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更迭(14)
12月8日,关于修铁路这事有了更好注解,经发改委核准、国务院批复,铁道部隆重发布了第二版《中国铁路建设白皮书:1968-1980》。
白皮书指出,中国铁路建设上一个阶段发展目标已胜利超额完成了。
相对于中国广袤的国土、庞大的工业化需求与经济增长动能,尤其是众多人口,人均铁路拥有量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偏低,只有美国的10%,苏联的45%。
为进一步健全铁路网、提高交通设施设施水平,规划在13年内再次新建、改建、扩建各类铁路近12万公里,确保到1980年年底完成十二横、十二纵的基本格局,总体通车里程突破24万公里(改建、扩建不增加通车里程,净增加不超过9万公里)。
白皮书有4个要点特别引人注目:
其一,大幅度增加电气化铁路及复线建设,但对刚刚兴起,以日本新干线为代表的高速铁路领域只谈技术储备和验证路段,说明高速铁路不是本阶段建设方向;
其二,大力构筑泛亚铁路网,提高南洋地区铁路密度,包括2段最著名的海底隧道,一段在马六甲海峡,贯穿滨海与新港;另一段在琼州海峡,贯穿广东与海南,并与环海南铁路网联通;
其三,大规模投资西洲铁路网建设,使其形成环形回路;
其四,基本完成铁路系统初级信息化建设,以此为依托,期内实施至少4次大规模提速,将中国铁路客车平均时速从36.4公里提高到50公里/小时以上,局部干线特快、直快列车确保60公里/小时以上。
列车速度上不去,与基建水平和机车技术密不可分,努力提升后,进—步制约提速的短板已不再是硬件,而是软件,尤其是控制与运维系统。
传统人工运维始终有瓶颈,引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运维才能进—步提升效率、提高速度。
白皮书在全球范围内诱发轰动。
柯西金看到新华社总结的要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全苏所有铁路(涵盖最新的贝阿铁路、中亚铁路,剔除西伯利亚方向)不到12万公里,这可是经历了上百年建设才摆平的,中国居然要在13年内一口气新、改、扩约12万公里,相当于把全苏铁路网重建一轮,简直不可思议。
他匡算了下有关费用,一时间感觉难以呼吸!按苏联标准,以现价计算,至少需要3500-4000亿美元,就算按中国标准,他认为也很难低于2000亿美元!
很多欧美国家的经济和交通专家同样非常困惑。
美国最高峰时曾有40万公里铁路,但达到该数字后一直都在拆拆拆,到目前为止已少了20%以上,预计到1980年肯定低于30万公里,为什么中国反而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上马新线?
若是苏联这种海运条件差到极点的大国,大规模修建铁路似乎有话可说,中国海运事业已非常发达,航空工业与民航也突飞猛进,这时候抛出第二阶段白皮书有什么目的?
业内厂商都非常欢欣鼓舞,德国机车如亨舍尔、克虏伯、克劳斯-玛菲、斯默林-格拉茨-鲍克尔、西门子等多家公司高层连夜与中方沟通,准备包机来北京洽谈业务。
在此之前,亨舍尔已拔得头筹,实现了NY5、6、7三个型号内燃机车在华落地,这次看还有没有新的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的引入可能。
火车头一直都是双边贸易的大单,中国引入NY5构建国产化巨龙5型内燃机车时,每台德产机车折算下来价值120万美元,中国一口气问亨舍尔订购了480台,一半在德国生产,还有一半在国内大连机车厂生产。
这还没完,后续NY6\7都陆续订购并引进了。
德国政府非常鼓励并支持企业去中国竞标,要不然高边疆那方面的分期款啥时候能还上呢?
