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合作不合资
第21章合作不合资 郑华到现场看了之后还算比较满意,但合资办厂他就不去参与了,因为他知道即便是合作也是有期限的,不想过于深入。不过也就这么一句话注定了三个人合作的方式和杨明哲的未来取向。黄炳富听见郑华这么说了,听出了郑华的意思,仅仅是合作,不合资,他也没说什么,只是点点头,也算是表示愿意三个人继续合作。
杨明哲在想,郑华已经定下来了,从此以后还是三个人合作,但主次要有个明确的分工,等空下来再问郑华了,看看他有什么想法。郑华自己已经有思想了,就等着杨明哲他自己是怎么开口的。
其实大家都是明白人,各人的心思彼此都知道,如果郑华真想放点钱进来也不是不可能,但他想到,他把钱放了进来,那黄炳富也有可能会投些进来,那以后的关系相处起来就比较复杂了,他必须表这个态,也杜绝了黄炳富的其他想法了。
杨明哲报以感激的心情,说了一句由衷的话“其实投资办厂的钱,我已经准备得差了不多,暂时不需要两位师傅操心,你们也大可放心,大家能够继续合作,我太高兴了,真谢谢你们两位师傅,以后生产管理方面还要靠你们帮助,我不会忘了你们的。”
当着两位师傅的面自己也不好说什么,也不能把话说在前面,厂办起来之后是不是如自己所愿还在两可之间。
杨明哲想等自己赚了钱以后,利益分配的事情自己会做出合理的安排的,说是合作也就是三个人之间相互在利用。然而,尽管都是相互利用,也有诚意,或者是虚情。在他今天看来,还不出自己的所愿望,他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合作不合资的合伙方式是最好的结果。
既定方案已经定了下来,几天后就开始了现场清理工作。场地的清理、生产设备的搬运和安装都已顺利地完成,技工的招聘在两个月之内已经到位,还招了一名管理人员办理了工商行政注册,员工的集体宿舍和食堂正在建筑当中,场地中间还移植了一些树木,种植了好多盆发财树放在办公室和车间门前。
办公室临时在车间里隔了两间临时用用,三个月后如期开业。
杨明哲心界虽然很大,但做事到还比较低调,开业当天没有请当地的管理部门人员,几个供应商和经销商来助助兴,捧捧场。原来计划资金还有点缺口,想不到有两个经销商以定金的方式支助了一下,算算还有点机动的钱。经过几次协商,杨明哲聘用了郑华做公司的经理,黄炳富协助管理生产,主管油漆车间。
厂的四周围墙进行了加固,墙上插着一面面的彩色小旗,两扇大铁门上几个大字“江城康达家具有限公司”被红绸布衬托的更加鲜明了。在当时这个地方离城市有点偏僻,虽然有点动静也不会引起外面的注意。
一切都如杨明哲的计划之初的预料,顺风顺水。真正的,也可以说比较像模像样的创业就这样开始了,按杨明哲的话说这是他创业的起点,还算可以。真正的博弈在后面,这一点他非常清楚,做事非得要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小心翼翼的,不能有一点的马马虎虎。
其实开业的一个星期前生产设备就已经搬来了,设备一边搬一边安装,搬来的第二天就陆续地开始开工了,生产工人比原先预计的多,木工、油漆工、维修和现场管理人员等加加起来有五十多人。由于刚开始,成品还没有出来,仓库里放满了木料,光光原木料占去了大半个仓库,估计成品慢慢出来后,堆放原材料的地方要让出来,或另外建一个简易木料仓库。板料、档料、原木材质都是普用材料,市场定位就是普通老百姓常用的、廉价的家具,所以选料也就这样了。油漆料和五金件不占地方,没有放在仓库里,与车间办公室连在一起,小件的生产工具价格不便宜,便于管理,也就放在了车间办公室里。
木工车间弄的比较整齐,平行两排十个木工台,中间堆了很多的木料,取放比较便利。油漆车间虽然小了点,可能上道工序还没有转下来,看去空空荡荡的,听黄师傅说油漆车间过不了都长时间就放不下了,正规划着架钢棚,并着手动工。
在车间墙面和外面的围墙上“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前后左右警示着。郑华虽说是经理,实际上就管着木工车间,整个厂房和场地也兼顾着。黄炳富就只管油漆车间,配合郑华的全厂生产管理。每个星期,郑华都会召开一次生产协调会。
