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新策(13)
有条件开放国际证券投资并非戈尔巴乔夫临时拍脑门的举动,相反,这是他一系列“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措施的一部分。
年轻的计委副主席凭借中国赠送的3万份干部礼包,轻而易举就站稳了脚跟,现在连莫斯科、列宁格勒的中层干部都知道:计委来了年轻人,几乎和当初的中共总书记一样猛!
针对苏联的改革开放,戈尔巴乔夫洋洋洒洒提交了8条建议,分别包括: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步明确股份制、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个体户等非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一种产权制度,不属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应大力鼓励其发展,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取决于公有制经济成分占多数,只要公有经济占大多数,不改变社会主义本质;
-设立阶段性目标,对国有特大企业集团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融资,通过股权运作增强他们获得资本、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的能力,以此为配套建立全苏证券交易市场,在莫斯科、基辅、列宁格勒等核心大城市设立证券交易所;
-在国内证券交易所运作缺乏经验时,先派人去中国、美国考察他们的金融市场怎么发展,然后考虑引进中国、美国的国际证券交易公司落实当地交易、培养人才、积累经验,为国内证券市场开辟道路;
-全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对非军工类中小型企业,实行厂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承包制,试行管理层持有股份的机制,允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计委不再统筹,授予他们进出口贸易资质,有关商品允许自由售卖与出口;
-建立经济特区,考虑在列宁格勒、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高加索等地建立3-4个经济特区,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优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本地优势,兴办苏外合资、苏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有关法律条文和管理措施可向中国取经;
-大力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利用苏联相对高素质的劳动人口、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比主要资本主义强国更低的工资,发展出口导向、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产业,考虑到气候与运输条件,重点安排在黑海沿岸城市;
-开辟10-15个试点城市,放宽外国旅游尤其欧美发达国家旅游签证,允许这些国家的公民来苏联自由旅游、消费、度假;
-大力实施边疆收缩,砍掉亏损大、问题多的边疆产业,将其人口集中起来填补到其他大城市或东波兰,弥补这段时间东波兰人口急剧下降的损失。
8条措施当中,7条半可在中国找到对应的政策法令或实施规范,戈尔巴乔夫不但直接将其融会贯通,还贴心附上了精心搜集起来的有关中国政策中文版与翻译出来的俄语对照版,以显得他不是标新立异,这些玩意都有人干过了,很多就是中国发改委直接牵头的。
迁移到东波兰的半条,中国肯定没现成依据,但莫斯科却很清楚:东西波兰停战及留下3周自由流动期限后,东波兰人口疯了一般地往西波兰冲,过去至少有百万之数,而从西波兰逃到东波兰的连1000人都不到。
东波兰高层本能感觉到不妥,试图拦截,但苏军没配合,对莫斯科而言,少100万东波兰人就少100万累赘,现在顾不上这么多了。
东波兰人口缺少太多也是问题,苏联便打算把边疆移民安排去东波兰充填。
表面看是为了帮助东波兰的社会主义建设,暗地里却在为进—步吞并东波兰或将其变成加盟共和国而努力。
柏林明白莫斯科在想什么,但德国人懒得阻止,让苏联吃了东波兰未尝不可!
戈尔巴乔夫动作很快,不但亲自写完8条,附上有关“参考文献”与“外国纪录”,甚至还用中国进口的计算机和打印机整理整套材料,写完后给柯西金、安德罗波夫、库拉科夫等人都送了一份过去请教。
现在他是计委副主席了嘛,按理说确实有资格给中央首长送材料。
安德罗波夫和库拉科夫很欣赏他提出的观点与对策,认为有理有据,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
柯西金虽然对有些内容持保留态度,但认为大体思路比较正确,甚至亲笔做了批示:“亲爱的米哈伊尔同志,请再思考下要不要允许农民承包或分配小块土地,以便更好激发他的工作积极性?”
戈尔巴乔夫八策里,唯一没涉及的就是农业、农村和土地问题,不是故意忽视,而是认为这件事过分敏感,应先缓一缓,等其他策略都取得成效后再来推动农业改革措施落地。
以他个人的意见,认为可以鼓励农民持有并进一步扩大自留地,当然国营农场也继续存在,中国搞了分田到户、边疆授田是不假,但中国国营农场和建设兵团不也搞得很不错嘛,可见不要把私人田地与国营农场完全对立起来。
—说集体化,那就个人什么田地都不允许持有,连养鸭子都不许超过3只,资本主义尾巴割得干干净净;
一说分田到户,就恨不得所有都分得一干二净,连集体农场里的拖拉机都要求大卸八块,那都过于极端。
米高扬没第一时间看到这份报告,但身边几个都看见并大致讲了,他表示很欣慰,特别指示,可请勃列日涅夫同志主持召开一次关于深化改革的会议,安排这位年轻人在会上讲一讲,多听些新东西,为下一步尼克松访苏做好铺垫。
要不然尼克松来了说要深化经贸合作,我苏维埃这不行那不许的,生意也没法做啊!
