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展望(⑶)
电力供应至关重要,其他不说,光雷达警戒系统、通信系统与海水淡化工程就时时刻刻离不开充沛的电力供应。
苏军当初上岛后为什么难以有效展开,就因为老旧的海水淡化工厂时灵时不灵打摆子,不但人员规模无法迅速扩展,甚至还得先分流人员去搞雨水搜集、靠天吃饭,那进度能快得起来才有鬼。
中方果断决定把老旧设备全部拆除换新货,确保大规模淡水供应能力以便有效展开,要不然每次靠运水船送水也太奢侈了。
拥有3000多万商船吨位的中国一共也就2艘运水船,用船远距离运水的奢侈度不亚于当初缅甸、印度跳岛跃进时用运输机运水泥,货物价值已完全无足轻重,运费才是占据压倒一切的消耗。
主席还参观了居住区,活动板房已陆续修筑,除此之外还有配套后勤船,提供吃喝拉撒有关服务。
至于电力,在大型机组安装调试完成前,由发电船和小型柴油机组先顶上。
整个基建过程全面发力、大干快上而不像苏联那样小打小闹,以至于控制了几年都一事无成。
在参观各地工地过程中,主席等人又见识到更多的苏联建材,正如萧劲光指出的那样,高标号建材控制很严,苏联不太可能随意流出来,需要中国自主研发、运输。
但普通建材,不管水泥、钢材、管道还是砖头、石膏板,一律应有尽有,很多包装袋上甚至还标注着隶属哪个军区、哪个后勤仓库的字样。
主席叹息不已:“这里见识到的苏联材料至少值2000万吧?”
萧劲光呵呵呵一笑:“大渊才是小儿科,您到瓜达尔后绝对会大开眼界,哎,那里什么都有,人称印度洋小巴黎或小上海……其实我觉得巴黎也就那么回事!从某些角度来理解,瓜达尔毫不逊色!”
“行吧,那我就去见识见识!”
在勃列日涅夫访华同一天,主席的船队抵达了瓜达尔港,受到天方省省委副书记兼瓜达尔市委书记戴苏理、瓜达尔市市长兼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朱镕基等人的热烈欢迎。
瓜达尔市曾直辖过一段时间,虽然行政级别定厅级,但在干部级别上很明显给予高配。
看到朱镕基这名字,主席顿时明白为什么要叫印度洋小上海。不用说,这肯定是斯小林亲自点的将。
“老苏一直在天方和瓜达尔,我知道;小朱我记得你以前好像在电网工作啊,怎么现在到这里来了?”
“是,主席您记性真好。”
朱镕基忙道,“我最开始在发改委工作,58年调去南方电网,干了3年总经理助理,又干了4年副总经理,一共7年。
4年前组织上找我谈话,让我去基层行政口锻炼,增强面上的工作能力,当时有好几个选择,我选了瓜达尔就过来任职了,级别给我定正厅级……”
主席点点头:包括电网在内的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虽然人员已很庞大,但因斯小林当初故意压着,行政级别都不高,大把厅级机构,这些都是工业委基本盘,培养了大量位低权重的新生代管理干部。
从这两年开始,大型国企配套行政级别陆续在往上升,人员逐渐开枝散叶,尤其新组建的省级行政区关键岗位,从工业系统调过去任职的干部就更多。
等11大后,这种调整迹象会更明显。
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上面最大的山头登顶了!这批经过考验、能冲能打的年轻干部肯定要陆续掌权。
40左右的正厅级屡见不鲜,朱镕基37岁当正厅,现在也不过41。戴苏理虽然被喊老苏,其实年纪不过刚50岁而已。
没办法啊,总书记才49岁,你很难指望他去重用55岁的厅级、副省级干部。
落座后,主席风趣道:“来的路上劲光同志就已透了底,要让我在瓜达尔大开眼界,还说你们是印度洋小巴黎……怎么样?能给我看你们的日常情况而不是指定的考察路线与安排么?
