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会试开始
共和二年二月九日,朱慈烺登基以来的第一场会试大考在江南贡院开始。在新的考试制度之下,先前的进士五十岁以下者,只要没有在朝中为官,也需要来参加这一场考试,进行科学和术算科的考试,如若不来或者考试不及格,就会被剥夺进士功名。
因此,这一场考试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一千多名举人,更是包括先前赋闲的四百多名进士,其中不乏由钱谦益、吴伟业等成名已久的文士。
此番考试的科目与先前乡试类似,但是在朱慈烺的要求之下,大大缩短了考试时间,减少了考试内容,从先前仅仅考儒学经义,变成了科学、儒学、文学、术算、时政策论五科并进,时间也由原本的三场九天,变成了五场三天。
每一科仅考半天,这让众多考生的压力骤降,要知道,大明开科举二百多年,每一次会试都让学子苦不堪言,考上的欢呼雀跃,而考不上的则是身心俱疲,考试制度的改革,大大减轻了学子的负担。
而且,朱慈烺在开考之前,还让倪元璐当众宣布,在这一次会试当中,不再采取八股取士,学子可以自由发挥,彰显自身的熠熠文采和煌煌气度,所引用的典籍也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可以从史书、百家乃至是文学集注中选取引用。
此言一出,众多学子越发激动,尤其是黄宗羲、顾炎武、侯方域等人,他们笔下文章文采斐然,论据充分观点独到,然而,八股文章却是极大地束缚了他们的发挥,让他们屡试不第,对科举大失所望。
而朱慈烺提出要废除八股,对那些有才学的学子来说,自然是好事一桩。
至于其他学子,也未曾提出什么反对意见,甚至有不少秀才都是振奋不已,他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之所以考不上,就是因为八股太过僵化导致,只要八股废除,自己考个进士还不是手到擒来。
“陛下当真是行了仁政善政,所谓八股,其祸害甚于廿百年前始皇焚书,若不废除,其对于人才之败坏,文化之荼毒,甚于咸阳郊外坑杀无数书生。”
黄宗羲慨叹不已,顾炎武也是附和道:“八股已经推行两百余年,定体至今则已有百年之久,陛下此举,乃破旧制,开先河。”
随着开考的声音响彻考场,众多考生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号房之中,而此时,朱慈烺正与倪元璐在查阅此番应考的举子名单。
朱慈烺一边翻阅名单,一边对倪元璐说道:“倪爱卿,此番考试,录取人数须得五百人以上,随着北京之变的发生,朝廷现在官员缺口颇大,不可再吝惜功名。”
倪元璐有些为难道:“陛下说的不错,只是,五百人,未免太多了些。”
对于学子们来说,会试几乎可以说是他们的最后一场考试了,只要能从会试中脱颖而出,那他们就能够获得贡士功名。
而会试之后的殿试,则是由礼部尚书亲自主持,皇帝亲自参与廷对的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会淘汰人,仅仅是对参加考试的贡士们进行排名罢了。
因此,对于学子们来说,会试才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场考试,而会试录取的人数,历年来也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数量,一般也就两百不到,最多时也就两百多人,然而朱慈烺此时却提出要录取五百人以上,这岂能不让倪元璐惊掉下巴。
“大明缺少能臣干吏。”见倪元璐吃惊的模样,朱慈烺解释道,“不单单是六部和各地官府,更重要的是新增的科学院、术算所、明政司和报业司等机构,除此之外,朕还打算增加文教司,这些地方都需要新的官员。”
倪元璐无奈道:“陛下若是愿意起复有功名的士子,朝堂何至空虚至此。”
倪元璐比朱慈烺还要头大,朱慈烺不肯起复那些赋闲在家的文士,一定要让他们再度参加考试之后才让他们做官,于是,倪元璐范景文等人就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几乎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年仅五十岁的倪元璐,现在头发已经比七十岁的李邦华还要白。
“倪爱卿着实辛劳,待到考后,礼部的缺员被填上,倪爱卿也是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看着倪元璐的苍苍白发,朱慈烺也是有些感慨,不是他愿意去压榨这些国家肱骨,实在是因为,朱慈烺不想让朝堂之上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
那些赋闲在家的士子当中或许有一部分人是有真才实学,只是因为崇祯的个人好恶或者是党派争斗,导致他们不得不闲居家中,但是更多的,是胸无点墨,死读经书的人,朱慈烺怎么可能让这些人身居高位。
既然不可能一个个去核查他们是否有才,那就只能考试了,通过了考试就任命官职,若是通不过,那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如果让庸才甚至是蠢才坐上了高位,那对于大明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尤其是报业司文教司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让外行来指导内行。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臣之辛劳何如陛下。”倪元璐叹了一口气,他们这些朝中大员忙得焦头烂额,但朱慈烺又何尝好过。
朱慈烺从崇祯手中就接过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亡国之危近在咫尺的大明,但是朱慈烺接手之后,大明不但保住了大部分的江山,国力更是蒸蒸日上,经济蓬勃发展,吏治为之一清。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平定了朱由崧和马士英的叛乱,剿灭了左良玉的叛军,挡住了清军南下的步伐,让满清和李自成在北方相互撕咬。
而这一切,都是朱慈烺宵衣旰食,夙兴夜寐所换来的,他们这些大臣每隔几天都会有休沐的机会,但是朱慈烺却是连轴转,未曾有过几天休息,整个国家的命运,全部都压在了朱慈烺的身上,只因他是大明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