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新的起点上
第19章新的起点上 郑华是杨明哲出来碰到第一位师傅,对他很好,他感到非常幸运,他非常感恩郑华,不仅是师傅,而且当成自己的长辈看待,这是种缘分,也是一分感情,对他今后发展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郑华合不合伙对他今后的发展能起作用,但也不是必须的,有郑华一起做最好,没有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定,也可以说可有可无,杨明哲心里虽然有些矛盾,内心也是这么想的。
黄炳富对他来说更是无关紧要了,只是让黄炳富做个陪衬,他觉得三个人谈总比二个人谈好,出道几年,碰到了几件事,让他明白一件非常简单的道理,三个人谈事要比二个人好谈,成功的机率要高得多。亲兄弟明算账,在名利面前亲情就少了。杨明哲这几年外协做多,用生意人的心态处理这种的相互合作的关系。
三年多时间对他来说只是创业的辅垫,算不上起点,只不过趟趟社会上水的深浅而意。几年下来他模到了家具行业的门道,穷匠是发不了财的,开办工厂是他创业的起点,量力而行只能决定他起点的高低,对于他来说不怕起点低,机会对他来说更为重要。
他发现城市发展比他刚到城里来的时候大了许多,而且将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城市市民渐渐富了起来,原来聚集在集体宿舍和挤在老平房里像七十二家房客的市民有些已分到了自己的房子,城市内外的住宅楼房在大面积地建设之中,而且国家对住宅建设的力度还在继续加大。
现在农村里务农的人越来越少,都像赶集一样往城里跑。在为期不远的时间内,市民对家具的需求将出现难遇的高潮,而且刚刚脱离贫困的人们对家具的要求不会太高,款式、数量、种类成为了焦点,现在已有部分家具生产企业正在扩大厂房,产品的定位正是针对这些生活条件刚刚稍好起来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是超前的,庞大的,也将成就了一些家具生产商。杨明哲到城里来就是想发财致富的,无论是做那一行。
他到了城里就跟着师傅做家具,做学徒只是他的落脚点,所幸的是,做了不长时间,师傅让人做了外协,让他对家具行业有了很快的了解,与老板们的接触和城市里一些大,小的家具市场的信息引起了他对家具的社会需求的关注,本原就按耐不住的性格,一年前就暗暗地蠢蠢欲动,从生产规模的设计,厂房的租用,原材料的供应,经销商的物色都已有了初步的洽谈。
城东十里外有一处国企因迁址而废弃的三座厂房,两大一小,因为拆除赔偿的政策没有最后落实暂时闲置着,闲着也是闲着,杨明哲上门一谈就成了,厂家也省得派人看管,就让杨明哲临时用用,租金也就意思一下,而且一年之后支付,交了一万元定金,当然那主管的人家里,他也没少跑;锯机,烘干机等几台生产设备可以从其他老板那里调济过来先用下;木料,油漆料的供应商几年接触下来有点交情,愿意压一批货,前清后发货;产品销售采用经销方式,每个市场都设了一个经销商;员工的来源不用担心,劳务市场随时都有,包括木工和油漆工。盘算一下,要开业花不了多少钱,自己这几年结储的钱算算也差不了多少,万事俱备,只欠最后一谈。
一切都已有了头绪,最后就要和两位师傅开谈了。
要他们两人长期的合资办厂,不是他的初衷,但做人不能这么做,翅膀硬了就忘师傅,以后还怎么在这行混,更何况自己的翅膀还没有硬。
想要和两位师傅合资办厂从他内心来说,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够,以后办厂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出现了亏损怎么办,还真想共同分担?有了商机怎么办?是不是事事还的请教一下,很多商机都是稍纵即逝的。
虽说是方方面面在前期已做了很多的事,都还比较顺利,但真要是离开了两位师傅,心里真还少了些底气,初来乍道,真的不敢妄言,更何况这个地盘想发财的人要多少就有多少,相互多多少少有点竟争关系。两位师傅在这个地方做了这么多年,行业内的人都知道,也有点名声,这事处理的不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想了许久,最好的办法是请两位师傅帮忙的方式和他度过创业之初的瓶颈,办亏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与两位师傅无关,成功了,那该分给师傅多少钱还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当然和师傅一开始不能这么说,必须把师傅抬出来,让大家一起合伙,以示尊敬,毕竟他自己是十分看好的,先把师傅请出来合伙,如果愿意合伙最好。
