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11)
背水一战拿下平阳之后,韩信迅速扫平了魏国全境,他将俘虏来的魏军分别编进汉军之中,汉军立刻变得兵强马壮了。韩信准备乘胜向北进军,却碰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打下来的大片魏国土地没有足够的官员来接管。完全交给魏国旧吏是不行的,魏豹本来就是个反复小人,下面用的人也是乌七八糟,什么样的都有,这些人只知鱼肉百姓,升官发财,根本不把百姓的死活和汉军的政策放在眼里,交给他们非乱不可。韩信知道曹参曾做过秦吏,便与曹参商议道:“我听说曹将军乃文武全才,对于治道颇有研究,不如就把军中的事暂且放一放,帮我把后方整顿好。”
曹参一听,立刻警觉起来,他还一直记着刘邦那句话,绝不能让汉家的军队姓了外人的姓,于是说道:“大将军过奖了,臣不过一介武夫,哪里懂得治道。况且,军中无大将,我怎能把大将军丢下不管?”
“曹将军不必自谦了,我知道将军在沛县治狱,深得民心,治理小小魏国当不在话下。至于我这里,将军不必担心,我可以随时于军中提拔将领,打仗不是问题。”
曹参一听这话,更着急了,道:“区区一个沛县,怎能和魏国相比!依臣之见,魏国之治不是靠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一大批官吏,因而最好报告汉王,派专人带领官吏前来接管。”
“曹将军过谦了,汉王麾下的大将我还略知一二,恐怕是无人可派。即便汉王派得出人来,除了萧丞相,恐怕也没有能出将军之上者。”
曹参见说不服韩信,只好硬顶了:“即便如此,没有汉王的命令,我也不敢擅自离开军中啊!”
韩信心里掠过一丝不快的阴影,现在他才明白,为什么荥阳前线那么紧张,刘邦却把曹参和灌婴抽出来配合他,原来刘邦对他还是不放心。可是大敌当前,最忌讳的是君臣互相猜疑,韩信想,反正自己做得光明磊落,何必想那么多?况且,自己这么想又有什么根据,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韩信提笔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立即派专人带领大批官吏前来接管魏地。韩信派了使者到荥阳去给刘邦送信,顺便将魏豹押回了荥阳。
为了安抚诸侯,刘邦没有杀魏豹,仍以贵客相待,并封之为荥阳守。刘邦看了韩信给他的信,且喜且忧。喜的是韩信这么快就把魏国平定了,忧的是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合格的官吏呢?派谁去率领这些官吏更是个大问题。他手下能干的文武大员,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抽谁出来都难,况且,像萧何那样能镇守一方的大员也没几个。曹参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但是曹参绝不能离开军中,否则这支部队就有失控的危险。刘邦再次感叹人才的匮乏,他掰着指头一个一个地数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于是来问张良。张良道:“汉王不必局限于汉军中寻找人才,看看谒者相公中有合适的吗?”
刘邦想了半天,也没个合适的人,张良又问:“汉王可知什么人最愿意担当此任?”
刘邦一拍大腿:“有了。张耳!他急于恢复赵国,而且能文能武,他和韩信加到一起,刚好是一文一武,真可谓所向无敌。原来子房心里早就有数,何不直说?让我猜来猜去费这么大劲!”
张良道:“臣并不认识张耳,只是觉得一心想去的人,必有完成使命的动机和办法。”
于是,刘邦命张耳前往魏国,协助韩信管理政务,并伺机收复赵、代。张耳在刘邦军中闲了几个月,正愁没事干,刘邦给他派了这么个美差,还有希望收复赵国,别提多高兴了。他很快从刘邦的谒者、清客当中挑选了一批官吏,加上一些赵国故旧,准备走马上任。临走,他问刘邦:“汉王还有什么嘱托的吗?”
“韩信那里如有多余的人马让他给我拨过一些来,这边实在吃紧。”张耳点了点头。刘邦左右看了看,又附在张耳耳朵上说:“听说河东的女子十分多情、缠绵。”
张耳听了,哈哈大笑:“知道了。”
张耳去了不久,果真从河北调回三万人马,同时派人送来一批女子,其中大部分是魏豹宫中的。刘邦大喜,从中挑选了两个最漂亮的,一个叫管秀儿,一个叫赵子儿。这两个女子果真十分温柔、缠绵,搞得刘邦有点儿神魂颠倒,看着这个,舍不得那个,抱着那个,心里又想着这个,前方再怎么吃紧,他都不管了,整天把这两个女子带在身边,吃酒玩乐。一日,刘邦陪着子儿、秀儿荡秋千,正玩得高兴,有重要军情来报,刘邦不得不丢下她俩来听奏报。等奏事的走了,刘邦又凑过来,听见她俩在说话,只听赵子儿问道:“这两天看见秋雁了吗?”
管秀儿答道:“没有。听说给弄到织室干活去了。”
“那活可不是好干的,听说一天要干六七个时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唉,那可苦了秋雁了,她哪干过这个!”
“那有什么办法?谁让她长得不漂亮呢!”
“可是算命的说她有齐天之福,当生贵子,还要母仪天下呢。”
“算命的不过顺嘴胡说,哪能当真?都快成老姑娘了,还生什么贵子?”
刘邦插嘴问道:“你们说的这个秋雁是谁呀?”
