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出使与殿试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86章出使与殿试

朱慈烺的意思很明显,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老老实实缩着别说话,这件事,朱慈烺已经下定决心交到李邦华手上了。不少大臣有些怜悯地看了一眼李邦华,不知道他堂堂一个兵事院副掌院,大明军队的二把手为什么要去掺这趟浑水,要知道,上一个被皇帝派出去谈判的人,是崇祯朝的兵部尚书陈新甲。

而陈新甲惨死的下场,让无数人噤若寒蝉。

但是李邦华却是丝毫不担心,他已经是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了,是朱慈烺把他左都御史拔擢到了兵事院副掌院这个位置上,即使他最后要为朱慈烺背锅,那也不会有丝毫怨言。

翌日,李邦华带着几名大臣,在五百军士的保护之下,与冯铨向北京开拨而去,另一边,朱慈烺筹措起了殿试。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能到这个环节的都是天之骄子,是大明最精英的一批人才,殿试的考试流程也比乡试和会试要简单得多,考生在凌晨入场,核对身份之后,内阁拟定数个策论题目,然后皇帝亲自圈定考题,最后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来进行排名。

殿试不会淘汰考生,仅仅区分考生优劣而已,毕竟,这些考生经过数场考试的厮杀,能够来到皇宫大殿上,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以往的科举考试中,除却正榜之外还会有一个副榜,副榜上的学子享受正榜同等待遇,但唯有一条不同,副榜中人不能参与下一级考试。

但是,今年的会试没有副榜,也就是说,六百名贡士全部都能来参加殿试,全部都能成为进士。

“倪爱卿,这就是你们出的考题?”

内殿之中,朱慈烺颇有些不喜地看着倪元璐呈上来的考题道。

倪元璐闻言,不明就里道:“陛下,这考题乃是内阁成员共同出的,而非臣一人的意思,历年的考题也大多是这样式。”

朱慈烺皱眉道:“这一次殿试,乃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殿试,天下学子等这一次殿试等太久了,朝廷等这一次殿试也等太久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考试,而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的考试。”

“陛下,臣知道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倪元璐道,“但是,孔孟之道乃是我大明的文化根基所在,不能够随意变动。”

朱慈烺闻言不禁笑道:“是吗?孔孟之道是好东西,但如果你的治所里闹了山贼,难道你还要到那里去念之乎者也去感化他们吗?建虏肆虐,难道要捧着经书和他们讲道理,而不是以刀兵捍卫国土吗?”

“若是没有毕工部的火铳,没有禁军将士,我大明的国土,恐怕早已沦落异族之手了。”

朱慈烺说的义正词严,但是倪元璐却不为所动,坚持道:“陛下,乡试和会试中已经尽量缩减了儒学经义的比重,若是殿试再不从经义出题,恐怕经义将不复存在了。”

“倪爱卿是担心朕将经义彻底取缔?”朱慈烺心中觉得好笑,却看倪元璐沉默不语,显然是被朱慈烺给说中了。

在这些读书人眼中,儒学是经义不仅仅是几行字,不仅仅是之乎者也,更是他们从小到大的精神世界,他们接受朱慈烺在科举中减轻儒学的比重已经是极限了。

朱慈烺颇为无奈,他在科举考试中减轻儒学比重,并不是因为他想要彻底禁绝儒学,恰恰相反,朱慈烺也认为儒学的经义相当重要,在朱慈烺这个现代人看来,儒学当中固然有一些糟粕,但是,其中更有值得传承的东西。

数千年的文脉,数千年的精神食粮,万万不能因为一些糟粕就因噎废食。

“放心吧,朕不会取缔经义,只是,两百余年来,我大明学子除却经义之外,几乎没有研究别的方向,因此,朕要的是大明学子除却苦读经义之外,更要学习科学,学习术算,学习实务,这才是应有的方向。”

然而,倪元璐依然不愿让步,直言道:“陛下既然不取缔经义,那臣希望殿试之中,陛下能够选取经义类题目。”

“既然如此,那便是依倪爱卿所言。”朱慈烺无奈叹息,倪元璐这些老臣为国为民劳苦功高,朱慈烺若是一直忽视他们的看法,始终乾纲独断,那大明迟早会变成朱慈烺的一言堂,这是朱慈烺所不愿看到的。

“多谢陛下,请陛下择取考题。”

朱慈烺细细察看了一番倪元璐提供的考题,虽说这些考题都是从经义出发,但却都是有与时政相合之处,内阁的阁臣们也都知道,治国理政不可能凭借一些书呆子,更应多录取一些有真材实料的读书人。

看了半晌,朱慈烺随意圈了一道题目,对他来说,选取什么题目不重要。

大明共和二年三月初三,朱慈烺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殿试开始。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朱慈烺端坐于龙椅之上,而大殿中的六百人,便是此次参与殿试的学子,在礼部尚书倪元璐宣读完此次殿试的一些规矩之后,一众考生抬头看向朱慈烺,都等着朱慈烺宣读考题,不看还好,看过之后,竟是有不少考生惊得瘫坐在地上。

“这,陛下,黄胜上,黄子天?”陈维崧脸色惨败,汗出如浆,喃喃自语。

“皇就是黄,圣上就是胜上,天子就是子天,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吴伟业也是一脸惊容,两只手如筛糠一样抖。

“先前我等能够与陛下同桌共饮,甚至同去媚香楼,真是莫大荣幸。”侯方域低头研墨,心中如是想着。

陈子龙相较而言镇定一些,心中却也是有些骇然,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一直与他们探讨文学时政的少年,竟然就是当今大明的天子。

而离他们距离颇近的钱谦益和龚鼎孽也听到了他们的自语,在听到朱慈烺就是黄胜上之后,钱谦益差点把桌子都给掀了,龚鼎孽更是墨汁糊了一手,如果早知道这事,他们万万不敢对大明邸报上的文章评头论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