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堵漏(6)
看到中国提交过来的消息,克拉克哭笑不得。
其实罗马方面知道非洲有人搞事背后是谁撺掇、如果不关自身利益,那肯定睁眼闭眼当看不见了,偏偏石油这东西,克拉克不敢轻视。
巴西石油工业底子很差,到50年代只有萨尔瓦多附近有一些小油田,年产量连200万吨都不到,石化工业更薄弱,需要从委内瑞拉、美国、墨西哥进口较多产品。
罗马建国后,原巴西石油公司主要力量都在罗马控制范围内,再加本就是国有企业,被罗马当局理所当然地然没收,经基金会注资与改组后重组为帝国石油。
200万吨石油产能本就不够用,更别说还面临日益枯竭风险,要想方设法予以扩大。
整个南美除了委内瑞拉,基本都没成型的石油工业,包括煤炭工业也非常欠缺,这天然锁死了工业化发展上限。
天洲省地下有重油埋藏带不是什么太大秘密:
非说秘密大概就是不清楚确切含量。
但就算知道也没多少人感兴趣,因为这条重油带很难利用,品质低、开采成本高、非常不划算。
别说汴河重油带开采不经济,就是加拿大比这容易开采得多的油砂带,产量也受到成本制约而上不去。
杀头买卖有人搞,赔钱买卖无人做。
是大家真不想开采么?
不,因为全是赔钱货!
为什么油价拉上去后供应量其实会不断增加?
就因为原来那些在盈亏平衡点附近甚至无利可图的石油资源忽然变得有价值了。
面对石油、煤炭短缺的能源格局,罗马两大支柱:帝国石油、帝国能源就想方设法对外挖掘,对内勘探,避免所有能源命脉全部被美国掌握。
对内勘探成效不大,一直没进展,对外挖掘有不少成果,与中国合作、与海湾石油、西方石油合作等等。
卡宾达、安哥拉、比拉亚拉等都有帝国石油的股份,很多开采出来的原油就是直接拉到罗马的。
克拉克还昽穑吸引了雪佛龙、美孚等企业到罗马投资建设石化企业,尼克松要来搞自己的油田,不管以前是什么关系,都无法装聋作哑了。
如果纳米比亚和祖鲁出动,场面就更好,免得美罗直接对上。
讨论了2小时,枢密会议拍板:打!把海军也派上!
考虑到要尽可能避免与美国人尤其黑水和CIA起正面冲突,小克拉克建议用亚裔打先锋,美国技术兵种与海军打配合。
矩:
这一手深得老头子真传,当即应允并定下规
日、韩裔部队各一旅,为左右先锋,泰国裔后策应、安南/菲律宾裔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美国裔指挥轂汐誣瑯澄居中调度。
罗马只有英文是官方语言,但各民族言语不通是客观事实,移民不可能一下子就会讲英语了。
为避免重蹈奥匈帝国多民族军队混杂导致言语不通、交流困难的覆辙,克拉克绞尽脑汁,实行东亚各族裔单独编组部队的办法。
编制尽可能缩小,基本不设师,全是旅或旅级战斗群,军官尤其是中高级军官有很多美国裔。
这也有利于指挥与安全,不同族裔之间反正不可能捏合起来共同反对皇室,那样就太平许多。
出于可理解的原因,罗马部队除少数文艺兵或文职序列用点拉丁裔凑数外,军队很少见到拉丁裔尤其混血拉丁裔,黑人更不用说,征兵第一关都过不去。
克拉克带兵这么多年,哪个族裔好用,哪个族裔不好用,心里门清。
在薪水、编制、装备、训练等客观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菲律宾部队作为远东地板,照样比巴西兵强不少!
菲律宾人只配在罗马军队里当当后勤,一线战阵基本轮不到他们,摆在他们前面的日本、韩国、泰国、安南,哪个都是菲律宾人惹不起也打不过的存在。
关于泰国和安南到底谁更强些,一直有争议,如果是北越与泰国泰族为主体相斗争,那估计北越稍微强一点;
但如是安南人从整体抽调,而泰国部队提高华裔占比后,强弱之势就逆转了。
克大帅苦心研究后得出克拉克公式第二条:汉化程度越高,打仗就越厉害!
如此公式解决了很多困惑:为什么大家打不过解放军,汉化程度不一样嘛。
罗马军队出现了非常奇特的想象:在大规模移民后,美国裔和东亚裔在罗马人口结构中的比重勉强只有20%,但在军队中几乎是100%。
不光军队,工业化尤其是重型工业化项目:也是白人+东亚移民占据80%以上的岗位,与他们的人口比重格格不入。
面对这种情况,克拉克加速腾笼换鸟,一方面抓紧通过美罗特殊关系把拉丁人口送到美国,再从美国引入知识阶层,另一方面持续从远东引入人口。
退位天皇明仁抵达罗马后也发出了号召,让更多日本人来罗马。
韩国方面为避免过度内卷,韩国人不是想去中国发展就是来罗马发展。
克拉克叮嘱儿子:尽可能把东亚裔比重提高到50%以上,这样将来就算要打仗,只要中国不直接上,一般人也打不过罗马。
现在,蹂躏拉丁人不过瘾,克大帅又要派人去非洲,他也想在非洲经营些势力范围,获得原料尤其是能源方面的支持。
12月31日,听说纳米比亚和祖鲁已开动,德国方面偷偷照会中国,说想派喀麦隆军队去帮助“维持秩序",人数不多,派6000人助拳!
喀麦隆是“中欧欧洲示范合作区”,理论上中、法、德都有足够影响力,但当初德国掏了一大笔钱购买“主导权”,所以大家承认德国在喀麦隆的优先权。
喀麦隆历史非常复杂,一战前喀麦隆是德国殖民地,德国殖民了30年,甚至还爆发过喀麦隆战役;
一战后,喀麦隆被英法瓜分,称之为英属喀麦隆和法属喀麦降。
英属喀麦隆又被英国划分为南喀麦隆与北喀麦隆分别进行统治。1930年代,这里的白人主要为德国人,他们从二战开始后的1940年6月起被关押在英国的集中营中,但当地40万居民也对志愿加入英国军队兴趣不大,对殖民地当地的规划与社区发展计划也同样冷淡。
北部喀麦降穆斯林人口居多,在非洲解放时公投加入尼日利亚,现在成为比拉亚拉共和国一部分,南部喀麦隆英语人口居多,加入以法语为主的原法属喀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