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帝国议会
而市民阶层的觉醒,让一些豪强开始恐慌起来。但是,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趋势了,原本,豪强们可以通过书院和印刷物来传播儒家伦理,让这些新兴的市民阶级安于天命,但是现在,不论是书院还是印刷出版行业,都已经掌握在了市民阶层的手中,他们自己决定了自己的思想。
而豪强们想要通过武力来破坏市民阶层,也已经不可能,随着大理寺和都察院的下沉,大明的百姓有了申诉的渠道,这些豪强如果敢对寻常百姓动手,那么迎接他们的,就是赔钱乃至是偿命。
为了防止地方豪强为所欲为,朱慈烺要求地方的大理寺和都察院都需要异地任职,而且大量选用新兴的市民阶层来担任法官或者是监察官。
除此之外,朱慈烺更是亲自下场,引导这个新兴阶层的觉醒,因为朱慈烺知道,如果蒙蔽市民阶层的眼睛,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除了让大明进入历史周期律中继续循环,成为一个史书上的老大帝国之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大明要想真正绵延不绝,那么就不能永远保持现状,而要推动历史发展的车轮。
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即使是强大如汉唐,都是致力于保持历史的停滞和阶层的固化,君王的儿子永远是君王,将军的儿子永远是将军,大臣的儿子永远是大臣,而平民百姓的孩子,永远只能是平民百姓,很少有人能够在阶级和阶级之间实现跨越,即使是有,那也不过是上位者从指间流下的一点点恩惠罢了。
而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一切,让阶层与阶层流动起来。
朱慈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这一点,实际上,现在大明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有了后世的生产方式的雏形,像黄有海这样的商人,为了利润,他们会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生产力,飞梭就是一个典型。
而尝到甜头之后,这些商人便是不再需要朱慈烺的引导,会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狂奔而去,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阻碍,都会被他们扫入历史的尘埃里,不管是高悬于天界的神明,还是坐在王座上的君王。
但是,这样的情况显然已经不符合各类豪强的利益,即使是坚定站在朱慈烺这边的蒋德璟,现在都已经对朱慈烺的改革措施感到了忧虑,在蒋德璟眼中,朱慈烺这么做,无疑会让帝位岌岌可危。
一旦朝中像蒋德璟这样的大臣都站在了朱慈烺的对立面上,朱慈烺的改革措施就再难推动下去,此番推行帝国议会,已经是让朝中的一些大臣明确反对,现在,蒋德璟更是已经直接到了朱慈烺的座前,询问朱慈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着眼前已经满是白发的蒋德璟,朱慈烺不禁是轻叹一声道:“老师,朕登基至今日,已经是第七年了,这些年来,朕依靠老师和列位臣工的辅佐,也算是兢兢业业,平建虏,定李闯,使得朝鲜拜服,献贼请降,让大明重新步入了正轨。”
“但是陛下现在的做法,却是在让大明走上绝路。”蒋德璟毫不留情地开口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大明恐将再次出现闯、献之事。”
朱慈烺摇了摇头道:“老师所言没错,但是朕以为,治国理政的最根本的原则,不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陛下所言甚是。”蒋德璟颔首道,“现如今,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治国的最大理想,对此,臣是颇为认同的。”
见蒋德璟对此并未反对,朱慈烺便是接着道:“自古以来,如果想要让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税收和徭役,而是百姓本身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才是。”
“不错,也正因此,应该要让百姓有足够的财富,百姓才能够安身立命。”
朱慈烺缓缓道:“既然如此,那么朕倒是想要问老师一个问题,如果现在一个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了万两白银,但是官府只需要一张命令,便是能够将这万两白银全部褫夺,难道这样的环境下,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吗?”
“不能。”蒋德璟毫不犹豫道,“若是这样的话,天下百姓必将人人自危,天下生民必将陷入苦难当中。”
朱慈烺颔首道:“不错,因此,百姓就需要明确的法令,而且,这种制定法令的权力,必须要掌握在百姓自己的手上,而不能掌控在官僚手中。”
“陛下说的是。”蒋德璟赞许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财富不被豪强侵犯,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老师方才所言极好,其实,这就是朕想要制定的律法的根本原则,百姓的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即使是朕,也不能通过非法手段去侵占一个百姓的财富。”
蒋德璟听到这话,顿时是感觉如坐针毡起来,突然,蒋德璟问道:“既然陛下想要保护百姓,为何不打击豪强,抑制土地的兼并,来让百姓获得土地呢?反倒是开售皇庄,不以兼并。”
朱慈烺长叹一声道:“老师所言朕何曾没有想过,但是,这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历史上哪个王朝不是这么做的,但是,这么做真的有用吗?”
原文在六#9@书/吧看!
“难道没有用吗?”
“没有用,因为这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土地是有限的,虽然现在还有很多等待开垦的荒地,但是这些荒地终究有被开垦完的一天,但是,大明的人口是无限,短短数年时间,大明的人口增长已经达到了千万之巨,就算是打击豪强打击得再厉害,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土地。”
顿了顿,朱慈烺接着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明不能够一直打击豪强,而是要通过法令来保障百姓的财富,财富也不能从土地中来,而应该从不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