郑华看似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一个木匠,其貌不扬,语不惊人,充其量了不过是个子高了些。还别说,这虽然不是很大的工厂,占地面积也不过是十五、六亩地,让他管起来还真井井有条。就拿他与黄炳富关系处理的事情上看,确实有点让人意想不到,起码杨明哲感到没有这么简单。
在杨明哲对郑华说让他当经理,也就是厂长,郑华显得有点自负,当仁不让地说了一句两个字“好的”。随后郑华让人把黄炳富叫了来,也是一句说“油漆车间就交给你管了。”一切都没有过度词,也没有客套的话,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一语中的,简单。
先后两句话让杨明哲有点口瞪目呆。原本想可能会有许多的客套话,推辞一下,再恳切一下,还会谈一些要约,这是常规,在与外协交谈中都是这样的,况且这是大事,对杨明哲来说是至关今后成败得失的大事,想不到郑华这么谈定,好像有点理所当然,杨明哲也别无选择,这还可以理解,毕竟三年多时间来的种种,历历在目,完全是情理之中,只是更进一步了,一句话体现了更多的信任,彼此的信任。
让他想不到的是黄炳富,平时看去他们两人平起平坐,没有什么高低,都是各做各的,木匠是木匠的事,油漆是油漆的事,没有利益的往来,没有你抢我争,也没有你谦我让,想不到黄炳富就这么甘居人下,马上应承了下来“放心”只在应承的时候,眼神有点飘荡不定。
这有点让杨明哲刮目相看了。对黄炳富的职务安排,杨明哲有点为难,让郑华做经理,黄炳富怎么安排没有想好,虽然不堪重任,也不能待慢,毕竟是师傅,在业内也是一面招牌,想和郑华协商一下再定,想不到郑师傅一句话了却了他的心思。不仅是刮目相看,觉得有点深,杨明哲出道时间毕竟加加起来也就是三年多,这种场合还不怎么看见过,就这么样的管理能力他更是不怎么看见过,这就是个体小老板的境界。杨明哲除了信服也没有多想了,思想马上转移到一个月之后的城市家具展览会,这是他办厂后的第一次公开以“康达”牌向市场亮相。
三个人对家具展览会的事展开了协商谋划,家具展品的款式、花样、搭配在开业之前就有了方案,也做了准备,有几件样品已封在了仓库里,新上来的新品也快完工了,在家具展览会没有结束之前心里总有一些不确定,毕竟是第一次亮相。三个人就把方案再次推敲了一下,包括款式,档次,件数,定价,以确保万无一失,也约了几家经销商在家具展览会上互动一下,计划在现场做几笔大单。要求在江城市的家具市场上力求一炮打响,做一个漂亮的开局。
新厂开业之后,生产线上全部交给了郑华管着,黄炳富的油漆车间配合着郑华的全厂的生产管理。杨明哲放心地跑着供销两头,到了后来杨明哲从老家叫来了一个远房亲戚来帮着做原材料的供应,而油漆的品牌以及油漆的采购量由黄师傅来定的,根据实际需要递交供应采购。杨明哲自己一门心思跑营销,先从江城市各大市场跑到了临近城市,又从周围的城市跑到了省城,一年的时间,在全省各个城市都开起了自己的“康达”牌专门家具门店,经销商,代销商已经达到了二十几家,家具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三个人也都合作的非常好。
杨明哲的企业办了起来,随着市场的开拓,也慢慢大开了眼界,眼界一大开,看那外面的世界真是精彩,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甚至于江城市,全省的家具市场在全国都是那么的不起眼,很多的品牌家具都通过深圳家具市场引进来的,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都在bj和深圳两地,全国最大的木材市场在东北。时间长了,也接识了道上的朋友,东北的木材供应商,bj,深圳的家具经销商,还有一些专门在这个行业里摸打的专业人士,生产主管,营销总监,设计总监。时间不长,杨明哲又从深圳的家具市场上招了一个设计总监。
开业大吉,太过于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