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书院改革的设想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2章书院改革的设想

朱慈烺知道,蒋德璟所说的都是事实。顾宪成和赵南星等人上疏谏言,却不被朱翊钧所容,因此回到东林书院讲学,更是手书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以作为警醒。

待到蒋德璟走后,朱慈烺才是缓缓道:“首辅已经走了,你且出来吧。”

“陛下。”明政司参事李北从屏风后缓缓走出,自从朱慈烺将他从滁州的琅琊山救出来,任命他为明政司参事之后,李北一直对朱慈烺死心塌地,甚至多次在朝堂上与阁臣争论,乃是新贵当中的一员干将。

此番,朱慈烺原本是想要让李北来负责书院改革一事,却未曾想蒋德璟一番话,令朱慈烺意识到,书院可以改,但是不能禁绝。

除非将天下人的嘴巴都缝起来,否则即使禁绝书院,百姓也会在茶馆中,在酒楼上,在江南的水庄里,在江北的小镇中议论时政,批评朝堂。

朱慈烺看向李北,叹息道:“首辅之言,你也听说了,你有何看法?”

李北愣了愣神,随即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首辅之言字字珠玑,然而白璧微瑕,首辅毕竟与东林党关系密切,所言难免有失偏颇之处。”

朱慈烺点点头,蒋德璟所言确实不错,但是蒋德璟本身的立场也不可忽视,东林党人上疏谏言确实是有为民请命的成分在,但是除此之外,东林党人也是为了与宦官争权夺利。

毕竟,朱翊钧创设矿监和税监,可是直接跨过了文人士子,让皇权直面百姓,宦官税使们夺走了文人士子的权力,这是东林党人难以容忍的事。

直到天启朝魏忠贤上台,数十上百正直敢言的东林党人依然是在拼死上疏,天启皇帝一件袍服的造价竟然达到数十万两白银,这种事情在官员们眼中简直不可理喻。

但是魏忠贤不是朱翊钧,朱翊钧是正儿八经皇室出身,还有张居正十年的倾力培养,因此万历即使是愤怒,也不过是打板子、流放等行为,最多就是引刀成一快罢了,但是魏忠贤可不一样,他是底层起家,是想要和这些官老爷混个好关系一块赚钱的。

不过,东林党人拒绝了魏忠贤,而且还拼命弹劾,于是魏忠贤愤怒了,炮制了《东林点将录》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奇书,又是对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大加迫害,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暴虐,令人不忍观之。

东林党在和阉党的斗争中彻底落败,一部分身死,一部分致仕,过了几年崇祯登基,铲除魏忠贤之后,东林党才是被翻案。

当东林党被翻案的时候,无数官员如同蚁附一样争相说自己是东林党,即使他们和顾宪成赵南星等人八竿子打不着,也要强行拉上关系。

不过,崇祯虽然为东林党翻案了,但是他对于东林党可算不上信任,温体仁、陈演等人不仅和东林党扯不上关系,甚至还能算是东林党的死敌。

更何况,崇祯朝的东林党,已经基本不算是东林党了,至于那些正直的清廉的东林党人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死在魏忠贤的生祠前,死在天启朝的监狱里。

而当今朱慈烺的朝中,也有不少东林党人,史可法、高弘图、张煌言、夏完淳等都是正儿八经的东林党,而蒋德璟、倪元璐等也与东林关系密切。

朱慈烺不敢保证所有东林党人都如杨涟左光斗,但是此时朝中的东林党,大部分都是为国为民的。

因此,朱慈烺可以容忍他们眼中有对权力的欲望,人皆有欲,若是无欲无求,那反倒不是正常人了。

“话虽如此,但是书院是必须要改掉的。”朱慈烺缓缓道,“只是不禁绝罢了。”

“请陛下明示。”李北连忙请示道。

先前的书院是讲学的场所,讲学的内容除了儒家经义就是当今时政,这放在以前自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以前的科举除了经义就是策论。

但是现在不同了,朱慈烺已经改掉了科举,那么书院所教授的内容也必须要改掉,朱慈烺不禁止书院讲学讨论,书院也要顺应朱慈烺的想法,在书院中开设术算科学等基础科目。

至于教师问题,待到金陵学院第一批学子毕业之后,各个书院中都会拥有一批教师。

“朕打算成立文教司,隶属于户部,总管包括金陵学院、各处官学和书院在内的一切事务,不知李爱卿可有人选可以推荐。”

朱慈烺随口一问,李北却是颇为认真道:“启禀陛下,翰林院编修高弘图高大人,清廉端正,为人守礼,可为良选。”

“高弘图?”朱慈烺微微点了点头,又是道,“除此之外,朕打算任命你为副司长,需得记住,此番书院改制,并非是要禁绝书院的讲学,而是要将书院的讲学扩大化,听讲学的,不能只有文人士子,而更需有平民百姓。”

原文在六#9@书/吧看!

高弘图乃是东林党人,也是守旧大臣之一,和李北这样的新贵完全是两派官员,李北能够推荐高弘图,足以说明其没有私心,当真是在尽心为朱慈烺推荐人才。

李北闻言道:“陛下的意思是,要变文人士子之书院,为天下平民百姓之书院?”

“不错。”朱慈烺肯定道,“不论是明政司的创立,还是开设胥吏考试,又或者是开办金陵学院,以及书院改制,都是开启民智的一部分,要变文人士子之天下,为天下百姓之天下。”

“陛下胸襟,万古难有人可及,臣定当不辱使命。”李北由衷叹服道。

朱慈烺听到这等恭维,只是笑着挥了挥手道;“莫要捧杀朕了,你且去吧,时候不早了。”

说着,朱慈烺也是颇有了些倦意,他得好好睡上一会,明日,是大明相当重要的一个日子,是朱慈烺登基以来的第一场会试。

在这场会试中,朱慈烺会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出未来朝臣的主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