管秀儿答道:“当初和我们一起进宫的姐妹。我们说好的,苟富贵,一定要互相提携,可是她给分到织室去了。”
“既然你们当初有约,你们俩怎么把人家给忘了?”
赵子儿道:“没有啊。我们正准备去织室看她去呢。可是不忘又能怎样?我们两个弱女子也帮不了她什么。”
“你们怎么不早和我说?我可以帮她呀!”
“我们不敢说,怕大王怪罪。”
刘邦叹了口气道:“唉,这女子可怜。”过了一会儿又说:“你们俩也真够无情无义的。”说着,刘邦出了院子,奔织室去了。到了织室,只见几百名女子集中在一个大工棚底下,织布的织布,纺线的纺线,哪一个是秋雁?怎么找啊?管织室的官员看见刘邦来了,不知有什么重要事,赶紧过来陪着。刘邦道:“你们忙你们的,别管我,我找个人。”
“汉王要找谁?我们找到送去就是了。”
“不用你们管,我自己找。”
刘邦沿着一排排的织机向前走去,看哪个都不像,最后,在织布的那群姑娘里发现了一个人,长得圆脸盘、大眼睛,秀丽而又端庄,是那种看了就让人肃然起敬而又不会引起邪念的美丽和端庄,刘邦指着她说道:“就是你!”
那姑娘脸一下红到了脖子根,低着头不敢看刘邦。管事的官员说道:“薄秋雁,还不快快拜见汉王!”
织室的官员派车将秋雁送到了汉王府邸。秋雁是个私生女,父亲本是吴中人,秦时与魏国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了她。成年后,魏媪请人给她算了一挂,算卦的人说此女当生天子,于是魏媪便将她送进魏王宫中,才进宫不久,魏国就被韩信攻破,张耳将她和其他宫女一起送到了荥阳。
秋雁个子很高,长得大手大脚,大大方方的,初看似乎并不艳丽,却很耐看,高鼻梁,大眼睛,睫毛忽闪忽闪地闪动着,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娴静之气。刘邦不错眼珠地盯着她看,把她看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了,腮上那点儿红晕便总也退不下去,配上粉白的皮肤,好像一颗熟透了的桃子。刘邦抓着秋雁的一只手问:“是谁给你算的命?怎么说的?”
“那是进魏宫之前,一个老先生算的,说我贵为皇母,那不过是算命的瞎说,信不得的。”
“谁说的?我今天就给你一个皇子。”
说着,刘邦就上来给她脱衣服。秋雁没经历过这种事情,既紧张又害怕,任凭刘邦怎么摆布,她只是不动。事过之后,刘邦觉得她笨手笨脚的,没什么趣味,第二天便不再来找她了。
过了几个月,刘邦偶然看见秋雁和管秀儿、赵子儿在一起,发现秋雁的肚子大了。刘邦大喜,问道:“怎么?有了?”
秋雁羞涩地点了点头,刘邦笑道:“好肥的地呀,种上就长。”然后指着管秀儿和赵子儿说道:“你们俩看看你们那不争气的肚子,跟你们费多大劲都白搭。”
刘邦这么一说,三个人都红了脸。这时,刘邦已经另有新欢,早把赵子儿和管秀儿忘在了一边,此刻见了,对她俩说道:“刚好,你们俩就伺候她的月子吧,你们是拜过把子的姐妹,你们俩伺候她,我放心。”
又过了几个月,薄秋雁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张耳到了魏国,将荥阳前线楚军攻势凶猛,汉军伤亡惨重,急需补充兵员的情况一说,韩信立即拨出三万精兵送往河北。张耳将带来的官吏一一分配了任务,分别下到郡、县、乡去宣传汉军政策、安抚百姓,有些官吏便留在当地不再回来了。这里还没有完全安置妥当,韩信已经下令三军整装出发,去攻代国。
汉二年闰九月,张耳和韩信打垮了代军,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生擒代相夏说。韩信给刘邦送去三万精兵,所剩兵马已经不多了,攻下代国后,部队又发展到了几万人马,正准备乘胜进攻赵国,刘邦又派人来征调部队。荥阳吃紧,韩信又点出三万精兵交给曹参,令其送往河南。张耳才来了几个月,眼看着韩信送走了六万精兵,于是问道:“大将军把主力都送走了,剩下这些老弱残兵,怎么开辟河北战场?”
韩信道:“不送不行啊,楚军太强,我知道他们那种战法,简直是吃人的机器。汉王能顶得住,已经算是大英雄了。”
“可是咱们刚刚打下代国,不能就这么白白丢掉啊!”
“先生可能过虑了吧,有你我在,代国怎么会白白丢掉呢?”
“大将军可能不知,代国是赵王歇封给陈余的,虽有窃取之嫌,但陈余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领地,丢掉代国,陈余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我听说陈余已经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正要寻找机会与大将军拼死一战。敌强我弱,大将军还是多加小心为妙。”
“既然陈余要打,咱们不妨就跟他打一仗,打完之后强弱之势就颠倒过来了。”
张耳觉得韩信年轻气盛,有点儿过于自信了,于是劝说道:“大将军不可轻敌,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还是小心谨慎为好。”
“先生的好意我明白,咱们先不说这个。我听说先生与陈余曾是至交,想必对陈余有很深的了解,我想知道陈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