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斟酌榜单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88章斟酌榜单

待到殿试结束,倪元璐收走了众多考生的试卷,其中有垂头丧气者,自然也有欢欣鼓舞者。正当一众学子想要离场时,早已离开的朱慈烺却在此时去而复返。“倪爱卿,如何?”

看着倪元璐手中的考卷,朱慈烺不禁问道。

“恭喜陛下,臣观此次殿试,有不少学子的策论做的相当精妙,其中不少都有一甲之才。”

“是吗?”朱慈烺颇为惊喜,看向众多考生道:“如此说来,诸位皆为我大明之干才,实乃我大明之希望也。”

“陛下恩典。”一众考生赶忙施礼。

看到这数百名大明顶尖的精英,朝廷未来的新鲜血液,朱慈烺不禁感叹道:“他人谓我大明已经老弱腐朽,然而看到诸位,朕却觉得大明不但没有老弱,反而是朝气蓬勃。”

“多谢陛下夸赞。”

而钱谦益此时却是有些脸红,他是这批考生里面年纪最大的,他早就过了五十岁,原本不必来参加这场考试,可他偏偏要证明自己,却未曾想到,他颇看不起的黄子天就是朱慈烺。

而此时,朱慈烺说在场考生朝气蓬勃,这在钱谦益听来就像是在嘲讽。

朱慈烺也注意到了钱谦益的表情,却只是微笑道:“造成他人认为我大明老弱的原因,是我大明二百年来的沉疴积弊,而塑造一个朝气蓬勃的大明,则是有赖于此刻殿中诸公,殿中诸公年齿不一,所长各有不同,然均当有报国之志,当有锐意进取之心,则吾大明当非老弱,乃为少年。”

这等于是在告诉钱谦益,年纪大没有关系,谁都会有年纪大的时候,但即使年纪大了,也是要锐意进取,也是要报效国家,而不能暮气沉沉,对国家事务漠然处之。

钱谦益在历史上虽有抗清之举,然而其“水太凉”的事迹着实是令朱慈烺不喜,因此,朱慈烺须得敲打敲打这位大明的文坛领袖。

“学生谨听陛下教诲。”钱谦益虽然年纪不小,但是入了这个大殿,就算是天子门生,在朱慈烺面前就是学生。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列位乃是大明之希望,大明之基本,愿来日,我等能共同庆贺大明之中兴。”

又是鼓励了一众考生一番后,朱慈烺才是离去,原本他是不必再出现在这朝堂之上的,然而,朱慈烺着实是想提前看看这帮大明未来的官员。

“陛下觉得这些考生如何?”在前往内阁的路上,朱慈烺背着手,而倪元璐则是落后朱慈烺半步,低声询问道。

“大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人才,是大明现在颇为需要的人才,朕方才草草看了一番这些策论,其中不乏有惊人之语,甚至有不少能与前些年科举的头甲试卷相媲美。”

倪元璐闻言笑道:“陛下让考生不再写八股,文章自然会好看些,甚至有些考生洋洋洒洒,一天之内就写下了一篇万字雄文。”

“万字雄文,倒是苦了礼部来判卷了。”朱慈烺无奈笑道,“待到科举过后,朕给礼部多派些人手,文教司的工作,也需交给礼部来负责才是。”

高弘图已经在文教司走马上任,而李北却还留在明政司,只因文教司目前还只是个空架子,除了高弘图之外没有其他人,须得进士放榜之后,再从有做官资格的人中挑选些人充入文教司。

“倒是不苦,只是此番考试人数不少,而且南方士子占到了绝大多数,若是出现了什么不好的事……”

朱慈烺明白,倪元璐所说的是南北学子的冲突问题,大明地域冲突从来不小,在科考和朝堂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结党,大多就是以地域为联盟,而在科考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当时是朱元璋开了恩科,结果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令主考官重新判卷,结果重新判卷后,结果没有丝毫改变,于是北方学子不乐意了,开始在南京城中大闹起来,搅得南京城乃至是朝廷不得安宁。

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怒,考官刘三吾、白蹈信等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数十名考官,仅有两人免罪。最惨的是第二次审卷的考官张信,此人向朱元璋反映刘三吾没有舞弊行为,结果自己却被凌迟处死,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此人必然是受到刘三吾指使,才来告发,令人目瞪口呆。

自此之后,大明的科举就出现了南北榜制度,分配给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录取名额,来达到均衡两边士子的效果。

原本,会试南榜是在南京公布,北榜在北京城公布,但是现在,北京城已经沦落于满清之手,因此,朱慈烺此番科举也就无谓什么南榜北榜,只要文理优长,统统能够录取。

原文在六#9@书/吧看!

不过,朱慈烺在会试放榜的时候,还是尽量考虑了录取的比例问题,各省举子录为贡士的比例应该尽量相同,甚至北方要略高于南方。

因为北直隶、山西、陕西之地都已经不在朱慈烺治下,因此这些地方的学子都没有来参加此次科考,但是,山东、河南二省同样也处于北方,他们的人本来就少,若是录取比例更低,定然会感到心理不平衡,到时候恐怕是会闹将起来。

此时倪元璐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想问朱慈烺,是否要在进士的排位上,给予北方学子一定的优待,让他们排名更靠前些。

“不必担心此事,该怎么排就怎么排,到时候若是出了什么问题,朕一力负责。”朱慈烺斩钉截铁道,会试斟酌录取比例,已经是在照顾北方学子,若是殿试排序上依然将北方学子排在前面,那将南方学子置于何地?

如果北方要闹,朱慈烺也不怕,先前在皇宫门口闹事的江南举子,朱慈烺已经杀了一批,倒也不介意再杀一批北方学子。

朝廷虽然缺人才,缺也不需要只会闹事的人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