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更迭(13)
意大利态度与德国不谋而合,随着法国略淡出土耳其一线,意大利加入进来且不断强化,甚至还第一次派遣了大约2万多人的地面部队,一跃成为在土耳其战区派兵第二多的国家。
罗马思路很清晰:
第一,谋求军事工业恢复与壮大,尤其在美国收缩背景下必须立足自身。
第二,扩建三军,意大利拥有4艘航母后,持续练兵并迅速提升战斗力,虽然单舰战斗力不足与法国的马耳他级抗衡,但2埃塞克斯+l鲁莽+1中途岛还是顺利压过了法国的2艘马耳他,逼得法国继续扩建。
在确保传统海军优势时借机发展陆军,尤其山地步兵序列。
第三,在欧盟与欧洲军事体系内获得更大份额,法、意很难精诚合作,中意也没太多交情,但英意、美意关系还不错,是意大利可妥善利用的点。
意大利自认为二战“战胜国”,政治心态更平和些。不过意大利也找对了借口,且这借口法国与德国都无法反驳:应对铁托带来的威胁!
这几个国家都认为铁托的野心大大超越了南斯拉夫的实力与地位,尤其铁托这几年对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等推进的一系列动作,让周边感到不安,需加以遏制!
意大利显而易见是遏制南斯拉夫的第一主力,这是欧洲防务联盟的共识,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希腊等反而没给西欧这么大压力。
苏联在土耳其方向面临的压力还不仅仅是德国带来的。虽然中国高层已明白世界警察的角色无可避免,但斯小林认为,中国暂时还不能背负这么重的包袱,必须落实制度化安排。
北非、西非暂且由法国协调影响,东非、南非方向,中国扶持祖鲁和纳米比亚,中东与地中海则是中法联手,南美依靠两圭卖力。
既然中法在地中海与中东联手,那意大利强壮一点,中国也不能过于反对。
至于远东和南亚由自己控制,基本问题不大。
设想很好,但凡事总有意外,最明显的就是尼日利亚事件。
尼日利亚独立前并不是无政府的原始部落状态,同样组建有殖民当局,内部各地区与民族间矛盾很深,无非英国人强压着才没闹翻,这是中国早在开发尼日利亚石油项目时就已知道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英国人喜欢压制而不是分解,主要是为降低殖民成本,否则分成多块,每个地方都建立殖民当局,行政成本太大,人口不足是硬伤。
独立后,中方尽可能撮合,但局面维持了不到半年,尤其解放军兵力从尼日利亚基本撤退后,内部关系急剧恶化。
北部豪萨人在中央政府和军队中占统治地位;东区(伊博人占60%以上)因发现石油,成为全国最富的地区,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分配问题产生深刻矛盾。
9月,伊博派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杀死联邦政府和北区、西区的总理以及大部分少校以上军官;陆军总司令约翰逊·阿吉伊-伊龙西掌握政权,成为军政府首脑。
11月,豪萨派反攻,杀死阿吉伊-伊龙西和大批伊博人军官,陆军参谋长雅库布·戈翁中校(北方人,基督教徒)接管了政权。
东区军事长官伊梅卡·奥杜梅格伍·奥朱古不服,更反对戈翁将全国划分为许多州,一旦如此划分,伊博人不占多数的小州便会独立出去不能效忠中央。
戈翁不顾下面反对,强势削藩,宣布全国划分为12个州,原东区分为3个州,而伊博人占优势的中东州既无石油资源又无出海口。
12月6日,就在联大召开之际,奥朱古宣布东区退出联邦,成立比亚法拉共和国并召集部队准备武力抗衡,北方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屠杀伊博人的事件,难民纷纷南逃。
该事件在历史上以尼日利亚内战而闻名,现在则是非洲大规模独立后第一次地方内战,各国都十分关切,大国们则屏住呼吸,看中方如何处置然后决定站队与处置。
林冠华认为无论大规模人道主义救援还是派遣维和部队都是治标不治本,但强行让尼日利亚人继续搅合在一起酿造成长达数年的人道主义灾难,也有损中方形象。