勃勃当然从善如流,同时也很喜欢这小伙子:礼包是戈尔巴乔夫根据米高扬、柯西金的暗示去搞来的不假,名义却是为恭贺勃勃就任总书记而送出,这就让他感觉脸上特别有光彩!
1000万人民币挤一挤肯定没问题,关键是面子给得很大,中方特意拍贺电过来,并邀请他适当时候访华,这给人感觉就很好,谁不知道勃勃就好这口?
主席团召开扩大会议,一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核心经济干部听一个38岁的副部长做了将近75分钟的报告。
戈尔巴乔夫使出浑身解数,不但讲得深入浅出,且旁征博引,既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依据,又有列宁新经济政策和30年代做法的历史辅佐,外围还有中国政策与成功的现实经验,将自身演讲能力发挥到顶级水平。
与斯大林主义抵触的地方都被他强行闯过去了,他很清楚,虽然赫鲁晓夫早就下台,但目前掌权的这批干部,除苏斯洛夫可能还带有旧时代影子,其他都是赞同批判或推翻斯大林主义的,推翻斯大林主义的内涵问题不大。
他讲的时候,米高扬、柯西金甚至有点恍惚,仿佛又回到当年在北京与中方唇枪舌剑论战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那些往事。
当初一波也气势磅礴,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历史跌跌撞撞又回到了这个轨道上。
由于八策牵扯众多,大家很谨慎,讨论气氛特别活跃,但无论如何,能让一个副部级干部在顶层扩大会议上做这么长时间报告,“解放思想”的目标已达成了。
最后勃勃拍板:
第一,由契尔年科带队去中国考察与访问一次,为随后勃勃访华打基础,戈尔巴乔夫是重要随行人员;
第二,开放发达国家来苏联旅游、度假等内容,反对声不大,可马上着手,有利于改善苏联国际形象,顺带还能回笼些外汇;
第三,迁移边疆人口去东波兰,大家基本赞同,尽快落实;
第四,经济特区这件事以前米高扬也提起过,安排人员去考察,看哪里比较合适,先搞2个当试点,成熟后扩容到4-5个;
第五,适当缩减军队,内务部部队不要超过60万;苏军不多于230万。
众人心头都有紧迫感,根据内务部、克格勃、教育部、海关和铁路的汇总资料,自从答应中方放宽知识分子去华后,4个月功夫走了近30万人,基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及其家属!
虽然走了30多万人有利于减少国内供应压力,但如此大面积知识分子外流也引发了保守派担忧,已获得签批但还没走的人至少还有十多万,据说更多人在申请办理手续。
很快又到6月份了,中国各大企业将在3月份在苏联各核心高校举办招聘会,实施双向选择,很多苏联毕业生都还不知道双选是啥呢,都跃跃欲试,哪怕见见世面也好。
借此机会,克格勃确实派遣了一大批情报人员去中国落地渗透,根据初步发回的情报,极少数赴华人员自己去经营小生意,大部分人员都被属地公司雇佣,尤其又以各类项目建设最为突出。
教育、医疗、软件、机械、冶金、铁路、公路、电力、港口、码头、桥梁、住房、市政乃至燃气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到处都处需要人。
至今为止没怎么听说进入军工体,有人分析中国进行了使用限制,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军工体已在进行转型,本身人员都在陆续分流出来搞民用产业,而并非不招募苏联知识分子,要不然聘用英、法、德、美专家干什么?
之所以没人进军工体,也和苏联军工体没放专家走有密切关系。
不管怎么说,高层归根到底对人口外流要有个态度。这么激烈的外流,大家本来肯定会反对,但经过列宁格勒、莫斯科学生散步与喊话,高层心有余悸,不敢轻易拦截。
贸然喊停,逼得学生再次上街可怎么办?米高扬就认为,宜疏不宜堵,先放一批走也不要紧,目前整体就业困难,毕业生去中国也能减少国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