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上册》(12) -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 - 于泽俊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二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上册》(12)

芒砀山中

夏日的夜晚,天空一片晴朗,黛蓝色的夜空中,繁星像一粒粒闪着光芒的钻石洒满了天空,一轮明月挂在空中,银色的月光照着大泽,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片片杨柳的倒影。白天那蒸人的暑热渐渐退去,水边的青蛙呱呱叫着,此起彼伏,知了和蛐蛐也不甘寂寞,吱吱地扯着嗓子加入了这场大合唱。如果是在和平年代,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夜晚,可惜,我们的主人公此时正在逃亡的途中。刘邦躺在路边的石头上睡得正香,忽然听见有人叫他,原来是后边的人赶上来了,大家怕他着凉,把他叫醒了。刘邦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了起来,想起刚才的一幕,还真有点儿后怕。

不一会儿,人到齐了,大家围坐在路边休息。走在最后边的一个小伙子说,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哭。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有人杀了她儿子,问她儿子在哪,老太太说:“我儿乃白帝之子,化作白蛇躺在这里,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杀。”刘邦十分惊讶,说:“有这等事?走,带我去看看。”那小伙子领着众人又回到刚才刘邦斩蛇的地方,老太太却不见了,刚刚被斩作两段的白蛇也不见了。众人都觉得诧异,其中一个念过几天书的年轻人说道:“刘大哥释刑徒斩白蛇,带着咱们造反,看来是应了天命的。”

“那当然,刘大哥就是当今的真龙天子。”樊哙迫不及待地说了一大串关于刘邦的故事,众人听得目瞪口呆,忽有一人说:“那还愣着干什么?咱们就拜刘大哥为皇帝,领着咱们干吧。”说完,那人扑通一声给刘邦跪下了,接着,众人纷纷跪下给刘邦叩头,甚至连万岁都喊出来了。这一次,刘邦不像在樊哙家中那样使劲推辞了,半推半就地由着他们闹,因为现在他需要权威。

等众人闹哄得差不多了,刘邦看看天也快亮了,说:“既然大家信得过我刘邦,那我就不客气了,我给大伙当个领头的。但是有几句话我得说在前面。第一,咱们现在跑出来,不是造反,不是打天下,是逃亡……”

刘邦话还没说完,樊哙就泄了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说:“那有什么意思?弟兄们跟着你出来就是要造反,就是要推翻朝廷,就是要跟着你打天下。不造反折腾什么?那还不如回家搂着老婆睡觉呢。”

“就是。”听了樊哙的话,有笑的,也有随声附和的。刘邦十分严厉地说:“听我把话说完!咱们不是造反,也不是不造反。要造反!但是现在还不到时候,就凭咱们这几个人,明天是去打官军呀还是攻县城啊?”众人见他说得有理,便不再吭气了。“所以,咱们要等待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已经不远了。现在普天下百姓都已经活不下去了,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到那个时候,咱们扯起一面旗帜跟他们干到底!”

听到这里,众人一起叫起好来:“好!听大哥的。”

“既然准备造反,就得有个造反的规矩。不能像现在这样,鸡一嘴鸭一嘴没大没小的。大家听好了,”刘邦一面说,一面顺手砍下身边一根胳膊粗的树杈,“今后有谁敢不听号令,就像这根树杈一样,我立刻把他的脑袋砍下来。”

见刘邦如此说,人人震悚。

“现在大家想好喽,要干的,跟着我走;不想干的,现在离开还来得及。今后要是逃跑被抓回来,杀无赦!”

众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一个想走的。刘邦接着说道:“眼下,咱们首先得活下去。要活,就得有组织,有规矩。天马上就亮了。大家记住,白天碰见人,可以说是做买卖的,可以说是逃荒的,就是不许提造反二字,更不能像草寇一样动不动就和人动武玩硬的。大家记住四个字,咱们现在是藏身、活命,不是造反,听懂了吗?”