杨明哲请两位师傅一起合伙,并不是想让他们两人一起合资办厂,尽管这样,那有些话还必须说在前面,分工必须明确,各管各的,大不了真亏了不让师傅承担,或少承担一些。如果两位师傅不愿意合伙,那敬也敬过了,不会留下话柄,以后好说话,他估计后一种的可能大一些。也就是存在这种种可能,所以他把黄炳富也请了来,一方面也体现了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是今后合作的一种见征。他把方方面面能想到得都想到了,于是约了两位师傅坐下来谈谈合作方式,更多的是一礼数,不可缺少的礼数,影响着自己自己创业能不能有个好的开局。
杨明哲酒喝了下去,坐了下来就和两位师傅开始说起了正题上。
“郑师傅,黄师傅,大家事情都比较多,生活忙,我也不绕弯子了,我不想再做来料加工了,想自己开工厂,这两天我已把我的想法和两位师傅谈起过了,办厂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想和师傅们一起办厂,没有你们两位师傅,我也要这么做,但让我一个人做可能会比较困难,最好还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办厂为好。”杨明哲开场白,直截了当,表现的非常毕恭毕敬。
但他话里有话,没有你们参加合作也可以,只是可能比较困难,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郑华和黄炳富两位师傅也得有个态度了。不表态也可以,沉默,沉默就表示不同意合作了,那就意味着从此就结束了三人,三年以来的合作,郑华和黄炳富回到以前帮人打工的时候,赚些血汗钱了,心里确实有点七上八下的,于心有点不情愿失去这几年来的赚钱的方法。杨明哲就等两位师傅决定。
郑华心直口快,对杨明哲的话听懂了,对杨明哲的为人他不否认,对他的话也相信是出自他的真心话,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没的说了,他就应着杨明哲的话说了:“小杨,你有这个心思,我一年前就看出来了,也在我的预料之中。虽然说你刚来时是我带着你做家具,其实三年来你的心思不在这个地方,你的心比较大,想自己创业,这是个好事,不像我守着一门手艺,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要说三年多来我带你做学徒,你没有真正学到我的手艺,反而给我弄来了很多活,这几年多带了几个学徒,不尽多赚了钱,人更轻松了,一年可以抵以前做两年的工钱,要说感谢,我应该说多谢你了。你说要自己办厂,不做来料加工,我知道你已经想好了,我支持你,需要我做什么,你只要说一声就是了,我也就这点本事,全帮你了。你也知道我的情况,家里正在盖房子,地基都上来了,造房子正是用钱的时候,抽不出来多少钱,需要合资,大家一起做我有点无能为力,希望你理解。”
郑华的心思其实彼此都知道,不能直说,说了就显得对杨明哲不信任,只能借造房子发挥,以让杨明哲见谅。还有一种想法,也可以说是他的识人的眼力,他知道在杨明哲困难的时候他自己有能力能做到帮杨明哲成就一番事业,帮杨明哲走上发财致富的道路,杨明哲也肯定会发财做老板的,而且杨明哲也是一个有良心,能知恩报恩的人,但杨明哲的心境很高,等到杨明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行了。
杨明哲的家具厂做大了,那就不是郑华他所能够控制的,因为家具的生产规模大了起来,市场已不再是江城这个城市了,肯定会走出江城市,向外地发展,到那时无论是产品的设计,产品的款式,产品的生产规模都不是自己的能力范围的,到了那时两人肯定会分开的,而且分开是必然的,理性的,在利益面前所谓的恩情都会淡化掉的。只有永恒的利益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这些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几十年走闯社会结累的经验,但他不会对其他人说。
杨明哲紧接着话题“郑师傅你放心,你家里盖房子的事,我是知道的,房子造了这么多年了,还没有造上来。”尽尽是知道?不然,杨明哲留有着后手,只是不方便明说,也不到时候。
合作方式是新的起点开始,然而合作对他来说是暂时的,不可能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