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绿色产业园
第92章绿色产业园 杨明哲即使回到当初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与郑华的情份也就是那么关键的几年,时间长了,双方都不愿意接受,回想起来,当初他们两个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也是对的,没有留下任何不愉快的场面,让记忆永远保持在美好当中,他的这种想法多数自于郑华的主动和引导,他多少带有一点盲目性,这是他与郑华的缘分。
“小杨,我不做老行当木匠了,停下来已经有三年了,原来还想再做几年,有一次在乡里给乡长打家具,乡长看我做活的功夫,就让我给他管理园艺,我就乘这个机会停了下来。园艺管理需要的时候,我也会去简单的做些园艺所需的家具,但不是很多,到是对木雕,根雕做了起来,还非常感兴趣,很投入,做得还可以,手上的订单都来不及做,但这种活是慢功夫,做一件要一年以上。”郑华对杨明哲谈起了园艺,木雕,根雕,自己已经很投入了,说话之意也就放弃了再度外出的想法。尽管不知道今天杨明哲来的意图,但话已经说在前了。
郑华说“园艺管理是做些什么事的,不会是做的很艰苦,很吃力的工作吧。也听说现在的乡村里开始注重园林建设了。农村的农田里都荒着,资源综合利用,绿化经济,建设新农村,市政府很有眼光。”
江城市近几年来开始做起了绿化农村,为旅游城市增添一道风景。
杨明哲对园艺,木雕,根雕是个外行,但他看见过,大型的家具博览会上经常出现一些精致的木雕,家具上也会有一些木雕的板式,不过现代的家具上的木雕板都是电脑控制机器雕刻的。纯手工的很少有,老物件的家具经常会有。园艺他就不是很懂,根雕工艺他就更加不懂了。
“不艰苦,下面有十几个人劳动力在做活,不需要我动手,我就是帮他管理管理。盆景,苗木知道吧,现在城里人都时兴着,我就是给他做盆景,种苗木,规模很大的,是乡镇的集体经济。”郑华不尽会木匠,还懂苗木,做盆景需要审美观,里面还有很多的艺术讲究。
“乡里现在怎么想起来搞这种绿色产业了,想法很好,有经济头脑,虽然赚钱慢,但在农村里几乎是没有土地成本的,包赚不赔的产业。”杨明哲办企业多年了,成本经济对他来说是经常考虑的问题。
“这是市里农业局给乡里下的指标,要求每个乡必须搞一个绿色产业基地。不是乡长个人办的,是镇工办的。现在农田里不是都空着吗,镇里就选了几块好的地,做起了苗木基地。都是种庄稼出身的,苗木种植很容易,遍地开花。就是盆景的培植不容易,一盆好一点的盆景都要花上好几年,上十年的功夫,取得是树桩,种树只长根不长叶,就留几片叶,树根长了锯,锯了长,几年下来,树根粗犷结又多,还要有造型,等根部有了造型,那才做盆景,说起盆景的造型还真要点文化艺术功底,一种美术感,就是好象一幅画。好的树种,名贵的树种,裁培的时间更长,有的老根,腐朽的根部,顶上还长几片绿叶,再配上好看的盆,一个盆景要好几千,或上万元。”对杨明哲,郑华师傅耐心地介绍起盆景,苗木的一些常识,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活。
“郑师傅,园艺园离家里远不远,不远我们去看看。”听说盆景,杨明哲想去看看,弄几盆合适的回去放到办公室摆设摆设。
正问着,看见师娘从外面进来,杨明哲站了起来,叫了声师母好,师母对杨明哲客套了几句,就到了里面帮她妹妹一起做饭。此时已经到了午餐时间,一会儿,一桌菜满满的,郑华的子女都没有在家,也就四个人一起吃了午餐,也没喝酒,郑华就带着杨明哲到乡公办的苗圃参观去了。
五、六公里,杨明哲开着车,一会儿就到了。
几百亩地的苗圃棚,一行行,一列列,各个季节的花卉都有,各种植物,各种色泽,高的矮的,应有尽有。
在苗圃的中间建起几间简易房,简易房里有很多的盆景,老根,新做的,奇形怪状,千恣百态,杨明哲想挑几盆,郑华让他再到别处看看。
