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展望(4)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00章:展望(4)

脸带墨镜、身穿衬衫走在街上,主席忽然明白了让他晚上出来“逛”的用意。

下午到港口时,太阳晒得几乎让人头犯晕,紫外线格外强烈,但实际气温并高,也就是24-28度;到了晚上,太阳下山,尤其地面积累热气消退部分后,这温度相对而言就比较舒服了。

戴苏理小声介绍:“瓜达尔一年当中最热其实是5月,但最高也就32-33度,很少高于34,但最低温度也不低,有27、8度。

整体而言,这里属于特别奇怪的温度均衡状态,哪怕最冷的1月和12月也有20度左右,最热的季节也就30刚挂零,和武汉、长沙这种夏天热死、冬天冻死的火炉完全不一样。

可惜就是没降雨,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完全和沙漠一个德性。

要能有降雨,哪怕达到甘肃的400毫米水平,情况都会好不少;若能有1000毫米,再配合这温度,妥妥就是类似昆明的春城!”

主席哑然失笑:“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瓜达尔能卖给我们?为什么后续持续拓宽、拓展,其他国家能同意?

真要变成你们说的那么好的地方,别人未必肯让出来,就算让出来,那么多当地老乡如何安排?

我可以和你们说句实话,反正现在也不是什么太了不得的秘密。

当初艾德礼首相为解决财政困难,加上在非洲种花生亏了l亿多英镑,曾想把坦桑尼亚卖给我们,将近100万平方公里面积,周围3个特大型淡水湖、矿产众多、土地肥沃。

总书记出面谈判,最后选了天方省……

当初如果买坦桑尼亚而不是天方省,那1000多万黑人老乡就要你们负责安置了,你想想看,难不难?

独立浪潮风起云涌,人家要搞民族解放,你怎么办?同意吧,几十亿钱就打了水漂;不同意吧,难不成还学帝国主义去镇压老乡?”

戴苏理、朱镕基包括汪东兴在内还是第一次听到“坦桑尼亚购买案”这件事,都面露惊讶,第一时间是觉得可惜,再细细咀嚼又认为颇有道理。

买瓜达尔才安置了几百个老乡,给钱后就高高兴兴走了,一点都没留恋;买天方省前前后后才涉及10万人口,发钱后也爽快移民去海得拉巴了,分了田日子过得很不错,比吃沙子强多了。

哪怕瓜达尔第二轮扩充,最终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涉及的俾路支人也不到4000人,很容易就安置了。

真要接收1000万黑叔叔,又没法送苏联(莫斯科不接受黑人移民)、法国基本也不要(法国基本不要非洲黑人,只同意接收南美方向的黑黄混血后裔、马达加斯加黑人和黑黄后裔)的情况下,如何安置法就该头疼不已了。

汪东兴低声问:“现在瓜达尔建设得这么好,当初移民出去的俾路支人有没有说后悔或闹事的?”

“闹事确实有,但不是真正的移民老乡,他们当初每人拿了1000人民币补贴,个个都去奎达或卡拉奇过上了好日子。”

戴苏理解释,“来闹事的都是些政治组织和地方豪强,背后隐隐约约还有CIA等影子……尤其俾路支独立后,甚至还发生过武装越境。不过没造成什么危害,还没等驻军出动,边防武警已把他们统统干挺。

这次巴基斯坦进攻俾路支,一度也威胁到我们,空军基地派飞机飞了两圈就清静了。再后来苏军和阿富汗民兵打了回去,怕我们误会,提前打了招呼,契尔年科同志特意派代表来沟通这件事,他们的部队也远远停了下来……”

虽然戴苏理尽可能轻描淡写,但萧劲光知道整件事没那么简单。

苏联控制俾路支后,确实很想借口当初巴基斯坦割让土地把中国从瓜达尔挤出去,但俾路支没啥实力,苏联也不敢真下场。尤其海军派遣巡洋舰压阵后,所有人立即偃旗息鼓。

解放军凶名在外,苏联人完全清楚,尤其还在土耳其较劲,真要和中国起摩擦以至于后院起火把团结港丢了,那都不知道该咋办了。

印度洋这地方,解放军海、空军拥有绝对实力,苏联陆军过不来,美国海军也得干瞪眼着急。

这也是为什么苏联国防部也有念头要搞海军、要扩容舰队、要增强团结港实力的根源,他们被灰溜溜从大渊岛赶走时,同样没脾气。

总的来说,俾路支因为种种因素,更亲苏联些;信德就明显是亲华的,且信德与俾路支也不太对付。

最主要还是中国一旦反击就割地的传统让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印度、印尼、澳洲、巴西、委内瑞拉都用血一样的教训诉说了这点。

这是斯小林的风格,出来混一定要讲信用,说让你全家死光就一定死光光。

主席或许不赞同,但反对也没用,反正到萧劲光这层面,他很清楚3500多万领土是怎么来的!

但凡能让总书记亲口说“算了”的领土,基本真的没法要!

坦桑尼亚不是不好,是要不起;纳米比亚不是要不起,是为了照顾整体形象。中国毕竟是社会主义。

刚才戴苏理说到降雨量少,主席顺口问:“那这里淡水怎么解决?全靠海水淡化?”

“主要靠海水淡化,每天最大淡化能力是24万吨。

海水淡化毕竟成本太高,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最终要依靠其他水资源。引水工程已修建了一部分,整体项目叫红旗渠,可能还需3年才能完整建成……”

听到“红旗渠”这名字,主席顿时来了兴趣:“简要说说,怎么搞的?”

“瓜达尔最西边是原来伊朗国界线,有一条达什特河,上游水资源还算丰富,当然不太稳定,我们在下游,享有完整权益,目前通过修建分流工程,把他注入印度洋的方式改变,变成一部分注入红旗渠,这是第一个来水渠道;

瓜达尔东边分界线一直到纳尔河,这条河也注入印度洋,水资源比较丰富、径流量大,我们享有一半权益,同样打算搞分流工程,把水引入红旗渠。

总的来说,红旗渠就是开条人工运河,把水引入,两端都有高堤和分流枢纽,中途没其他河道或溪流涌入,真要来水迅猛增加,把闸门一关就行,也不会有泛滥风险。

鉴于流水不动会发臭变质,红旗渠又会修建几个入海口,相当于把部分水资源改成从我们预设好的运河注入海。

瓜达尔本身是片平地,坡度不大,入海需借助点人工帮助,利用夜间富余电力排灌。”

“哦,人工运河?”

主席饶有兴致地问,“能通航么?”

“可以通小船,吨位不会太大,通航也不是主要目标,我们在权衡要不要打造成景观河……”

朱镕基补充,“大型物资直接走领海线就行,小型物资可以走铁路和高速公路。

不过最近情况有点小变化,好像中央在和苏联谈论有关运输线拉通的事,具体怎么做我们还不掌握全面情况,需等候进—步指示。

当前红旗渠还是条为工业、生活提供水资源的普通引水渠道,与黄河边为灌溉而开挖的人工河道差不多,远谈不上运河。

明后天请您去看下示意沙盘、图纸,再到实地考察。”

主席明白,制约瓜达尔发展的问题—直就是水资源,故斯小林拼命拓展领土,向两端两条河流延伸并最终搞到手。

现在两端河流到手,流量不低,如何进行妥善利用就成为重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