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22) -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 - 于泽俊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五十八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22)

人杰

韩信走后,刘邦又封彭越为梁王,王旧梁地,彭越感激不尽。刘邦道:“我不日要回洛阳,这里就做你的国都吧。不过你那点儿兵马我得带走。没别的意思,我把他们带到洛阳也是要遣散回乡,以示天下永不用兵。梁王意下如何?”彭越心中虽然不悦,却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韩信三十万大军都交了,他区区十万兵马怎敢与刘邦对抗?

刘邦用同样的方法不客气地收了黥布的兵权,封黥布为淮南王。黥布和韩信一样,带着两千人马之国去了。其余诸侯,燕王臧荼、赵王张敖皆如是处置,然后,刘邦又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封故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诸王皆表示愿意臣属皇帝,刘邦这才大出了一口长气,终于可以把心暂时放到肚子里了。

诸事安排妥帖之后,刘邦率领六十万大军离开定陶,来到洛阳。

萧何早已先期到达,率领在洛阳的文武官员迎候于郊外。远远地看见刘邦骑着马过来了,官员们齐刷刷跪倒在路旁。见到萧何,刘邦感到格外亲切,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离得老远,他便下了马,跑过去扶起萧何,抓着他的手说:“这几年可辛苦你了。”

萧何心中一热。有皇上这一句话,纵有千辛万苦也算不得什么了。萧何老了许多,头发已经花白了,却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两只眼睛熠熠放光,显得精神十分饱满,“臣等不过坐守家中,比起陛下和众将士们,实在算不得什么。这几年陛下征战于野,披坚执锐,出生入死,臣等方得有今日,该给陛下道辛苦才是。”

接着是张良、曹参等人一一上前相互问候。胜利的喜悦在人们心头荡漾着,一个个脸上带着发自心底的笑容,相互拍打着、笑骂着、拥抱着,闹成了一团。关中别后,曹参还是第一次见到萧何,他满腔热情地上前和萧何打招呼,萧何却一扭脸和别人说话去了。曹参感到有点儿诧异。

众人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萧何道:“诸位都辛苦了,有什么话进了城再说吧。请诸位上马,抓紧时间进城。”话音未落,夏侯婴赶过来一辆四匹马拉的辇车。四匹马三种毛色,两黄一黑一白,刘邦感到诧异,问:“怎么不搞成一个颜色的?”

萧何不好意思地对刘邦说道:“陛下不要怪罪,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洛阳城里已经找不出四匹一样毛色的马了。”

刘邦听了,心不由得往下一沉,他回头看了看,他乘坐的是唯一的一辆马车,萧何、张良等人乘坐的皆是牛车、驴车,于是问道:“百姓们生活怎样?洛阳没饿死人吧?”

萧何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臣正在组织人马从关中调粮赈济百姓,估计这两天粮食就该到了。”

刘邦知道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再问下去。

刘邦下榻的地方仍在南宫。进城之后,百废待举,刘邦一时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于是派人将萧何、曹参、张良、周昌、陈平和卢绾等人找来,共商建国大计。刘邦道:“天下初并,百废待举,我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诸位都说说看,前朝失败在哪?咱们应该怎么办?这么多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周昌磕磕巴巴地抢先说道:“当、当务之急乃……乃废除旧法,制定新、新法。否……否则……”

刘邦听着着急,道:“我替你说吧,废除旧法,制定新法,我听明白了。秦法过于严苛,百姓动不动就犯法了,老子年轻的时候就被这俩家伙整治过好几次,”刘邦指着萧何和曹参说,逗得众人直想笑,“说我犯法,我他娘连犯的什么法都不知道,这些法统统得废除。咱们自己搞,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简单点,就像灞上的约法三章,简单明白,一看就懂,当然不能只有三章,但是一定要简单易行。这个不用再说了,还有别的吗?”

周昌道:“余……余者不,不属于臣……臣的职责范围。”

刘邦又看看其他人,萧何道:“周大夫所言极是,不光是废除旧法,制定新法,目前还急需制定官制、兵制、税制以及徭役制度。”

刘邦道:“这些事就由你主持,弄一帮书生来帮你起草。”

曹参道:“秦虽败亡,然亦有得有失,其成功之处也不少。许多旧制及做法仍可以因循沿袭。例如官制,已经十分成熟,大体可以沿用。”

刘邦不知曹参说得对不对,望望萧何,萧何点点头道:“可以。”又看看张良,张良道:“曹将军因循二字说得好。非但秦旧制有可以因循的,自古以来好的制度、好的做法均可因循。如果要我再说两个字,是:无为。老子曰:‘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无为,则无不为,事无事,则事事妥帖。”

刘邦道:“你说的这个为学者日益我懂,就是越多越好嘛,为道者日损我就不明白了,你能不能再说得明白点?”