美国GE、EMD等公司同样大喜过望,连夜召开高层会议商讨投标与会谈事宜,并准备派专机赶赴中国,竭力推销自己的内燃机车产品并争取获得订单。
在蒸汽列车时代,美国曾有10多家机车生产商,开发了争奇斗艳的产品。可惜好景不长,美国铁路事业总体处于衰落,再加蒸汽时代过时,这些厂家都在50年代陆续陨落。
也因为他们的陨落,在上一波中美贸易高峰期,林冠华指示从美国引入大量铁路产品,无论新的、库存的还是二手的,只要价格实惠,统统都要。
十多家美国机车厂商的技术、人员、设备乃至成品陆续都在中国复活。
虽然苏联、牛牛也竭力推销自己的产品,相对而言,同价格不如美国技术水平高,同水平不如美国价格低,故中国蒸汽时代的主力机车是美国货。
牛牛当初有多少飞机公司去中国,美国就有多少机车公司去中国。
白皮书第二阶段明确蒸汽时代可能真的要谢幕了,最起码在中国铁路上的客运将在1980年基本改为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蒸汽机车陆续转入货运,客运占比最高不超过20%,这恰好是GE与EMD的强项。
中国既然如此熟悉美国机车风格,那在新一轮竞标中,美国产品依然具有优势。
法国阿尔斯通与魁北克庞巴迪也看到希望,急着询问招标会和项目大致方案。
十多年前,庞巴迪就开始为中国铁道部提供近冷藏车、动力车、客车和餐车,订单数量多达5000多辆,实现了快速发展。
当前正是庞巴迪比较困难的时候,从血统和总部而论,他是个魁北克公司,但从业务、厂商与人员分布而言,又与加拿大很多地区密不可分,加-魁分离后,庞巴迪分外难受,而作为核心产业支柱,魁北克当局绝不容有失的。
魁北克政府暗示,只要能获得中国大单,政府愿意单独就这部分业务给庞巴迪全额退税,扶持企业更好扎根魁北克发展。
主席研究完白皮书后,特意单独召见了陈云,问:“你对这份铁路白皮书怎么看?会不会有闪失?”
“从直觉上来说完不成……不过嘛,我们尤其总书记经常干反直觉的事,我觉得能完成。”
陈云斟酌道,“上个白皮书是1953-1967,合计15年,要求完成6万公里铁路的新、改、扩,这数据当初留了15%余量,实际希望能完成7万公里,随着国土变动与国家经济情况快速发展,最后实绩是7.7万公里……
这次准备用13年完成12万公里,时间少了2年,进度多了一半略多,压力确实不小,但这次没留余量,不层层加码,说12万就12万,年均9000公里,实在完不成,比如只有10万、11万,我认为问题也不大,同样是很可喜的成绩了。”
主席点点头:“单纯说数据,我和你一样的观点,认为蹒起脚、跳一跳够得着,我担心的是如此庞大的计划,预算和财政怎么摆?
小林不仅提了铁路白皮书,还有高速公路10万公里,普通公路百万公里,还有船舶、民航、港口、机场、电信等一系列规划,还想搞9年制义务教育,到1980年落地覆盖75%以上,我就特别担心呀。
完成单个目标看起来都没问题,组合起来可能就够呛了,万一变成……”
万一后面的话主席没明说,陈云试探道:“您指变成基建大跃进而载跟斗?”
主席没吭声,表情显然是这个意思。
“有些内容也放常委会讨论了,会上您怎么不说意见呢?也正好多论证论证。”
主席道:“我已确定要交班了,很多话不方便说,再者,那么厚实、各方面都签了字的白皮书、有专家意见,有部门把关,还有听证、论证会等流程,大量的专业术语、数据我其实都看不懂,提意见也很困难。
有明确把握,摊开来讲—讲倒也无妨,事实上这只是个人隐隐约约的担心,没精准把握,你们都同意了,我当然不便扫兴,更不能为反对而反对,我也希望国家繁荣发达嘛……
不瞒你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大量经济专业报告,尤其厚实的大部头,我基本没看明白过,都是硬着头皮签字的,好在最后都成了…….
都退下去还刨根问底,明白的懂我是担忧,害怕重蹈覆辙,不明白的还以为我恋恋不舍,舍不得放权。
我早想放权了,是你们拉着我,一直让我杵在上面,看又看不懂、意见又不能多提以免扫兴、字还得硬着头皮签,你知道吧,外面报纸吹捧我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指示,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如坐针毡,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