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胥吏的晋升之道
陈维崧听到这话,也是颇为赞许道:“当今陛下之变革,真乃于无声处听惊雷,虽然每一步举措看上去都平平淡淡,但是组合起来,却是能产生惊天的力量。”侯方域点头道:“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咱们也得学学子天才是,听闻寇白门新开了一家名为墨竹轩的文玩店,董姑娘今晚正去走访,冒辟疆也跟着去了,咱们不如同去如何?”
“颇妙。”陈维崧上回见了寇白门之后颇有些念念不忘,连忙同意道。
侯方域微笑看向朱慈烺道:“子天同去么?香君应该已经等急了。”
朱慈烺和王长鹤对视一眼,连忙道:“今夜还有些事情,便不必去了,改日再会。”
王正志家中的侍女红翠此时就在寇白门的墨竹轩中做事,而红翠是见过王长鹤,知道王长鹤身份的,若是朱慈烺和王长鹤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过去,那还不得让一众复社学子惊掉下巴。
新年大吉,朱慈烺可不想给他们找大夫。
侯方域见朱慈烺不愿,也没有强拉着他去,很快便是和陈维崧隐没在人群中,正当朱慈烺打算去些繁华地段观景时,却听一旁走过的路人中有人在埋怨。
“这些时日咱们都请辞好几次了,知府大人都不同意。”
“咱也算是读过书的人,再怎么说也得去考考科举,总不能一辈子都当这么个胥吏。”
“就是,现在能摸的钱也已经不多了,再当下去也没啥意思了,我爹当了一辈子吏员,到头来还是要看新知县的脸色。”
朱慈烺听到这话,心中不由一动,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大明的胥吏,其实也是属于贱籍的一种,几乎所有胥吏都是世袭罔替,不得参加科举做官,但是,和其他贱籍不同的是,胥吏不仅没有人嫌弃,反而有一些富户抢着去当,甚至出现了用钱给自己买一个胥吏的户籍的情况。
因为胥吏虽然是贱籍,但是其所代表的,是大明的基层权力,皇权的任命最多到县一级,而县以下的捕快、衙役、书手等胥吏,如果胥吏有缺,就由当地官员从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里面挑选出可信的,来充当胥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犯下事的官员以及科考的学子,也有可能被罚为胥吏,譬如先前聚集在宫门口闹事的那些举子,若是朱慈烺严厉些,将提前走掉的全部抓回,那他们就都得被罚为胥吏。
除此之外,就是富户们出钱来买一个胥吏的户籍了,胥吏虽然是贱籍,但是其掌握着一个县城里面不少的权力,甚至有一些扎根已久的胥吏家族,联合起来能够将知县给治得服服帖帖。
若是朝廷六部当中的胥吏,那就更了不得,吏部的胥吏权势通天,能够查看官员任命考核等信息,户部的胥吏肥的流油,大量的银子从户部过手,胥吏们手上多少会沾一点,而其他几个部门同样如此。
但是,朱慈烺离开北京之后,六部中的胥吏朱慈烺可是没有带走,同时,朱慈烺在登基之后,虽然提高了官吏们的薪俸,但是却严厉打击贪腐,胥吏们的工资高了,但是手上的油水已经越来越少,几乎不可见了。
因此,在废除贱籍之后,有不少胥吏想要脱离这种身份参加科举,现在的大明,已经面临基层胥吏严重缺失的问题。
为此,朱慈烺直接打破休假五天的惯例,在大年初二就召见了一众内阁阁臣,。
“老师,诸位爱卿,关于胥吏的问题,已经颇为严重,是否有良策可解?”
朱慈烺看向蒋德璟,他是内阁首辅,这个口应该由他来开。
蒋德璟捋了捋胡子,缓缓道:“陛下,臣以为,目前之所以无人愿意充当胥吏,乃是因为一人是胥吏,子孙后代都是胥吏,这样一来,等同是限制了一整个家族。”
张缙彦赞许道:“臣认为首辅大人所言极是,若是这样以来,那么这一个家族的前途可谓是一眼就可以看的到头,对于一些志存高远的胥吏来说,这无疑是断了他们的前途。”
方岳贡也是颔首道:“张大人所言不错,而且,陛下应该知道,之前那些胥吏手中的钱也不少,胥吏管着百姓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百姓之前想要做点什么,都要和胥吏打点一二,就连文人士大夫都不能免除。”
顿了顿,方岳贡接着道:“但是自从陛下严查贪腐,陈演等人垮台,王正志和金之俊等人身死之后,这些胥吏都不太敢伸手了,他们的收入锐减,除此之外,做工、种地的收入已经不亚于胥吏,在贱籍废除之后,就更导致了胥吏的外流。”
朱慈烺轻咳一声,缓缓道:“诸位爱卿所言都没错,但是问题在于,咱们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要寻找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胥吏外流的原因朱慈烺当然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个解决办法,但是这些内阁大臣给朱慈烺说的,几乎都是正确的废话。
倪元璐闻言道;“启禀陛下,臣觉得,解决之道就在方才几位大人的谈话中,胥吏为何外流?只是因为没有前途罢了,若是能让胥吏有前途,那就不必担心没有人愿意担任胥吏的问题了。”
“倪爱卿的意思是,如何解决?”朱慈烺挑了挑眉毛,对于倪元璐的话颇感兴趣。
“若是咱们让胥吏可以直接升任官职,那还担心没有人来担任胥吏吗?”倪元璐道,“这样一来,胥吏可以担任教谕、典史乃至知县,甚至还能够升任知府和朝中大员,有了升官的通道,胥吏就不会再认为自己的身份低微了。”
“倪大人所言有理。”范景文赞同道,“这样一来,问题便是能够轻易解决。”
然而此时,蒋德璟却是提出了反对意见,直言否决道:“此事万万不可,此端万不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