第315章:谢幕(13)
让美国认赔800亿并接受这么多领土归属中国可不容易,必须得给对方可以对内交代的甜头,要不然,别说肯尼迪-麦克马克-尼克松政权了,就是沃金斯的紧急状态委员会也很难通过。
有这条后,场面就容易多了
尤其全面自由贸易、自动最惠国待遇、低关税、1980年1月1日就开始等等,着实都挠到了美国人的痒处,使东京回合谈判相对顺利。
在国内,林冠华也通过卫星电话做了很多次工作,并列举了最过硬的几条理由:
第一,截止1967年,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累计数已相当于元时空1994年累计数,论当年数,相当于元时空1999年的招生数;顺此轨迹到1980年,也就是再过13年,高等教育累计培养数预计相当于元时空2013年左右水平;
研究生以上层次及留学专家人数,现在就相当于历史上2000年时水平,到1980年,预计可达2015年水平;
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元时空任何时期都多。
从中高级人才梯队而言,完全够用。
更不必说因为没搞政治运动,绝大多数归国专家都能发挥重大价值。
虽然林冠华确信部分专家和知识分子群体还有些不太积极、和谐的因素,但相比肉体消灭,保留部分不足也不是什么大事。
难不成资本主义法权下,资产阶级专家就没研发动力了么?
相反,不搞乱七八糟的推荐制、内定制、工农兵大学生体系,强调留学必须参加统一选拔考试,更大体现了国家遴选人才的严肃性。
第二,基础性6年制教育已取得很大成功,下一目标就是到1980年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覆盖面80%以上),这数字一旦如期完成,相当于元时空2000年左右的水平。
虽然没高等教育这么突出,但从普通劳动力层次而言,也基本够用。
第三,预计到三五计划完成,中国将建立覆盖全面的工业门类与产业体系,联合国后来认定的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国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到1980年五五计划完成之际,有关供应链与分布体系会更加完善,技术水平进一步上升。
中国还在电子、信息、医药、航天等多个门类保持世界领先(TOP1),在更多门类保持世界一流(TOP5),水平超过了元时空2010年的国际地位。
第四,从工农业资源总数与人均数看起来,绝对超过元时空任何时期。
基本上所有卡脖子资源、农产品等等,都已被补齐短板,拥有绝对统治地位,之所以目前看起来还进口很多产品,不是国内真没有,而是特意给其他国家留的路子。
如果中国只出口啥也不进口,别人怎么有钱买中国产品呢?
第五,全球市场与主要盟约体系强于元时空任何时期;第六,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可靠性强于元时空任何时期。
虽然中国一直谦虚宣称要构筑“多极世界”,但在欧美很多观察家眼中,中国实际上拥有了世界霸主声望,无非可能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还稍微差点。
美国之所以同意搞全面自由贸易,也看中了中国及其盟友广袤的市场,真的互相割裂,就美国目前能影响的地域范围,其实相当危险,容易内部崩塌。
故而沃金斯力主与罗马搞好关系,发展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一方面算保留对南美问题的抓手,另一方面也能进行工业化转移与输出。
本来按历史轨迹美国要把工业化转移给日韩、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现在这些地方都在中国绝对国防圈范围内,整体转移流程被硬生生打断,只能另辟蹊径转移给罗马。
虽然巴西更弱、更好控制,但实在扶不起来,还是罗马稍微好点。
尤其罗马想方设法补充东亚人口后,华盛顿更觉大有可为。
还是那点巴西人口,没戏,有了日、韩、泰、菲等东亚人口补充后,场面就不一样了。
美国纵横世界这么多年,还会不知道哪里的人口靠谱,哪里的人口扶不起来?
要不然华盛顿怎么不向印度转移工业化呢?
至于美罗合并绝对不可能,光帝制一节就绕不过去,如果美国统治阶级都能接受帝制,为什么不同意沃金斯搞独裁呢?
由于回国还需要一段时间,作战任务又基本结束,林冠华在解放号上抓紧时间给经济系统开会,尤其是阐述工业布局的系统化思维。
..…我们发展经济,要充分调研与取经,不要陷入经验主义。
很多领导干部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对根据地建设很有—套,强调自给自足,喜欢小而全、大而全……
大而全问题姑且不说,小而全绝对没有出路。
战争年代搞小而全,是因为敌人对我们进行封锁,使贸易、交通都非常不便甚至面临封锁,必须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当时可以说是正确的。
现在国家早就是统一整体,我们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早就不是本县、本地、本省,而是本大区、本大洋乃至全世界了。
尤其在县城搞什么五小工业,上马什么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等,非常麻烦,若干年后全部会变成坏账与不良资产,濒临倒闭、得不偿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五小工业从本质上就违反了规模经济约束,在降低成本上天然不利。
为什么要取缔县级、地级小火电?就因为不经济嘛!
那些2-3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每度电耗煤量需要500多克甚至600多克,而20-30万千瓦的高温亚临界机组,同样发—度电,耗煤量只要400克,如是最先进的60万超临界机组,只要300多克煤就能发一度电,接下去还有超超临界机组,将来连300克煤都用不到。
除原材料消耗,人力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2-3万的小机组换成20-30万千瓦的中型机组,并不需要增加10倍人手,增加1-2倍就行;换成60万以上大型机组,可能再增加点就行。
几年前,有位专区领导同志进京汇报工作,闲聊时谈到他们地区有600多万人口,大概120万个家庭,他就分析说120万个家庭假设10年更换一次床上用品,再加新增的部分,那就是每年15-20万套的需求,他认为搞床上用品企业会很有空间。
思路考虑没错,随着生活改善,每年15-20万套需求我也不否认,有件事他没想对,或者说过于―厢情愿,凭什么你们专区的购买需求必须在本专区得到满足?
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的床上用品是不能往你们这里卖还是咋地?
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有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才能生产、经营这个,其他地区不准搞,这不可能。我着重强调开办企业不能拍脑门,必须充分评估全面竞争能力和市场前景。
国家是给了地方限额以下经济发展和投资的批复权力,有权不能滥用,这都是人民的血汗。
尤其国家大规模展开公路、铁路、高速公路乃至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间联系会更加紧密,各级领导一定要有成本、质量、竞争与市场意识,要实现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