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大国(10)
除M113系列变形车辆外,艾布拉姆斯还看到了各种基于M48的变形车:扫雷车、架桥车、喷火坦克、通信车、拖车、救援吊车、战斗工程车(破坏敌野外防御工事和路障,填平间隙、弹坑和壕沟,设置火力阵地和路障)。
说起战斗工程车,本来陆军想用M60底盘改造为M728战斗工程车,结果因损失太大,M1不够装备,M60还得先顶一顶,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那批只装备90mm火炮的M48改一改。
看到中国同类型产品,艾布拉姆斯忽然有些狐疑:国内那些军工体该不会把这项业务外包了吧?要不然咋能改成一模一样?
不得不说,陆军参谋长大人观察力和想象力确实够丰富,一眼就看穿本质!
对美帝而言,把坦克送到中国付费改造再拉回来的成本远比自己吭哧吭哧去改造要便宜得多,利润滚滚而来。
就算五角大楼质问也不要紧:我这不是还腾出时间给你们造M1和M60了么!
也不能全在中国改造,另一个比较理想的改造基地在罗马,不用付现钱,多给些坦克,改造完抽调部分回来就行。
虽然送去罗马改造的成本稍微贵点,但人情债要还。
在罗马改造的基层工人不可能是美国过去的白人,主要是东亚移民,有明确图纸后,日本人当监工和技师,韩国人、泰国人、安南人当工人,菲律宾人负责行政和对上汇报。
为什么这么分工呢?
因为菲律宾人英语最好,又最富有服务精神。
懂的都懂,移民到罗马的泰国人说穿了还是华裔或华裔混血为主,纯粹泰族比菲律宾人高不到哪里去。
话虽如此,从美国本土移民过来的管理层和技术专家依然认为,比起拉丁裔们,东亚裔实在强太多了,哪怕在东亚被人鄙视的安南人,也比拉丁后裔和黑人强,这些拉丁裔只能去美国洗洗盘子搞卫生啥的,克拉克皇帝陛下的管理手法确实英明。
以前美帝资本家很怀疑在罗马投资办厂能不能有所回报,他们又不是没在巴西办过厂,场面如何心知肚明,现在东亚人来了,顾虑一下子打消了,流水线工业化直接走起!
更妙的是,罗马与美国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不仅人员流动方便,且关税很低,甚至货币也通用,等于一下子在美国境外找好了上佳的工业殖民地,本土可以心无旁骛去追逐金融和服务业了。
林冠华看得很清楚,这么搞,美国本土必然加速产业空心化,无非现在有中国、罗马、魁北克等工业设备订单和美帝的军工订单撑着,暂时看不出来,假以时日,随着低端工业陆续转移,铁锈带不可避免地出现。
这是历史规律,避免不了!
“M60没有改造车辆,对吧?
“据我所知,没有。
武官低声解释,“根据中方介绍和大致了解的情报,M48以前的美式坦克,中国大多数进行改造或输出给了其他上约盟友,M48改造车辆就是您现在目睹的这些,M60、酋长、百夫长之类还在解放军中以坦克形式正式服役。
中国Z-59/69的产能和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解放军需求。
有消息说,和平协议签署后,中国军工体生产速度开始放缓,三班倒全面结束,很多技术人员和工人去了民用工厂,这是导致产能上不去的核心原因。
我的观点是,中国可能又在研发新坦克,比如Z-79这样。
生产越多,将来浪费也越大,确信一定时间内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慢慢生产并进行迭代可能最好,就像我们也没有全力生产最新的M1,而依然生产了部分M60改进型号一样。
当然,五角大楼和陆军总部必须阻止国内资本家把M1也投放给中国竞标,否则我们真就毫无秘密可言了….”
放缓速度、释放人才是林冠华亲自做出的部署,不是说军工不重要,而是军工集中了太多技术人才,再发展下去,民用工业就顶不住了,必须把握好平衡点。
既然确定短期内打不起来,应付局部战争又有充分把握,那就安排人员合理流动,主动压减生产规模。
米高扬/柯西金也想让苏联军工体按这个思路慢慢转型,奈何军头们不干。
军头们只看到自身武器系统装备落后,有研发却无生产怎么能忍住?双方陷入僵持之中。
话又说回来,苏联现在并不是人才不够用,而是米\柯不想再给军工体砸那么多钱,借这种手法不露痕迹地去砍预算,这才是军头们难以容忍的。
现在军头们已拿着中美、中苏有关军费、军改和装备对账的结果,要求主席团保障甚至增加费用了。
话里话外都是:你要再不加,下次打输了可别怪我!
其实美帝真向中方展示过M1的具体技术参数细节,并暗示如果中国愿意付大价钱,他们可以出面疏通并确保中国引进并生产。
中方经评估后婉拒,最大理由就是超重,机动性欠佳。
M1A1重达58吨,正在改造、还没落地的M1A2项目方案预计高达68吨,这数字让中方将领忍不住皱眉。
Z-59只有48吨多;2-69是51吨出头,下一代Z-79要求控制在54吨(实际可接受55吨),虽然机动性确实可通过增大发动机功率来调节吨功率,但重量毕竟改不了的。
中方给了三条意见:
首先,58-68吨在欧洲或北美平原作战大概率没事,但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好用;
其次,这么重的坦克,运输是大难题,中国还指望通过战略运输机实现全球机动部署呢,美国飞机面对这种坦克好运不?
反正我们手头的C-141可以用于运载两栖坦克和狼式步战车(单架2辆),C-5可以运输Z-69的(单架2辆)
最后,造价也偏贵,按军工体报价,M1A1是640万美元/辆,M1A2预计至少要850万/辆,但Z-69只有400万美元,聂帅提了个好问题:不考虑其他因素,2辆M1A1打得过3辆Z-69么?1辆M1A2打得过2辆Z-69么?
美方觉得有点道理,中方还是懂行的,确实不算胡乱瞎诌理由,但这对美国而言不是太大问题,银河如果运不了2架,那升级改进也是可以的。
至于军费么,也就那么回事。
只不过他们不明白,说好400万美元的Z-69,真实成本大概是400万人民币稍多一些。
同样的军费砸下去不是2vs3,而是2vs6!
这件事上最紧张的是苏联,因为苏联虽已开始批量装备伊尔-76,但无法运输主战坦克,逼得军方只能开发新运输机,安-22应运而生,成为苏军唯一能运送T-62的运输机。
高兴了没两年,苏军发现安-22不好用,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太靠谱。
更重要的是,T-62也开始赶不上趟了,接下去是更大更重的T-72,虽然T-72依然走的廉价消耗品路子,不如中美德坦克吨位高,但也有40多吨,安-22开始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下,苏军启动安-124的研发和生产计划,去美国参观后,又对C-5/C-141赞不绝口,嚷着想要,还提出苏联需要更大的运输机。
这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套路把主席团折腾得够呛,如果记忆力足够好,当初军头们口口声声说“500架伊尔-76足够了”,言犹在耳,看了别人的升级换代,说过的话全都当成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