曹参道:“我来为子房做个注解,不知解得对不对,若不对,再请子房先生指正。譬如陛下方才所说废除旧法,这就是损,损了这一项,符合百姓的心愿,故而离治道就近了一些。该损的还不止这一项,再如秦的苛捐杂税,大部应当免除,这也符合百姓的心愿,把它损了,我们离道就更近了一些。还有陛下带来的几十万大军,靡费颇多,将其遣散,既节省费用,又示天下永不用兵,不是离道就更进了一步吗?秦政之失就是什么都多,兵多则战事多,税多则民怨多,法多则罪犯多。始皇帝只知加法不懂减法,陛下要使天下长治久安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在减法上做文章。是不是这样,子房?怕是把子房的治国真经解歪了。见笑见笑。”

张良笑而不答。刘邦问:“怎么?解得不对?”

张良道:“不不不,曹将军讲得非常好。我不是说解得不对,而是第一次听见人这样解老子。”

刘邦道:“看来英雄所见略同,那咱们就做减法。你说呢,萧何?”

萧何道:“臣这些年来整日忙于俗务,只知什么事该办,什么事不该办,于经于道考虑甚少,知之不多,至于加法减法之类更是不知所云。”

张良没想到曹参于戎马倥偬之中还能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其言语也不乏真知灼见,本想再说几句,但见萧何话里有话,不便多言,便没有吭气。曹参依然沉浸在与张良产生共鸣的兴奋之中,道:“臣以为陛下若要治理当今之天下,必须采用黄老之学。”

刘邦莫名其妙地问道:“什么是黄老之学?”

曹参答:“黄老之学从字面上解就是黄帝、老子之学。黄老之学博大精深,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方才子房所言乃黄老之学的精华,简言之就是四个字:因循、无为。”

“什么时候有空,你们再给我详细说说。”

曹参道:“陛下若对此感兴趣,臣可向陛下推荐一人。”

“谁?”

“陆贾。”

众人正说得兴奋,韩信派人来报,故临江王共敖的儿子共驩为项羽不平,在楚地反了,已经占领了江东几个县。韩信因没带兵马故紧急报告了刘邦。刘邦对卢绾说道:“看来你这个太尉不能坐在这儿和我们论道了。”

卢绾立刻起身告辞,准备带兵前往镇压。临出门,刘邦嘱咐道:“这么点儿事你去办了就行了,不必惊动楚王。”

卢绾道:“明白,请陛下放心。”

卢绾走后,这边的神仙会还在继续开,不过气氛已不似先前那么融洽。刘邦提出让曹参担任左丞相,萧何道:“臣正想禀报陛下,臣已老迈,不中用了,不如就让曹将军任丞相。”

刘邦骂道:“你他娘的才比我大几岁,就在我面前卖起老来了?不行,这天下离了你可不行。”

萧何道:“除了陛下,这天下离了谁都不是不行,这些年来陛下网罗了不少天下英才,比我年轻的,比我心大的有的是,还请陛下满足臣的心愿。”

这话一出口,刘邦和曹参脸上都有点儿挂不住了,显然是有人给萧何传话了。刘邦见天色不早了,对众人说道:“诸位鞍马劳顿,都早点回去歇息吧。”末了,又把萧何留了下来,百般安慰了一番,萧何才算勉强答应继续做这个丞相。

第二天上朝,刘邦宣布,任命萧何为相国,取消丞相称谓,赐带剑上殿,入朝不趋;任命周昌为御史大夫;任命卢绾为太尉。是为三公。宣布之后,文武百官一片哗然。特别是卢绾,当初任命他为太尉,大家就不服气,都以为是权宜之计,没想到建国之后还是他。周昌担任御史大夫不能说不称职,但是周昌没有多少军功,大家普遍认为是沾了他哥哥周苛的光。最想不通的是曹参,头天晚上刘邦当面许诺让他担任左丞相,今天一宣布却突然变了。曹参以为是萧何在背后说了他什么,从此,萧、曹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回到洛阳之后,刘邦将大部分部队遣散,同时,公布了新的赋税法和徭役制度,新税法规定十五税一,比之秦的赋税、徭役不知轻了多少倍,大大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百姓们奔走相告,对新朝之制交口称赞。

刘邦称帝不到半年,天下已经初步呈现出太平景象,百姓们安居乐业,公侯百官各守其分。刘邦有些志得意满,一日,置酒南宫,大宴群臣。宴会开始之前,众将就已经听说,今日宴席上刘邦要论功封赏,因此一个个都十分兴奋。刘邦几杯酒下肚,也有点儿兴奋,道:“列侯诸将无敢隐朕,大家说说,朕为什么能得天下,而项羽又何以失天下?”

王陵站起来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有功者赏之,攻城略地者因以与之,所以得天下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道:“你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原以为此言一出,众将皆会叹服,不料众将却哗然而起。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一般武将皆不服,七嘴八舌地嚷道:“我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难道反不如摇唇鼓舌者乎?”

“韩大将军不管怎么说还在前线指挥,张良不过每日追随陛下左右,从未上阵杀过一个敌军士卒,何功之有?”

“萧何有什么功劳?这些年我们在前方打仗,他在后方享清福,功劳反倒比我们还大,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陛下如此封功,我等不服!”

刘邦对武将们的粗鲁、放肆十分恼火,站起来喝道:“嚷什么?都给我坐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