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新策(1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84章:新策(15)

哈默毕竟在苏联摸爬滚打过很多年,对情况非常熟悉,在第三天正式会晤上,提出了大规模批量购买化肥的提议。

苏方爽方快答应,不过表示目前没有多余化肥,但愿意签署长期合同向哈默供货。

“没多余化肥?”

哈默奇怪道,“你们的统计数据表明苏联有近3000万吨化肥潜力,而贵国农业产能与化肥使用量不会超过1500万吨,就算战争占用了部分化肥产能,也不至于没有机动空间,毕竟无论油气还是煤炭,你们都有充裕储备,至少,塔斯社和贵国计委的统计数据都能佐证我的观点。”

“我们确实对外出口化肥,目前所有化肥都对华出口了,可能有1000多万吨,中国表示,我们能出口多少,他们就愿意接收多少,所以……”

“那这也不对啊……”

哈默奇怪不已,“中国自己也有1000多万吨化肥产能,再从你们这里进口1000多万明显超过了他们的正常使用量,根本用不完这些呐!”

柯西金笑笑:“中国会拿我国化肥转手出口给其他国家,比如埃及、伊拉克或其他中东、南亚国家。”

不但基辛格,就连尼克松等人也察觉出怪异来了:苏联自己化肥不出口反而转交中国出口,里面有特别玄机么?

追问下去才明白,中国向埃及出口化肥,没拿走现金,而大批量采购埃及的棉花、大理石等作为补偿。

比如像阿尔巴尼亚发罗拉工业区建设用了不少大理石,产自于埃及,海岚市后续建设用得会更多,不仅埃及大理石,希腊乃至土耳其大理石也在进口序列中。

苏联不要埃及大理石可以理解,因为这玩意太笨重,高加索地区自己也有,用起来不经济,但为什么莫斯科不采购埃及长绒棉呢?

难道苏联棉花已能自给自足?哈默认为那完全不可能!深入下去才明白,苏联棉花产能很少,本想利用咸海搞灌溉工程大规模发展棉花种植的,但该思路被中共总书记打断了,苏联放弃了这项大工程,转而从中国进口,且不是进口棉花,是直接进口成衣和各类床上用品。

再追问下去,哈默惊愕发现,苏联国内已基本没民用轻纺工业了,甚至连此前享有盛誉的呢绒与毛纺工业也基本砍得差不多了。

“恕我直言,我没看懂,如此布局,纺织业附加值不就都没了么?”

“是没有了,但更省钱了,有效降低了成本。”

柯西金反问,“美国本土还有多少纺织业与成衣业?我们也去了解过,英国、德国、法国乃至意大利的纺织与成衣业也基本没有了,最多保留了极少量高端产品。”

戈尔巴乔夫在旁边帮腔:“有没有纺织业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发达国家基本都没有这种产业,苏维埃毕竟也是发达国家……

本来日本纺织业很繁荣,但最近5年以来,随着日本经济日益繁荣,他们的民用纺织业要么转移到韩国,要么转移到泰国,占比也削减得非常快。

目前全球纺织业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比如中国、韩国、朝鲜;又比如法国影响的越南、柬埔寨;美国影响的泰国与菲律宾;或英国影响的海得拉巴与孟加拉……

最近可能又多个克拉克政权。”

美国人终于理解苏方说进口成衣是指什么了。

原来苏联85%的服装从中国进口,还有10%以上从东欧或南亚进口,军队后勤被服甚至100%从中国买。

很多在苏联市场畅销的产品都是在中国基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生产出来的,通常一个车间有多个渠道,有些给欧美提供,有些给苏联提供。

质量、款式、价格都吊打苏联本国产品,为能填平窟窿,柯西金大手一挥全砍了国内同行。

从纺织到成衣,从轻纺到呢绒,从头到脚都是中国货,甚至连纺织部门与生产纺织机械的部门也基本砍光了。

基辛格不确定道:“那……那纺织女工们做什么去了?”“机械厂、钢铁厂、化工厂、铁路、港口、矿山都可以去,我们强化了很多其他工业,没足够劳动力补充,化肥是到不了2000多万吨的。”

“矿……矿山?女……女工去矿山?”

“苏维埃男女平等,女工也可以下矿井,她们收入还不低呢。”

柯西金一脸平静,“女矿工比女医生收入高,还能提前5年退休,我们和资本主义不一样,绝不会让一线体力劳动者吃亏。”

美国人被雷得外焦里嫩:狠确实是社会主义狠!中国宣扬女民兵、女拖拉机手、女焊工,苏联更进一步,直接升级到下井的女矿工!

经过短短2小时对账,美国人明白了,苏联把技能点全点在了重工业领域,重工业又点在了军工体方面,轻工业尤其消费工业基本是依靠中国输入的,为补偿这部分进口需求,需要把大量的矿产品和工业原料输出给中国。

钢铁、有色金属、矿石、化肥、木材、海鲜、油气、电缆、电力等产品,中国来者不拒,有多少吃多少,但不怎么进口成套设备。

故而,柯西金讨论重点是希望向美国出口成套设备,或者说就算暂时出口不了,最好美国公司来投资、合营苏联重工业,帮助苏联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然后扩大对外出口。

成套设备才能赚大钱,基础工业产品赚钱有限,化肥已是苏联比较赚钱的产品了,但产能天然受限,很多设备都老旧过时了。

美国代表团一下子不知该怎么评价,最终哈默提了折中方案:苏联尽快用获得的第一笔贷款和美元现汇进口成套化工设备,持续扩容化肥产能并出口,他承诺按国际行情结算,希望最终能达成200亿美元包销合同。

经济上打开思路后,双边政治好谈得多,对遏制中/欧双方几乎一拍即合。

但政治目标趋同并不意味着前进路径一致。

苏联希望美国帮忙让他以最小代价吃掉土耳其,换言之,土耳其还是要,但苏联不想放弃叶尼塞河/勒拿河以东;

美国可不甘心让苏联动土耳其,认为震动太大,反手抛出了新诱饵:非洲。

基辛格认为,非洲很多国家被中国仓促间推向独立,内部势力与民族意识并未真正成熟、养成,完全可有更多角力机会。

他暗示苏联通过“输出革命”方式继续在非洲搞事,尤其推动那些还未独立或者刚刚独立国家之间的争斗,去做美国不方便做的事。

去非洲折腾当然也是苏联是夙愿,但怎么过去却是麻烦事。

基辛格对此早有准备,贴心地提了方案:可在黑海海峡疏浚完成后,利用单向通行权把黑海舰队2艘航母部署到印度洋方向,并故作大度地表示,如苏联需要舰载机,美国可直接转让F5或A4/5舰载攻击机,甚至接收一批苏联海军飞行员去美国培训。

至于F4舰载机,看起来不适合苏联航母使用,但允许苏联参观学习。

勃列日涅夫表示会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然后话锋一转,趁势提出想要参观美国高边疆战术的运用情况。

这又把美国人将住了,尼克松硬着头皮,支支吾吾答应下来,到底能不能获得沃金斯的点头其实他心里没底,最后只能宽慰自己:参观一下而已,构不成什么威胁,苏联人不在美国参观,也同样可在中国参观。

中午休会间隙,戈尔巴乔夫抓住机会问米高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我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明确暴露在美国面前?这不显得苏维埃更虚弱么?

米高扬笑道:“你提了个很好的问题,美国想要与中国抗衡,目前唯一能拉拢的大国就是我们,这是苏维埃的战略价值所在。

价值能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要看怎么谈判与利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