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大明的书院
大明开办的学校,从来不仅仅是国子监,整个大明学子何止数万,这么多学生,国子监也塞不下。因此,大明各地都有自己的官学,招收各地品行端正,学识过人的学子进学,而除了官学之外,大明的私学现如今同样兴盛。
张居正执政大明时,曾经下令拆掉焚毁天下所有的书院,要禁绝私学,一时之间,整个大明的书院尽皆遭到破坏,因为当时张居正提倡实学,强烈反对党同伐异,而书院讲学成风,其中多为夸夸空谈,又不乏又攻击朝政的观点,这让张居正非常不满。
书院的坏处还不止这一点,在书院中,讲学的学者各抒己见,形成一个个流派,而这些流派显化到朝廷上,就成了一个个党派,书院也就从一个讲学之地,变成了朝中官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好地方。
因此,张居正直接对天下书院来了个物理毁灭,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书院死灰复燃,再次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以顾宪成为创始者,形成了大明历史上声名最盛的党派——东林党,甚至出现了“一榜九进士”皆出自东林书院的局面。
而后,魏忠贤得权,因为对东林党人的忌惮,魏忠贤对天启皇帝朱由校建议焚毁天下书院,而东林书院自然也在其中。
而到了崇祯朝,魏忠贤伏诛,书院又开始蓬勃发展。
党派一旦出现,就一定会出现斗争。
后世,满清修《四库全书》,乾隆皇帝钦点东林党为大明灭亡的首要原因,但实际上或许并非如此。
有党派就会有斗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现在朱慈烺的朝堂上,也有倪元璐、范景文为首的老派大臣和李北、毕元礼、曹钰航等朱慈烺一手提拔起来的新贵,二者之间斗争不断,亏得蒋德璟在其中调节,否则早已势同水火。
有人就会有联合,联合就会有党派,斗争从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几个人的小团体,也会出现三三两两分别结伴的局面,更何况是掌管一个国家的朝堂?
对此,朱慈烺心知肚明。
但是,朱慈烺允许朝堂上出现斗争,但这并不代表朱慈烺会容忍朝堂上出现一个进退一致,内部组织严密,铁板一块的党派,实际上,大明从始至终也未曾出现过这样的党派,即使是赫赫有名的东林党也并非如此。
因此,在对各地书院进行改制时,朱慈烺特地找到了蒋德璟,让蒋德璟说说对此事的看法。
蒋德璟倒是颇为无奈,这种事情本来应该由官吏形成提案,然后再交由内阁票拟后转呈皇帝,皇帝再进行批阅,表示准还是不准,最终才能够下发执行。
但是朱慈烺登基以来,朱慈烺已经多次代行了官吏的职责,自己拟了一个方案,然后交由内阁票拟之后,直接交给各部或者地方执行。
这种情况让蒋德璟颇为郁闷,仿佛内阁已经成了一个票拟机器,但是,朱慈烺在做出什么决定之前,一般都会与内阁成员商定,一切议定之后,才是会让内阁来票拟,因此倒也没有出现过内阁将皇帝的圣旨驳回的情况。
听说朱慈烺要拿书院开刀,蒋德璟有些吃惊,随即立刻反对道:“陛下若是要继续张居正之法,则万万不可,臣必然竭力反对之。”
蒋德璟虽然是福建人,但是并未掺和天启和崇祯两朝的闽党,反倒是和东林党的关系相当密切,历经三朝,蒋德璟对于朝堂上的党派之争已经颇为了解。
“老师为何这么说?”朱慈烺不解,在他看来,即使是像张居正一样禁绝书院也并无不妥之处。
蒋德璟沉吟半晌,似乎是在思考自己的话该不该说,朱慈烺见状直言道:“老师不必拘束,你我乃是师生情谊,更何况,朕的朝堂上,从来都容得下异见。”
稍稍犹豫之后,蒋德璟终于是说出了自己内心所想。
“陛下或许曾经听过一些关于东林的消息,称东林党人专注党争,只批评而不做实务,然而魏阉一党却是实干兴邦。东林党人还借着在朝堂上的势力,包庇地主,为商贾争利,阻拦商税矿税,除此之外,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朱慈烺颔首,这些消息他在后世听过许多,却未曾想,在大明就已经有这样的消息流传了。
蒋德璟见状,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陛下,若是臣说,东林党原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陛下信吗?”
“不存在?”朱慈烺有些困惑了,这可是明末和阉党分庭抗礼的势力,史书上大名鼎鼎,怎么可能不存在。
蒋德璟无奈道:“所谓东林党,不过是在东林书院中讲学,听学的士人和学子,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都能算是东林党,但是,东林党这个名字,这些士人和学子并不认同,他们并非结党营私,他们走到一起,只是因为他们在主张和思想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朱慈烺道:“此话怎讲?”
蒋德璟缓缓道:“陛下可曾记得,东林党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是在何处?”
朱慈烺略一思索,随即道:“似乎是在魏阉的《东林点将录》以及民间所传‘东林六君子’‘七君子’之类。”
“敢问陛下,李三才、杨涟、左光斗等,是否说过自己是东林党?”
“似乎并没有。”
“是了。”蒋德璟长出一口气道,“因此说,东林党这个名字,从始至终都是像魏阉这样的人强加于李三才等人身上的,东林书院的学子,政见相似,何其常见也,但是因为他们都触怒了魏阉,因此被归结为一党,此乃污蔑,又或者是加诸于他们身上的荣誉。”
朱慈烺颔首道:“纵然如此,那他们终究是有相似政见,在朝堂上同进退,共同反对神宗皇帝之政举,此非结党营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