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1)
黄老之学四月的关中,本应是花红柳绿、百鸟云集,但是公元前206年的四月不同于往年。一场持续了三年的反秦大战刚刚结束,十几路诸侯的兵马依然驻扎在咸阳四周。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那些没有燃尽的废墟上还到处冒着黑烟,诸侯兵马烧杀抢劫,难以约束,百姓们四出逃命,咸阳四周大片的土地荒在那里,几乎看不到农民耕种的身影。只有汉军屯兵的灞上,依然秩序井然,和往年一样,农民们照常扛着锄头下地干活,路过汉军的营地,还有说有笑地和官兵们打着招呼。
刘邦骑着一匹白马,垂头丧气地回到灞上,将马鞭一撂,气急败坏地骂道:“他娘的,我就知道这两个混蛋要算计我。把他娘这么个寸草不生、流放犯人的地方封给我,老子不服!章邯算什么东西?凭什么让他坐享关中!”
刘邦刚刚参加完戏下的分封仪式,项羽作为各路诸侯的盟主,将他封为汉王。当初从彭城出发向关中进军时,怀王曾经有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如今项羽背约,凭借手中的实力,硬是把关中一分为三,分给了秦降将章邯、董翳和司马欣,而将率先入关的刘邦赶到了汉中,刘邦心里怎能咽得下这口气!
萧何见刘邦正在气头上,急忙端过一杯水来,劝道:“汉王先喝口水,消消气。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巴、蜀之地虽路途遥远,教化未施,却也并非不毛之地,那里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饶,民风之淳朴,不亚于关中。汉王此去正可以养精蓄锐,避诸侯之锋芒,日后再做他图。正可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焉知去汉中不是件好事呢?”
一席话说得刘邦气消了一大半,问道:“你怎么知道巴蜀的情况?”
“臣于咸阳遍收秦之图书、籍册,想汉王日后打天下能用得着,故而对巴蜀的情况略有所知。”
刘邦知道,眼下实力不如人,惹不起项羽,心里再不服气也得忍着。别说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就算真是块不毛之地,他也得去,于是又高兴了起来,道:“你可真是个有心人。好!那咱们就暂且到汉中委屈一下吧,你来给我做丞相如何?”
“臣恐力不胜任,误了汉王的事。”
“别他娘的跟我来这一套,我就讨厌你们这些读书人,明明心里愿意,嘴上还要推让一下。”
萧何道:“不是我故意做作,即使我愿意助汉王一臂之力,还恐众人不服。该有个公议才好!”
“议什么议!谁敢不服?有我呢!”
正说到这儿,张耳来了。张耳一是来看看老朋友,两人已经三年没见面了;二是发泄对项羽分封的不满。张耳自视甚高,而项羽只给他封了个常山王,区区弹丸之地,司马卬曾是张耳的部下,项羽分给司马卬的地盘比张耳和赵王还大,且都是膏腴之地,而令张耳和赵王迁出赵地,这无异于发配,张耳心中着实不服,同时,他也在为刘邦鸣不平。
对分封不满的,还不止张耳和刘邦两个人,张耳刚刚坐下一会儿,燕王韩广、胶东王田市、赵王歇等人也先后来到,纷纷为刘邦鸣不平,同时也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诸侯之中,除了项羽,属刘邦势力最大,大家都希望刘邦能出面说句公道话,刘邦安慰了这个,又劝说那个,可是心里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分量,恐怕还没有改变这个结局的实力,只好摆上酒宴,一边招待众人,一边煽风点火,借机挑动诸侯对项羽的不满。大家边喝酒边骂街,喝到一半,又有韩王成和韩公子信来访。他们的问题更严重。项羽因为韩王成没有追随他,而是跟着刘邦进关的,心中恼恨,不准其就国,让他随自己一同回彭城去。
“这不是刚封了王就不算数了吗?怎能这样出尔反尔?”公子信愤愤不平地说道。公子信是韩襄王的孙子,现为韩国大将军,身长八尺,长得一表人才,入关作战中曾屡立战功,刘邦对其十分欣赏,端起一杯酒来说道:“来,我先敬你们君臣一杯。别跟他们治气,这笔账迟早是要算的。”
韩成脸色很不好,接过酒杯来说道:“话是如此说,可是国将不国,这酒哪里喝得下去?诸位虽然心中也有不平,却不像我韩成有家不能回。还望汉王和诸位能给我说句公道话。”
刘邦道:“我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啊。我要是能主持公道,何不先给自己讨个公道?”
燕王韩广道:“咱们干吗要受他这个气,项羽有什么了不起的?谁给他的分封天下的权力?不行咱们就联合起来反了他!”
“就是,反了他!”
“汉王带头,我们去串联诸侯,不满的人还多着呢!”
韩广一说,众人都跟着附和。正说着,张良来了。韩成迫不及待地问道:“怎么样?”
张良只是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是找项伯为韩成活动去了,但是项羽说什么也不答应,坚持要韩成跟他去彭城。韩成无可奈何地问道:“那怎么办?”
张良见这里人多,不便再说什么,道:“再想办法吧。”
众人发了半天牢骚,见没什么结果,纷纷散去,只剩下韩成君臣三人,刘邦对韩成说道:“韩王若不嫌弃,就先在我这里暂时栖身,日后再寻找复国的机会。”
张良看了看韩成,道:“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汉王为人宽厚,暂且在汉王麾下寄居一段无妨。”
韩成说什么也不肯:“不!他说去彭城我就跟他去彭城,看他到了彭城怎么向我交代?”