你们都知道,我素来反感基层干部弄虚作假,给我看彩排好的当地情况和指定的会见人员,那样听不到真实消息,等于是聋子、瞎子、傻子!”
戴苏理表情稍微有点尴尬,朱镕基倒很坦然:“中央办公厅此前确实有消息来,总书记亲自指示,主席考察期间,,除做好有关安全保卫工作外,瓜达尔歌厅舞厅俱乐部一个不许关;黄牛党、走私党、贸易捐客、小商小贩一个不许抓也不许赶。
不要公开宣扬主席到访,不要为外国人员入境设置障碍,要让主席看到当地最真实的一面。
我和戴书记这两天都很为如何接待而头疼,您既然这么说,那就陪您看最真实的一面……呃……今天晚上咱们就可以从国际商业街开始!”
“好得很嘛,共产党员就应该实事求是。”
夜幕降临,一群人装扮成刚来瓜达尔看热烈的疗养团,到闻名遐迩的国际商业街考察,为不那么显著,中央警卫局安保人员都换上了当地的衣服,在外围观察。
华灯初上,漫步在国际商业步行街上,饶是见多识广的汪东兴也被那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广告和繁忙景象震住了,亮瞎眼的招牌与活跃的人流,远超过想象。
他下意识嘀咕:“一片资本主义灯红酒绿的气象,我看,不只是小上海,真是小巴黎了。”
萧劲光其实也只听说过而没实际来过,眼下亲眼目睹后啧啧称奇:“比大栅栏和当初中英街热闹啊,更重要的是,我看这些建筑都是特别规划和建设起来的,比香港那破破烂烂的中英街样子时髦得多。”
主席好奇道:“十多年前我其实来过一次,那会儿没听说有这东西,你们主动建起来的?”
戴苏理沉声道:“以前确实没有,自从苏联打通俾路支走廊并开始大规模建设团结港后,双边互市就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了贸易一条街……
4年前,镕基同志刚上任,说既然已这么繁荣了,简单取缔也可惜,干脆建个商业集市,让大家好体面做生意。
当初我们在阿曼海角也这么开始工作,所以我也完全同意,规划并设计了好几个方案。
方案送中央审查时,总书记有特别指示,意思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让我们重新规划,要有前瞻性,最终定下来搞国际商业街,纯步行,从南到北共计4800米。
商业、服务业、娱乐业、餐饮业、住宿业、文化展览等等,在这个片区一应俱全,总体建筑风格保持中国风貌并加以现代化改良。
一边建设一边开张,差不多用了3年时间陆续发展成现在这样。
中央和公安部给了优惠政策,商业街建设在两国边境附近,距港口也不远,为繁荣市场、活跃交易,苏联同志如来这片区域,只要出示下他们本国证件,不强求签证就可以随意逛,另外地方继续安排边防武警卡口,没签证不能随便入。
这两年,签证政策也一步步在放松,长期多次往返签证、短期签证、7天临时签证、各种特别通行证都可以……
总的来说,商业区以活跃为主,不随便卡人家,也不局限于苏联人员,各国都可以来。
事实上俾路支、伊朗、信德、锡克、巴哈乃至阿曼等国民众都会过来。
根据招商结果,我们也开放了经审核、长期驻留的国际客商,一视同仁地安排他们做生意。当然,现在俾路支也算苏联,又把俾路支和巴基斯坦区分开……”
按戴苏理说法,这里一开始叫“中苏友谊街”,后来因为来的人不止苏联人,进—步给予“国际商业街”、“国际示范商业区”名头,国务委员方毅亲自考察并给予肯定,包括海岚市很多干部去欧洲上任前也来这里参观学习过。
主席笑笑没吭声,他明白内幕,商业步行街这套明显就是斯小林亲自点拨下才开发出来的至于放宽边境政策也算擦边球,给予特殊地区的特殊政策。
等这些都起来并繁荣后,国际示范商业区自然而然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