“听懂了!”

“樊哙,你能做到吗?”

“能!”

“做不到我就先割下你的脑袋来示众。”

樊哙摸摸自己的脖子,傻笑着。刘邦又对众人说道:“大家能做到吗?”

“能!”众人一起喊道。

芒山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砀山位于今安徽省砀山县。两山首尾相连,绵延几百里,山中峭岩如壁,沟壑纵横,山上密树浓荫,到处都有洞穴,要藏起十几个人来太容易了。可是刘邦这一行人马要吃要喝,就不得不经常暴露自己,加上官府通缉,刘邦的大名不胫而走。尽管刘邦一直压着部下低调行事,可是慕名而来投奔的还是络绎不绝,芒砀山中到处都是逃役逃捐的流浪汉,还有些小股的盗贼,几乎天天有人入伙。不管他们藏得多隐秘,这些人总能想办法找到他们,就连卢绾也带着十几个人找到山里来了。刘邦的队伍很快发展到了上百人。这么多人,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过去没粮了派人下山掰几穗玉米就能解决问题,现在不得不去找大户们要粮了。所谓要粮,实际上就是抢。被派了粮的大户不断向官府提供刘邦的行踪线索,安全也成了大问题,有几次被官军咬住差点脱不了身。围剿他们的官军和周围的大户勾结在一起,布下了一个消息网,只要刘邦一下山,官军立刻就跟着屁股到了。找粮越来越困难。眼看要入冬了,弟兄们还都穿着单衣,而且,开始有人逃跑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些人对刘邦的行动规律十分熟悉,一旦被官军抓住作为向导,后果不堪设想。刘邦不得不整肃军纪,下决心杀了两个人。但是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让军心稳定下来至少先要解决好眼下的衣食问题。这一天,刘邦把周勃、樊哙、卢绾等人叫到一起,几个人在一个山洞里商量如何解决冬衣问题。

芒砀山中有一条山谷,里面长满了黄桑树,名曰黄桑峪,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人们便把这里改名为皇藏峪。峪中有口泉,名曰拔剑泉。传说当年刘邦被官军追捕,逃到这里,众将士口渴难耐,周围又没有人家可以讨口水喝,刘邦无奈把剑插在地上休息,不料拔剑的时候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泉水因此得名。离泉边不远,有个山洞,可容纳数百人,洞口有块天然巨石,恰似一张床,据说刘邦当年常在这里睡觉,后来人们把这张石床称为仙人床。

已是深秋季节,满山的树叶都黄了,随着阵阵秋风洒落下来,铺满了山谷。刘邦坐在仙人床上,望着满山的落叶说:“你看这山里景色多美,等将来世道太平了,老子就在这盖一院房子,住下不走了。”

卢绾性子急,骂道:“我说刘季,臭美什么哪?都他娘的什么时候了,你还顾得上看风景?快说说弟兄们怎么过冬吧?”

让卢绾这么一骂,刘邦十分扫兴,“我说你他娘的别一天到晚刘季刘季的好不好?老子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什么,刘邦也说不出来,一时语塞,说:“啊?起码也是你大哥吧?”

“你他娘和我同一天的,也不比我大。不过叫你声大哥也行。大哥你说吧,这冬衣怎么办?是买还是抢?就等你一声号令了。”

樊哙道:“那还不好办?出了山不远就是官家修的直道,官府运粮运货的车天天打那过,截他两辆就什么都有了。”

刘邦道:“说得倒轻巧,截了官府车辆,还不把官军招到山里来!要这么简单,我还用找你们商量吗?”

樊哙道:“那你说怎么办?整天在这山里转来转去,我憋死了,不如趁早痛痛快快干一场算了。”

卢绾也说:“就是。刘季,咱们怎么还不起事呀?再这么转下去,人都快跑光了。”

“起什么事?眼下咱们是逃亡,顶多不过是杀头之罪;惹了官军,那就是造反,是要灭族的。你干了,痛快了,老婆孩子呢?让他们跟你一块死?”

