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皇庄开售
寇白门有千两白银作为发家的本钱,但是其他被释放出来的家奴别说是银两了,身上连铜板都没有多少,如何谋求生计就成了一个问题。很多恢复了自由的家奴都是在工部兴建的济养院处搬砖做工,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朱慈烺这么做,等于是在将国库的银两以大兴土木的方式下放到民间。
时间一长,民间必然会出现巨大的通货膨胀,到时候,穷人依旧贫穷,而手握土地宅院的富人则会越来越富。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慈烺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方案。
翌日,大明邸报罕见地出现了两条标题新闻。
《家奴大解放!王正志、金之俊等人囚禁他人,已经伏诛!》
《大明皇庄今日开售,仅售三两银子一亩!》
这两条新闻一出,整个大明瞬间震动。
“皇庄开售土地,这是千古未有的奇事!”
“咱们得赶紧去看看,要是去晚了好田地都被抢没了。”
大明的土地价格一直是在波动的,当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的时候,一亩好的土地价格达到了五十到一百两银子,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因为连年战乱和天灾,因此,很少有土地能够再卖到这种高价。
前些年,土地价格最低的时候,甚至到了一二两银子一亩地,而到朱慈烺登基之后,因为军队改制,王家彦死守河南,北方满清根本没有办法南下,于是天下逐渐太平了些,加上江南近来天下尚好,因此,土地价格又开始逐步上升。
而朱慈烺出售皇庄土地,乃是前所未有的举动。
既然江南地主到底占据了多少土地,是一笔很难算清楚的糊涂账,那朱慈烺便是不再费心力去清丈,而是直接出售皇庄土地。
对于这些江南地主来说,土地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正是因为他们兼并土地,才是会有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乃至于卖身为奴。
如果可以,朱慈烺恨不得将这些江南士绅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但是朱慈烺不行,这些士绅掌握了社会话语权,如果贸然杀人,那天下读书人就会对朱慈烺离心离德。
而朱慈烺现在要做的,不是简简单单的打天下,而是要坐稳天下,这样的话,就必须要让这些江南士绅得到照顾。
不论是管理天下还是教化百姓还是传承文化,这些都需要士绅文人来完成,因此,朱慈烺在使普通百姓得到利益的时候,也要让士绅阶级得到利益。
于是,朱慈烺直接放开了土地买卖,甚至将皇庄的土地都给拿来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土地流转的途中,卖方和买方都需要交税,仅此而已。
士绅不是喜欢土地么?那就多买点,不管你手中有多少土地都没有关系。
朱慈烺以三两银子一亩的价格出售皇庄土地,能够为朱慈烺带来数百万两的收益,除此之外,士绅阶级在购买土地的时候,也是需要交税的。
当然,为了防止江南地主兼并过多土地形成垄断,朱慈烺严禁了官田的出售,官田全部在户部登记造册,一旦有私自买卖官田者,定斩不饶。
如果官田一直掌握在手中,那么朱慈烺就不必担心,江南地主垄断土地,哄抬粮价的问题。
但是这样一来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朱慈烺不抑制兼并,那么天下土地流转放开,这样一来,难道不会再度出现富者连有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么?
当然会出现,不过,朱慈烺做出了要求,每一次土地的流转都必须要到官府登记,如果私自流转,那也将是重罪。
这样一来,天下土地即使向着豪强流转,那朝廷也能收到一笔赋税,而与此同时,官府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监督土地流转的作用。
但是,这个政策一出现,吴伟业就明确提出了反对,甚至想要给大明邸报专门投稿反对皇庄发售土地。
理由很简单,这样一来,富人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贫者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天下岂不是会大乱?
但是,稿件还没有递送报业司,吴伟业就被陈子龙给阻止了。
原文在六#9@书/吧看!
“人中兄为何要阻拦在下?”吴伟业不解道,“难道开售皇庄土地不是恶政么?难道不是朝中大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推行的政策么?”
陈子龙摇头叹道:“梅村兄对于百姓颇为看重,在下也是颇为佩服,只是请梅村兄想想,咱们这位陛下登基以来的施政,有哪一条对百姓无利么?”
吴伟业沉思半晌,发现陈子龙所言似乎没什么问题,朱慈烺改革徭役制度,让百姓不必遭受地方官商勾结的苦楚,放开盐业私营,让天下百姓能够吃得起盐,废除贱籍制度,还了无数百姓自由。
按照这样的施政方针,朱慈烺又如何会推出对百姓百害而无一利的政策呢?
“既然如此,人中兄且说说,陛下这一道圣旨的妙处在哪里?”吴伟业皱眉道,他已经苦思冥想许久,但是始终不得其解。
“说实话,在下也不知道。”陈子龙无奈笑道,“实际上,这些时日以来,在下也思考过土地应该如何改革,目前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是在清丈土地之后,将农户家中的人头税变成土地税,占有土地多者便是多交税,占有土地少者便是少交税。”
“此法甚妙!”吴伟业略一思索,便是惊喜道,“为何不投稿到大明邸报,以达天听?”
陈子龙苦笑道:“其实,已经给大明邸报投稿了,然而,前些时日,大明邸报的总编修苍水先生(张煌言)特地登门拜访,言称那篇文章已经呈递陛下,因而不能见报,现在还没有一点消息,恐怕是被陛下所否决了吧。”
实际上,朱慈烺早已经看到了陈子龙的文章,陈子龙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办法,朱慈烺也早就想过,这个办法在历史上有一个更著名的称呼——摊丁入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