这就是担当世界警察的麻烦,你建立初步秩序后如不维护,那谁都可以上来踹两脚,破坏你的规矩,让你难堪丢人;如果要出力维护,那就必须消耗自己的实力与资源,从而给其他大国以可乘之机。
在常委会碰头会上,斯小林决定继续采用拆分法,把尼日利亚分解为两个国家:即沿着尼日尔河与贝努埃河为分界线实施拆分,以南的东区归属于比亚法拉共和国,西区和北区继续属于尼日利亚。
如此拆分一方面保全了伊博人为主体的地盘并将全国石油产区一分为二,大家都有份,且比亚法拉共和国还拥有出海口。
在最开始不能直接说划江而治,而要先给建立高度自治区的方案。
主席问:“如果尼日利亚联邦高层不接受坚持要打呢?”“那就要看怎么打,如果只对准南方武力进行平叛,并未波及一般民众,也未诱发种族屠杀,那属于内部事务,可以不管。”
“很显然这打法不可能存在,后一种呢?”
“执行人道主义救援,动用空军和快反部队一周内对联邦高层执行外科手术式斩首,可以联合法国,也可以联合英国……最佳选择是以联合国的名义。”
主席很惊讶:“靠斩首高层就能逆转局势?”
“民族和区域矛盾靠铲除高层逆转不了,但可以让高层明白,中国划线后如果还要作死,国家怎么样不好说,他们自己首先就会完蛋!没多少人能硬扛这种损失,更没多少高层舍己为人!核武器威慑其实也在于此。”
“这不也是治标不治本么?
“这是治本的思路。到这个阶段后,下一步分拆建国就可以落地。所谓高度自治,无非是分拆建国必须经历的阶段而已……”
主席忍不住提醒:“如果美国人介入并扶持代理人战争呢?”
“那就扶持南方派,反正非洲随便给点二手库存武器就行,我们多余的扔—批下去,再不够就从苏联扒拉一批扔到非洲去,顺带帮他们消解些逆差……”
林冠华怕常委们不理解,调取历史资料与纪录片告诉大家:在非洲,尤其中南部非洲,步坦协同是顶级科目,不压死人已是凤毛麟角。
指望认真扶贫并培养出强兵很难,指望通过教育让他们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更难,非洲不仅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还要先补封建主义的课。
归根到底一句话:破坏容易建设难。
斯小林认为,如果非洲是中国负责建设维持而其他大国伺机搞破坏,那中国一定会疲于奔命而永远无法自拔。
最好的应对思路既不是输出革命从根本上予以改造,也不是将整个非洲视为自己的领地进行全面维护与圈养,这两种方法无论哪―种都超越了中国的力量。
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对这些陈年烂账梳理清楚的机会,直接快刀斩乱麻,以民族自决为指引,持续分拆建国,直到把能团结下去的部落与民族安顿在一起为止。
非洲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却没有举足轻重的大国,60来个国家依然偏少,完全可进—步拆分为70-80个国家!甚至100个也不稀奇。
像这次拆分后的比亚法拉共和国,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拥有500多万人口,比贝宁、塞拉利昂、赤道几内亚等国家都要来得大,完全可独立存活。
听说目前人口5000万的尼日利亚在未来会发展成拥有2.5亿人口的超级人口大国,常委们都愣住了。
主席其实不赞同,不过没任何反驳余地:按主席思路去办,已不是事倍功半的效果了,而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
光他亲自批准的、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建设起来的坦赞铁路,40年手把手教育还搞不好,以至于中国人—撤走就完全荒废。
当初总理还说,“我们一定不能像西方似的,给人点援助就要拿特权……我们是完全无私的。铁路修好了就把运行技术告诉人家后,马上撤回全部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