张良和刘邦都知道去彭城凶多吉少,因此都不同意他这样做,但是韩成决心已定,再怎么劝也没用,于是张良道:“那好吧,我陪主公前往彭城。”公子信也要去,张良道:“公子不能去。公子可留在汉王处暂且栖身,待我与韩王回来之后再作打算。”
“可是此去千里迢迢,万一项羽不怀好意,我王身边无一兵一卒,何以保证安全?”
“正因为如此,公子才不能去。公子不去,尚有这几万兵马在,项羽还有所顾忌,公子若随之去了,项羽反而没了后顾之忧。”
刘邦道:“子房说得对,公子就先同我去南郑吧,你我联手,也有十几万人马,项羽不能不有所顾忌,他不会把韩王怎么样的。”
计议已定,韩成君臣准备告辞,临出门,张良对刘邦说道:“项王近日准备就国,汉王当早早去谢恩才是。”
“谢恩?谢什么恩?我不兴兵讨伐他就便宜他了,还给他谢恩?”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项王一直怀疑汉王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应使其彻底消除疑虑,汉王方可安然无事,否则不得安宁。”
“好,我听你的。不过派谁去呢?”刘邦挠了挠脑袋说,“还是你最合适。麻烦你再替我走一趟,你和我那个傻瓜亲家熟,就托他在项王面前美言几句。多带点儿金银珠宝,见人就塞,别吝惜钱财。”
第二天,刘邦派人给张良送去两箱珠宝,张良分文未动,如数将其转给了项伯。
这次分封,刘邦遭到了项羽的排挤,却使他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了,那些对项羽心怀不满的人,纷纷集结到了刘邦的旗帜下。诸侯闻刘邦不日将动身之国,有送金银珠宝的,有送兵马粮草的,还有诸侯部下听说刘邦贤能,私自跑来投奔的,几天之内,刘邦麾下竟多出了三四万人马。
出发之前,刘邦对内部机构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对起事以来的作战有功之臣纷纷进行了封赏:任萧何为丞相;封樊哙为临武侯,迁为郎中;封夏侯婴为昭平侯,号滕公,拜为郎中;封曹参为建成侯,迁为将军;赐周勃为威武侯,拜为将军;赐郦商为信成君,以将军职拜为陇西都尉;封刘交为文信君。其他各将也各有封赏。其时刘邦的部队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马,不仅有步兵,还有车兵、骑兵,为了训练和作战的方便,刘邦将这车兵和骑兵单独分离出来,由夏侯婴统帅车兵,灌婴统帅骑兵。
内部的分封同样矛盾重重,诸将跟随刘邦三年多,都想有个好结果,这个分封不仅是对众将的奖赏,也是对他们三年来功绩的评价。首先是曹参不服气,起事以来,曹参每阵冲锋在前,身上负伤十余处,几次差点儿把命都搭上了,而萧何从来没有上阵打过一仗,每逢有战事还要专门派人保护他,曹参想不通的是,连刘邦都要亲自上阵厮杀,你萧何有什么资格坐享其成?
曹参心中闷闷不乐,独自坐在帐中翻看《吕氏春秋》。一翻开书,立刻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心中那些不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部《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集中了天下几乎所有著名学者写就的一部奇书,虽然其中夹杂有各个不同学派的观点,但其核心是黄老之学,堪称是秦汉时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曹参早就知道这部书,也曾看过几个传抄本,对其中所言深有同感,但是过去看到的传抄本皆残缺不全,这次得到原本,视若珍宝。正看得津津有味,陆贾来了。
陆贾是个书生,官职不大,在刘邦身边帮办一些文书之类的事情,有时候跟着郦食其到诸侯处做些联络说和的事,按说和曹参这样的大将是搭不上话的,但是在军中久了,曹参发现这个年轻人颇有见识,特别是对黄老之学情有独钟,两人常在一起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因而很有共同语言。陆贾是奔着曹参这部书来的。
“曹将军,听说你捷足先登,把宫中唯一的一部《吕氏春秋》拿来了?”
“你怎么知道书在我这里?”
“可不是我一个人在找这部书啊。”
“还有谁在找?”
“我呀!”正说着,萧何进来了,“曹大将军什么时候看完,也借给我看看。陆贾,我可不是以官职压人,我排队在你前面。当初进宫找书,曹将军前脚走,我是后脚到的。”
陆贾道:“自然是丞相在前,晚生不敢僭越。可惜这是部前朝旧作,不好公开弘扬之,若有一部自己的春秋才好。”
萧何道:“那好啊,陆生正年轻有为,何不就动手做一部我朝的春秋?”
“现在正忙着打仗,哪有那种闲空?再说,晚生才疏学浅,也没有这等德能。”
曹参道:“事情还不都是人干的吗?既是有这想法,就该早做打算,一旦天下太平了,就动手把它写出来。”
萧何问道:“你刚才说不是一个人关注这部书,难道还有谁在找它吗?”
陆贾道:“我听说子房先生也在打听这部书,我观子房先生谈吐行事,倒像是个黄老之学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