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新策(14,27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83章:新策(14,2700票加更)

1969年3月2日,庞大的空军一号抵达莫斯科国际机场,以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高层领导班子在机场亲自迎接。

长长的红地毯、精心挑选的少先队员献花及隆重的共同检阅仪仗队等行动给足了尼克松面子。

尼克松是第一位访问莫斯科的美国总统,苏联也是他担任总统以来对外出访的第二个国家。

在此之前出访过的国家有且只有一个:自由罗马!

通过与克拉克会晤,美国与罗马关系完全正常化,还建立了特殊双边关系,使彼此间感情升温很快。

不过,对尼克松而言,访问罗马并不全是收获,还有遗憾。

与克拉克的密谈中,作为曾经的副手,尼克松暗示,希望对方帮忙排除至少限制沃金斯的影响力。

克拉克或许是没有理解,或许是揣着明白当糊涂,基本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只表示看好两人的分工与组合,如有沟通或协调上的问题,可以由他出面调解。

不是克拉克不肯帮忙,如仅是个人事务,他很乐意提供帮助,恰恰是限制沃金斯这件事他认为意义不大。

紧急状态委员会后,美国军方独立已形成气候,哪怕把沃金斯搞下去,马上也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沃金斯冒出来,针对具体某人意义确实不大。

反过来说,克拉克并不看好尼克松政权的稳固性,甚至认为这很可能是个过渡的总统任期,基于共同利益,犯不着为尼克松而去得罪沃金斯,再怎么样,沃金斯掌握的力量也比尼克松要强大。

假设尼克松没能力争取军头的同意并斗倒沃金斯,那要尼克松干嘛呢?毕竟谁都不喜欢废物!

克拉克已不再考虑美国前总统这件事了,唯一的信念就是持续巩固并发展罗马,谁帮他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可与谁合作。

斯小林—说要送人来,他就爽快承接,毕竟这是合则两利的事,与尼克松合作遏制沃金斯,对面是能给自己送钱、送项目还是送入呢?

别忘了,林-沃-克铁三角股票坐庄还在生效中呢,这游戏是基本排除尼克松的!

访问苏联是尼克松的第二个目标,至于第三个目标就是4月份访问魁北克,从这就可以看出尼克松外交哲学的实用性。

美国总统首访苏联消息诱发了世界舆论轰动,这是那么多年第一次有美国总统抵达莫斯科,大家静下心来也觉得惊讶:美苏建交都好多年了,居然还没一位美国总统去过莫斯科。

相反,中美(只统计共产党政权)相互承认时间不长,但克拉克早过中国,且国务卿菲克特勒去了还不止一次。

消息传出时,很多国际政治观察家想说什么又挑不出刺来:两个正式建交国家首脑访问,难道不正常么?

沃金斯未陪同尼克松出访,陪同尼克松的主要是副国务卿威廉·皮尔斯·罗杰斯,但很显然,他并非次焦点人物。

次焦点人物共三位,除总统安全特别事务助理基辛格外,另两位分别是曾担任驻苏大使、号称冷战之父的助理国务卿乔治·凯南及被莫斯科当局称为“苏联人民老朋友”的美国资本家阿曼德·哈默。

乔治·凯南以“遏制”政策而闻名,后来与麦卡锡主义和杜鲁门、艾奇逊都产生冲突,很快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只担任了驻南斯拉夫大使。

铁托转向后,凯南甚至连大使一职也丢了,被迫回到学校教书。

尼克松上台后,认为要有全新的外交思维与国际战略,除基辛格外又想起凯南,把他放到了幕僚团队中担任助理国务卿,也算对基辛格的相互制约。

由于尼克松全盘同意沃金斯对参联会和三军军头的安排,沃金斯也未干涉尼克松对国务院的安排,副国务卿和助理国务卿基本都遵循了尼克松的意见。

哈默与苏联的历史源远流长,甚至能追寻到列宁时期,20年代开始就在苏联投资,首先涉足粮食生意,后来还扩大到矿产和消费品生产,最典型的就是铅笔厂。

作为美国跟苏联贸易的中间人,哈默促成了38家大公司到苏联投资兴业。最重要的便是撮合福特公司将旗下福特森拖拉机生产线引入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

哈默自己除石棉矿外,还在莫斯科郊区投资办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年产铅笔1亿支,钢笔9500万支。

这些情况的存在最终使苏联在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大范围引入了美国机器、设备包括技术专家,源源不断的美国生产线进入苏联。

对美国而言,朝鲜战争结束后向中国出口大量二手生产线,已是第二次向共产主义国家做类似的事,相对而言富有经验。

哈默这次也有重启美苏经济合作、促成美国资本再投资苏联的用意所在。

检阅完毕后,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友好致辞,甚至一直追溯到二战共同对抗轴心国的情谊,不明白内情的人听上去还以为这两个国家一直亲密无间。

哪晓得从北海道开始,美苏已三次交手了。

第一天行程比较轻松,没太多会谈,尼克松在苏方陪同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当年哈默设立在莫斯科郊区的铅笔厂。

工厂依旧运转,依然声音隆隆,但哈默下意识叹了口气,没多吭声。

这么多年过去,苏联用的基本还是30多年前的设备,款式和技术也没怎么变动,都是老样子。

虽然这30年来钢笔与铅笔确实没太多升级和变化,但一成不变还是超过了他的想象,更重要的是,他推断企业产能利用处于极低水平,可能连鼎盛时期10%的产能都达不到。

如此推断完全正确,当初这些玩意甚至可对外出口,现在出口已完全没人要了,甚至苏联自己都清楚,中国/日本/韩国销售过来的文具又时髦又好,国产货只是勉强能用而已。

这样的企业之所以还能存活着,无非就是让统计数据看上去不那么难堪而已。

除了铅笔厂,苏联人还热情带美国代表团去参观化工厂、钢铁厂、机械厂、汽车厂乃至部分军工厂,希望看有什么可吸引投资的。由于气氛很好,前期基辛格铺垫非常不错,勃列日涅夫大度地表示,不管美国人看上什么,都可以谈。

代表团里一堆工商业人士在参观时频频点头,甚至流露出很浓厚的兴趣,尼克松私下派秘书去询问他们打算投资什么,如有意向可马上提出来并成为他和苏方洽谈的一部分。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企业家都礼貌表示:“暂时还不成熟,再看看……”

一个两个这么说也罢了,所有人众口一词,不免让尼克松疑神疑鬼,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深入请教哈默。

面对询问,哈默叹了口气,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只能道:“我看大家还是信心不足,被历史动作搞怕了….”

苏联与美国的经济蜜月并未持续太长时间,1933年,眼瞅着危机基本结束,不太可能继续从美国弄到东西后,斯大林打算驱逐所有“资本主义分子”。

1936年,他再次宣布苏联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剥削阶级基本被消灭。

苏联高层通过了废除外国特许经营权的决议,以赎买方式把绝大多数外企国有化。

赎买方式充满了斯大林风格,对外企估价全是账目登记的净资产,且只支付汇率偏高的卢布,不准外资把卢布换成外币或黄金出境,收购进程由苏联掌控,即使企业实际价值远高于报价也无法改变。

收购获得的卢布只能在苏联收购艺术品、工业品或蹩脚的工业产品带走。

哈默地位特殊,苏联给予倾斜照顾,让他收购了不少廉价艺术品,甚至包括沙皇珍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