从苗圃出来,到了离镇政府不远的一处农院里,从外面看没什么不一样,普普通通的,但走进去一看,别有天地,花园里桃红柳绿,四周错落高低的果树,一条小溪从园内经过,小桥流水,靠北面有一座三层的楼房,门口放着两株一人高的发财树,走进了楼房才知道这里是乡村里的书画馆,杨明哲对书画一点感也没有,看西洋镜,倒是那些花架子,八仙桌,茶座入了他的眼,二楼是个古典家具陈列室,很难见到的小叶紫檀小方桌,海南黄花梨大梁床,木箱都是货真的老物件,他想不到在这乡下还能看到这些东西,真是藏宝于民间。现存就有一些照片制成的册子,杨明哲随手拿着一份册子,放了包里,与农院的主人交流了名片,以后有时间想单独聊。看来杨明哲有点看上了那几件老物件了,想与农院主人长期保持联系。
杨明哲随郑华到了三楼,在一个茶座上坐了下来,郑华向他介绍起旁边的一幅硬笔书法,这幅硬笔书法是他一个朋友叫蒋启星给他的,这个蒋启星是以前下放到他村里的,上调之后一直联系着,经常往来。在建这书画馆的时候向他讨来了这幅硬笔书法,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好,之后市文化馆的几个知识分子来参观时对这幅硬笔书法评价了起来,说这幅硬笔书法已经达到了书法家的水平,自那之后这书画馆就有名了起来。郑华说那蒋启星如果不上调就要在村里当支部书记,而且公社里的领导要培养他到公社里当干部,发展前途很好,后来有了知识分子回城上调的政策,他就到了城里农机厂里工作了。
郑华说上个月蒋启星他刚来过,还给我带来了许多苗木和盆景的书籍。他女婿是个留学生,在市环保部门的执法大队里工作,上次他来的时候,就是他女婿陪他一起来的,还带了一位市环保部门的副经理一起来,年纪青青,也只有三十几岁的样子。那个副经理看到我们那个苗圃很满意,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改进一下,弄点创意出来,等弄好了之后,再过来看一下,如果有效果就把我们这个绿色产业基地向全市推广。听了那位副经理的话后,现在我们就在苗圃中间造几间房屋,用来接待外地来参观的人,平时也可以对外开放,建些炉灶,买些桌椅,再弄几块地,种上一些素菜,原生态生活,让来的人自己摘菜,自己烧饭,估计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现在城市里的老百姓生活富裕了,都住上了楼房,这种原始的生活已经过不上了,估计肯定会吸引很多的游客来这里体验生活。
听郑华说到了市环保部门的副经理,杨明哲想起了吴小祥,那次在他办公室里谈过对两家工厂收购方案之后,再也没有去看过他了。这念头也就在他头脑里一恍而过,毕竟平时也来往的不多,交情谈不上很深。这个念头也就这么一恍,也没有去看的意思。
不曾想,第二天他在市里的家具市场上到是碰上了吴小祥,吴小祥正和他老婆在购置家具,碰上了,也是一种缘故,吴小祥要买的家具都由他定制了。缘份里有很多的故事,有些是好的,也有些阴错阳差变成了一种不解之缘,好的缘故,变成了一种人生的际遇,贵人,知自;不好的缘故,不好的,艰难的,甚至是坏的,避不过的,也都在这缘份当中。
吴小祥在市环保部门兼顾全市环境保护的同时,重点关注着市工业开发区的环境污染再生的事,虽然建起了很多的检测站,数据都在变动,时高时稳的,但还都在许可和可控的范围里,这么红红火火的生产工业区,没有这些变动,那才怪事了。环保部门的工作这就是常态,没有发生大的环境污染的事故,这便是环保工作最大的功绩。
吴小祥自到了江城市环保检测评有限公司工作,那办公室主任兰金凤阴不阴,阳不阳的,经常有空没空的到办公室来。刚开始以为这是办公室主任的职责,之后总感觉应该不是这样的,就经常到外面跑,各个县,市工业经济开发区,似在回避着什么,原本就是个工作狂,在办公室反而不习惯,真有什么事情就直接向局长汇报,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稍淡了些,写总结,打报告也会在办公室里弄到半夜。有一次本应该经理到省里开会,听全省布置环境污染检查工作的事,经理因市里开工业发展的工作会议,分不开身,就让他代经理到省里去开会了。
新型的农村,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人的需求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