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更迭(15)
—听陈云说起上山下乡与计划生育,主席又沉默了。
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虽有各种各样的高大上解释,本质都是应对人口过剩的权宜之计,虽然主席心底可能还认为知识青年需要接受贫下中农或无产阶级再教育,但他更清楚这完全不得人心。
不但知识青年本身不服气,贫下中农与无产阶级也不觉得是好事,最多只有极少数掌握了权力的官僚才会觉得爽。
知识分子不服气一眼可以看出,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知青回城潮呢?
贫下中农们不满意基于纯粹的生存立场,本来地里这点产出就够费力,再多来一大堆嘴,能喂饱才奇怪了。
一旦人口闲置、毫无谋生手段,必然滋生蔓延出各种各样的治安恶化问题。
严打与其说是文革后人心突然变坏,还不如说是广大知青回城后生活困难衍生出的产物。
严打时的恶性刑事案件难不成还比文革武斗时期更混乱不成?
“4亿是大概数,精确数目前谁也不掌握,但3.5亿以上,4亿内肯定跑不了……”
陈云补充道,“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相当于欧美包括苏联在内,几乎所有工业国的劳动人口的总和。中国工业吸纳不了这么多人口实现充分就业,就算天降祥瑞吸纳了这么多就业,生产出来的商品也消化不了,这是其一。
其二,大家都知道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能够吸纳更多人口,基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还未完成的格局,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到高峰期。
比如,餐饮业是很大市场,小林说70年后城市工薪阶层一周上一次馆子很寻常,但现在普通工薪阶层根本不会上馆子,别说一周一次,一年都未必有一次;
又如旅游业也能吸纳很多就业,现在中国手里捏着全远东、印度洋方向几乎全部旅游胜地,但除战俘度假村,其他民间旅游收入少得可怜,别说一般工薪阶层了,哪怕普通干部家庭也没有旅游概念,是他不想玩么?是没钱啊。
再比如后世最为普及的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现在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应用场景少,还需要高级知识分子,也不顶用。
当下和劳动人民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物流业和影视传媒业。
前三者都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影视传媒虽然影响力很大,但容纳的就业人口其实不多,把放电影、印报纸、拍电视剧人口全算上,全国能不能超过百万之数都不好说,且好多岗位也需要较高文化。
总的来说还是以前那句话:人口很多、但高素质人口不足;总量很大,但人均不足。
我们又放弃了搞五小工业的思路,上来就是大工业开路,其实也影响了就业率……
假设按县城和乡镇企业配属,同等产能下能吸纳的人口至少翻一倍以上,但这么搞没用,等把基建拉上去、各地交通、通信便利起来,五小会迅速破产。
虽然优胜劣汰是自然现象,问题在于,优胜劣汰过程中少部分五小成长为五大,大部分五小破产,就业量必然也会下去……”
林冠华一贯反对搞五小,反对地方乱投资搞工业、反对搞大三线、小三线,主要逻辑依据是搞了最终都是死!
中国进步越快,五小和三线就死得越快,相反,停滞或进步慢,五小还有生存余地。
这些思路本质上与规模效应、产业集聚完全违背,人不能与客观规律对抗!
如果说50年代初这个论调还看得不太明确的话,那到1968年已非常显著了。只要交通运输能跟上,大工业就是比小工业牛逼,新鲁尔就是比大三线牛逼。
随着斯小林不断拉升、抬高常规战争的烈度与技术水平,各大国核战争潜力也开始下降,包括美国在内,至少没谁妄想再用核武器解除某个大国抵抗能力了,甚至核武库都做不到这一点,除了中、英、法,美苏核武器相对于历史毁灭能力至少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苏联尤甚。
常规战争都打不赢,有什么把握打同归于尽的核战争?你有那么多钱搞核武器?
不等你把核武器武装到牙齿,常规战争威压已扑过来了,《两洋法案》耗费了美国多少原本该用于核武器的经费?现在美国变成一强法案,还缩回北美,照例选择先憋航母而不是先憋洲际导弹。
3532万平方公里领土、近9亿人口,下多少核武器摧毁才够?
别说用核武器对准工业基地,苏联和美国的工业基地不比中国更密集、城市更集中、核心区更小?
斯小林还不放心,打算过几年再把高边疆战术升级下,进一步抛出星球大战理论与南天门学说,把亚轨道武器、CNMD/CTMD反导系统、激光炮、电磁炮等PPT和动画搞一搞,顺带展示下中国反卫星导弹系统。
上帝智障也忽悠美苏玩下。
就目前而言,钱学森负责导弹领域、郭永怀统筹卫星与宇宙飞船、冯·布劳恩琢磨登月火箭已基本上明确了,反卫星导弹首先也是导弹。
他相信美国会跟,苏联会不会不一定,但美苏都有基础,放PPT挑逗的效果更好。
在此之前,美国就有鲁莽猎户座空射导弹,而苏联有UR200与R36导弹,适当点拨能有效促进全球军事技术能力飞速提升,万一外星人来袭,五常也好团结起来共同保家卫球不是?
陈云接着道:“人口是非常麻烦的经济变量,目前勉强只能做到统计精准,但对未来预测分歧还很大,且林老师带来的后世资料,在人口这项上已基本没有参考价值了…..
第一次婴儿潮我们已见到了,就是从1953到1957,持续大约5年;
第二次婴儿潮算从1963开始,目前还趋于高峰,今年新出生人口要突破3000万,至于何时回落,有专家预估是1971,有的认为是1973,目前还不好说,反正这几年都是3000万级别。
两次婴儿潮中间是是1958-1962这5年的平谷,但平谷只是相对尖峰而言,其实出生人口不少,尤其对比历史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多得多。
幸亏总书记不惜工本送了2400多万人口去苏联,否则局面更棘手。
东南亚大规模内附也带来了不少人口,这都有影响,这些新增人口比送走的人口更多。
几所高校联合卫生部、民政部成立了人口研究所,动用计算机处理、分析这些数据,试图把握其中规律,好在国家既无人头税,又不实施计划生育玩一票否决,更不鼓励多子多福,单纯把人口当背景数据处理。
目前制定战略规划与模型评估是按1980年人口介于10.6亿-11亿之间评估的,10.75亿是常用量。
人口增长规律第一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这个阶段建国后基本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目前大家乐观估计1980年前后,第二阶段最高的浪头可能会结束,将进入中出生率-低死亡率-中增产率的第二浪,当然,80年代末会有第三次婴儿潮,基本是第二次婴儿潮出生人口的子女。
再用上15-20年时间,即到本世纪末实现4个现代化时,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初步预估2000年时全国总人口是16亿,峰值可能介于19-20亿,达到20亿后会略微下降……
这些数据对中央战略来说暂时过于遥远,我们只能先脚踏实地,用大搞基建迎接劳动力暴增冲击。
这个冲击扛过去后怎么办,目前还未形成任何共识,很多人猜想可能还要扛一波,这一波怎么抗我也没想好,反正到1980年我也退休了,就相信后人智慧吧。”
主席被逗乐了:“你是退休了,但小林才60出头,还得接着干啊,他什么思路?”
“他也没想好,到底继续搞还是换其他思路,总之要考虑有关数据和形势演化,有一次开玩笑说先这么搞。80年代中期看国际格局,到时候他儿子三战也大学毕业了,实在不行就开三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