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开办学院的设想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7章开办学院的设想

朱慈烺在大明邸报上,开设了时政、科学、文学等栏目,平民百姓即使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每日,各个县城的茶馆酒楼中,都会有明政员来为百姓宣读大明邸报。曹钰航的明政司,现在已经是一个有数千人的大机构,已经分成了两个处,一个处面向禁军,主要教禁军识字,为禁军普及朱慈烺的新政,做好队伍的思想建设,这个部分主要由夏完淳负责。

虽然夏完淳年仅十四,但是在军中历练许久,已经是有了一套成熟的行事方法,不比他的老师陈子龙要差。

而明政司的另一个部分,则是面向民间,主要穿梭于街坊里巷之中,和百姓打成一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百姓宣讲报纸等,这个部分主要是由侯恂来负责。

也正因此,侯恂才是每天都在头疼,要怎样才能让百姓理解儒家大义,理解朱慈烺的新政方针。

“陛下,此法虽妙,但臣依然是有些疑虑。”张缙彦皱眉道,“邸报上面的信息是不少,但是大部分百姓终究是不识字的,而不识字的百姓,也很难上得起私塾,他们并不是每日都能够听明政员读报,因为还有工要做,还有地要耕……”

朱慈烺点点头,张缙彦所说的确实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识字,也不是所有的百姓都有时间去听明政员读报,而且,就算是有识字且可以读报的百姓,可能也很难去参加考试。

报纸上的东西太少了,太碎片化了,就像后世,每天通过短视频学习,哪怕学习个一年半载,也很难通过任何一场考试,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考试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过,借此机会,朱慈烺也是能够推行一项他早已有想法的政策。

朱慈烺的想法,就是开办学院。

百姓不通晓文学、经义术算和科学,没有关系,现在百姓几乎都已经有了足以谋生的手段,不管是去厂里做工,又或者是在乡野之间耕田,都能够养活一家人。

这样一来,家庭中的少年和孩童,便是不用再去耕作,就有了空余时间。

那么,朱慈烺就可以通过开办学院的方式,将这些孩童和少年都吸纳到学院里面来。

当然,开办学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大明现在不缺少想进学的学生,而是缺少可以教授各个科目的老师。

通晓科学和术算的人,在大明少之又少,即使是有,那也都参加乡试去考举人去了,朝廷的官职空缺还指望着这些举人来补上,又如何能让他们去当老师。

因此,朱慈烺想要开办学院,就需要重新培养老师。

老师从何而来,只能从现如今的读书人里面挑选,首先可以将各地有秀才功名的人都请到金陵来,让术算所和科学院和翰林院的大拿们教习他们术算、科学和文学,至于经义,秀才们本身就颇有研究,不必教习也没有关系。

待到教习一段时间之后,再由礼部为这些来自各地的秀才们组织一场考试,通过考试的,一部分留在学院当中担任老师,而另一部分,则是分派到各地去当吏员。

当然,若是想要继续考举人,朱慈烺也不会阻止。

除此之外,老师的另一个途径则是可以从百姓中招募,百姓中有一技之长的,可以自己到学院应聘,只要通过了学院的考核,便是能够在学院中担任老师。

这样一来,只需要一年不到的时间,大明便是能够拥有大批老师,完全可以满足大明孩童的教学需要。

当然,除了金陵,其他各地同样也会开办学院,学院老师的待遇,等同于当地的吏员。

当一众阁臣听到朱慈烺这个想法的时候,都是被惊讶得目瞪口呆。

自古以来,愚民的皇帝很多,在很多皇帝眼中,百姓不需要知道任何知识,百姓脑子里的知识越多,那么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就越大,秦皇汉武,都是愚民的代表,在他们眼中,百姓生命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干活、打仗。

但是朱慈烺现在偏偏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让百姓干活打仗,而是要让百姓拿起书本,把百姓都放到课堂上面去,因为朱慈烺知道,愚民的危害有多大,不过这对于一众阁臣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陛下,此事关系甚大,甚至会影响到我大明的千秋霸业。”张缙彦小心翼翼道,“臣认为不可轻易推行。”

“臣也认为如此,当今天下已经有不少书院了,若是再开办学院,岂不是多此一举么。”范景文对此也是不太赞同,毕竟开办学院,可是要从户部拿银子的,对于范景文来说,这比杀人父母还要难受。

原文在六#9@书/吧看!

现在的范景文,可是要抓住一切机会来进行捞钱和攒钱的业务,不然,按照朱慈烺的花钱速度,大明的国库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朱慈烺给败光。

但是对于两名阁臣的反对,朱慈烺一点都没有动摇,缓缓道:“学院和书院能够一样么?书院是什么,是地方宗族是地方官员兴办的,他们所面向的对象,更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女或者是宗族的成员。”

顿了顿,朱慈烺接着道:“若是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书院开办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子曰有教无类,但是在今天,朕却看不到有教无类的情况。”

若是这种现象继续下去,那么必然会出现豪强的家族垄断教育资源的情况,这样一来,朱慈烺先前尽可能营造的均贫富的构想就会倒台。

“因此,如果朝廷要开办学院的话,一定要尽可能做到有教无类,不管是灶户、匠户还是农户,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他们的孩子都能够在学院中接受教导。”

朱慈烺说话的语气相当郑重,蒋德璟等人对此也是颇为重视起来,毕竟,皇帝主动要求开启民智的情况太少见了,他们这些大臣对于皇帝的想法,此时也只能照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