卢绾说:“那这日子什么时候算到头啊?”

“别着急,快了。我不是不想干,还不到时候。我在等人挑头。只要有人挑起这个头来,天下立刻就会响应,天下一乱,官府就顾不上去灭你的九族了。到时候,咱不灭他九族就算便宜他了。到那个时候,咱们就可以痛痛快快干他一场了。”

卢绾道:“可是大家都这么想,谁也不肯出头怎么办?不如咱们挑这个头,把火烧起来!”

“咱们?”刘邦摇摇头说,“凭这么几个鸟人能起事?凭你们几个能和官军打仗?”

樊哙不服气:“怎么不能打?官军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早他娘的手痒痒了,就是因为大哥有令,咱才这么老实没动手。”

“就是,刘季也忒小瞧我们了,要是不敢打官军,咱们出来干什么来了!”

“能打!”周勃半天没说话,这会儿也附和了一句。卢绾笑着说:“你的话真他娘的金贵,憋了这么半天,就憋出这俩字来?”

刘邦也笑了,说:“你别看周勃这小子不吭气,肚子里可有数。”

卢绾接着刚才的话题说道:“那咱们也不能在这山里头傻等啊,不如派几个人出去打听联络一下。我听说吴中一带有个叫桓楚的,已经跟朝廷干上了,据说有一千多人,官府剿一年多了也没剿灭,甚是头疼。咱们要不要和他们联络联络?”

刘邦说:“吴中离咱们这儿还有一千里地呢,怎么找?”

“要找近处也有啊!”

“近处那些都是逃捐逃役的,没听说有什么能成气候的。”

几个人正说着话,忽然有一名弟兄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说:“大哥,我们在山下截住一个贩绢帛的。”

刘邦一拍大腿:“正好,这不送冬衣的来了?这回咱们还要穿绢帛呢。走,下山看看去。”

刘邦一行来到山下,只见鄂千秋领着十几个人围住了一个汉子,那汉子手持利剑站在中央,脚边躺着几个被他刺伤的刘邦的弟兄,围着的人个个手里都拿着兵器,却不敢上前。那汉子大声说道:“我与尔等素无仇怨,放我过去,咱们相安无事;否则,叫尔等统统送命于剑下!”周勃见这人如此狂妄,提着腰刀冲了上去。两人交手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周勃勇力过人,刀法却略逊一筹,几次差点给对方刺中,打到中间,那汉子使了个计策,冲着刘邦等人喊道:“有种的都来呀,一起上!”周勃被他激怒了,冲着刘邦等喊道:“不用,看我怎么杀他!”就在周勃一分神的瞬间,那汉子一剑刺了过来,周勃来不及格挡,那人的剑尖直指他的咽喉。周勃身体僵直,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只要稍微一动,那剑立刻就会刺穿他的喉咙。樊哙见此情景,从身边一个弟兄手中夺过一根木棍就冲了上去:“看你樊爷爷来也!”那汉子不防,马上回身挥剑招架,周勃这才腾出手来,两个人一左一右围着那汉子厮杀,那汉子且战且退,退到了一块绝壁下面,身后已无退路,樊哙举棒要打,刘邦喝道:“慢着!休要伤他性命!”

三个人住了手,刘邦上前问道:“壮士何方人士?请问尊姓大名?”

那汉子拱手拜了一拜,说:“在下乃濉阳贩缯之人,姓灌名婴。敢问大王可是刘邦刘大人?”

“你怎知我姓名?”

“官府已将大王绘成图像到处张贴。还有这两位,可是周勃、樊哙将军?”

樊哙和周勃对眼一望,哈哈大笑:“咱们俩什么时候成了将军了?”

灌婴当即跪下给刘邦磕了一个头,道:“在下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还望大王见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