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着眼于细节
第27章着眼于细节
对于李国栋在总经理工作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媒介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八小时地方新闻台,直播李国栋江城集团总经理的讲话,还有播音员的旁白。当天的江城日报整整增加了八个版面。 习惯于对江城集团事务指指责责的闲杂人员,开始相互转告江城集团总经理的讲话,地方新闻台三天滚动重复播报讲话的内容提要。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动静于无声处,迅雷不及掩耳,来得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除几个江城集团副总经理以外的所有人,甚至几个江城集团副总经理自己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全面,细致,讲话有这么长,有这么好的耐力。这一激,能否激醒这沉睡多年的江城集团,唤发江城集团原有的魅力?不仅是江城集团的班子在关注着,董事局总部里也时不时有人来顾问。
江城集团总经理李国栋对江城集团总公司工作扩大会议上的这个报告确实做了些功课,从董事局决定他来江城集团担任总经理的时候,他就有了这个想法,这是他一惯的工作习惯,先调查,后动员,再实施,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作风,在厂里的时候每逢遇到上级有什么突击的任务,或者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去攻坚克难,他也是这样进行过来的,他的这种方法是他的独门绝活,其他人很难得到其中的精髓。在调查过程中所看到的,听见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感悟到这种现象的因果关系,凭得是细心和智慧,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不是一般的层次,在他的思维里,本质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不符合常规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原汁原味的本质所在,也是如何解决这种有待于解决问题的急所。
然而,毕竟现在自己是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里,不像他原来的工厂那么知根知底,方方面面不是想动手做就能动手做的,有许多的问题还必须一边摸索,一边着手展开,急不得,慢不得。
李国栋从工业到农业,联想起江城市的交通,商业,以及江城集团产业的布局,他几乎在这两,三个月都基本上看过了,发现了江城集团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也看到了江城集团存在的隐患,工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农业当初就不应该投入,这样是工是农的经济布局不是企业的行为,而工业厂矿在各个县区,各个行业都没有一个整体观念,很多的优势不仅没有得到互补,而且在浪费,在内耗。
他发现了这些问题的所在,也知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但要实施起来需要有个过程,过程可以分阶段进行实施,也必须有个好的开端。
按常规他会与班子的人进行协商,说是协商,其实是他要进行动员的第一步,他想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协商的,所谓的协商早已经在调查的时候进行过,并达成一致的意见。到了江城头几个月,前期调查经过几上几下,以及和几个江城集团副总经理的交流,特别是总经理秘书长的积极配合,基本上掌握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对此他又经过了几次论证。
经过了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他想进入到了动员阶段,按照他刚来的时候想法,在这个阶段肯定会与任博元的一次深度交流,但他自看到了任博元经过几年编制的江城集团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他开始担心自己的想法与任博元的几年经心编制所谓的宏图,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
任博元的江城集团经济发展规划充其量就像是一个大学生的勉强合格的作业论文题,不要说什么亮点,甚至于江城集团总公司已经具备的一些有利条件和优势都置之度外,与周边的经济圈都联系不上,简直是在发达城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建立起一座孤城,内无产业链,资源既充裕又匮乏,既无外援,又没有内生的动力,连江城集团总公司内部各个工业厂矿之间,各个产业之间的工业产业链没有一个整体规划,农业产业与自然生态完全脱节,重于一点而忽略了其余,锦锈目标而没有相应具备的条件和实施的措施,完全是一纸形式主义空文,文章虽秀丽而根本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所以他决定等开完总经理工作会议之后,再逐一地向任博元解释,也相信任博元能够理解。
他看过任博元编制的经济发展规划后,又问过总经理秘书叶永恒这个发展规划形成的过程,以及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实施的迹象。
叶永恒说这个规划没有在董事局主席讨论会上整体通过,董事局主席的结论是不够全面,有欠缺,只能是一边边建设,一边重新规划。叶永恒还隐隐地对李国栋江城集团总经理说,任博元书记对这份规划很得意,因为董事局里对江城市地区的实际情况太不了解和要求太高,不切合江城市的实际情况而没有得到认可。
有了这两方面问题,原来他想和任博元深谈交流的想法放弃了,想要与任博元深度地交谈,极有可能更多地消耗在对他那份规划的解释以及否认,也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意见分歧,自己刚到江城市当江城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就为这些事情推迟了自己行动计划,他不愿意这么做,所以他决定先斩后奏。
如果换成其他人,李国栋也会事先耐心去说服对方,而任博元虽然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一般人很难改变他的主意,时间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李国栋自己没有一点的把握能够及时地说服任博元,李国栋最不想看到在自己上任江城集团总经理之后的第一次开局就导入了这样的局面,为了更好地把事情进行下去,李国栋想出了一个出乎常规思路,让叶永恒把自己在总经理工作扩大会议上公布的《江城集团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以草稿的方式先行提交给了董事局主席万伯渊,没有行文,以万伯渊的睿智会知道李国栋为什么要这么做,想要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是就出现了万伯渊突然来江城市的原因,而且第一个电话是打给江城集团董事长任博元的,在来之前没有和李国栋打过招呼,一切都很自然,任博元没有任何的感觉。
许多年之后,董事局主席万伯渊和江城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李国栋两人想起了这一段的过程,都感觉遇到了极其难得的知音,没有一个电话和信息,于无声处,一切都配合的天衣无逢,知音就凭双方的感知而产生的,没有约定,也不需要约定。
有了董事局万伯渊主席的理解和支持,第二天李国栋如期地召开了总经理工作扩大会议,也成就了李国栋在江城集团总公司众多人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于无声处一石激起千层浪,激醒了这沉睡多年的江城集团。
李国栋的第二招全员动员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他自己也确实有点等不及了,这种的迫切等待,董事局万主席和总经理秘书成全了李国栋。
李国栋想只要自己真正把江城集团总公司的经济发展起来,董事长任博元会理解的,李国栋没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发展江城集团总公司的经济建设压倒所有一切,也是他到江城集团的目的。
其实李国栋多虑了,董事长任博元是什么样的人,他确实不是很了解,虽然任博元把自己对江城集团发展规划看的很重,但毕竟是一个极其有修养的人。任博元在前一天已有所预感了,董事局主席万伯渊言语之间虽然没有明说,也让他感觉到了。李国栋讲话里提到的内容,他曾经都想到过,只是没有把所有的事情联贯起来想。他是政法系科班出身,从职一开始就在带有在很浓的法律事务工作,好学,勤奋,要说起中国法典起源,政治与法学的关系,中西法学的差异,他可以滔滔不绝。用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经济,来管理经济,往往都会带有很多的条条框框,红线。他是个实干家,是法务系统年轻有为的实干家,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在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他总是保持适度的距离,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律师职场也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了,其观念到实施随着正在实践探索中不断随经济发展速度而变化,这种变化只能掌握在经济管理高层,而且经济管理高层也是在探索中摸着石头过河,地方实践者只要能够及时领会,紧跟步伐已经是很不错了,这对于董事长任博元来说,是他的能力所在,紧跟经济管理高层的指示是他的长项,也是他长期一贯以来的工作作风,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在任博元他看来,李国栋在总经理工作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基本上是紧贴着经济管理高层的政策,很多的地方几乎贴着政策上平行展开的。他在看直播电视的时候,时不时会发出几声担忧和叫绝。
于无声处,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能否激醒这沉睡多年的江城集团,唤发江城集团原有的魅力,董事局和集团总公司试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