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吏治问题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4章吏治问题

“陛下,此事难行,需从长计议。”高弘图第一个站出,他原本是南京户部尚书,此时已经被朱慈烺调去翰林院当了一个编修,虽然地位大变,但是当朱慈烺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高弘图依然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已经担任了吏部左侍郎的史可法同样出班奏道:“臣复议,若是轻易清丈土地,恐怕刚刚安定的江南又会大乱,臣知道陛下已经是将盐业私营,让灶户们都能够自己产盐,但是农田情况与之大有不同。”

对于高弘图和史可法这些人,朱慈烺心中是怀有敬意的,历史上,他们都是宁死不降为大明而殉国的民族英雄。

但是,这种敬意,并不会影响朱慈烺的判断,高弘图和史可法都是江南地主的代表,即使他们对百姓再好,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和普通百姓是站在对立面上的。

而普通百姓,是朱慈烺统治的基石,他们在百姓的对立面上,也就是在朱慈烺的对立面上。

面对朝臣的反驳,朱慈烺已经不需要说话,此时自有别的大臣会来当朱慈烺的传声筒。

明政司参事李北出列直言道:“史大人此言差矣,清丈江南土地,乃是利国利民之举,我大明土地数亿亩,然而至今能够收上来税的,不过只有数百万亩而已,每年的夏粮秋粮都不足额,长此以往,损失的是朝廷和百姓的利益,而地主豪强们却是可以中饱私囊。”

工部给事中毕元礼同样道:“史大人方才说到,若是清丈土地,可能会让江南动乱,却未曾想过,没有清丈土地的时候,各地流民又是如何暴动的,流民为何会暴动,这个问题陛下已经说过多次,难道史大人未曾知晓?”

见李北和毕元礼都把矛头指向了自己,史可法一时无奈,还没有开口,就听吏部右侍郎张慎言说道:“二位大人所言,真是荒谬,江南富庶之地,怎么能和贫瘠的西北相比,江南这些土地,涌现出了无数的俊才豪杰,若是清丈土地,恐怕是在逼迫这些士子。”

“士子?”明政司司长曹钰航冷笑一声道,“诸位大人都是士子出身,只有我是一个军户,就让我来说说吧,士子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想法,有想法的,只有豪强!”

“没错!”肃穆的大殿上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明政司的副司长,年仅十三岁的夏完淳开口道,“如果要说士子,那小生也算是士子,但是小生对于清丈土地的事情,没有半点反对,只因这样做利国利民。”

“陛下,臣所言也全都是为了陛下。”史可法长叹一声道,“若是陛下亲自清丈我史家土地,那臣不会有丝毫犹豫,但是,不是每一个执行的官吏都如同陛下一般为了天下万民着想。”

朱慈烺听到这话,也是明白过来,史可法所言不错,每一个政策都要依靠官吏去执行,而官吏是人,就必然会有私心,有私心,就会做出违反制度的事情。

“陛下,史大人所言极是。”阁臣张缙彦也出班赞同道,“五百多年前的,王介甫公欲让宋朝变法,以图强国富民,改变冗官冗政冗兵的情况,然而,诸如青苗、雇役等法,一开始是想要让百姓获利,但是后来的结果,众所周知。”

殿上群臣都是沉默了,尤其是原本属于南京六部的大臣,他们不是很清楚朱慈烺的脾气,要知道,方才张缙彦这一番话,是在暗示朱慈烺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和王安石的熙丰变法一样的后果。

熙丰变法之后,宋朝彻底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四十年后,就发生了遗恨千古的靖康耻。

王安石进行熙丰变法的本意当然是好的,但是,官吏在执行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政绩,也为了给自己多抢掠一些财富,于是,百姓遭到了宋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剥削。

朱慈烺想要清丈土地,本意当然是好的,但是,清丈全国的土地,和清丈凤阳一地的土地是不同的。

派出去清丈土地的官吏有私心,借着清丈土地的机会给自己敛财,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清丈土地的官吏,本身就是占据了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强,这样一来,清丈土地的过程中,大明百姓会面对最深重的灾难。

“若是依照诸位大人所言,这土地还清丈不了了不成?”曹钰航咬牙道,“如果这么说,那所谓变法革新,也就根本没有必要,大明就这样一直下去好了。”

“其实,臣并不反对陛下清丈土地,只是想要告诫陛下,此事应该要徐徐图之,而不是急于一时。”史可法由衷道,“陛下乃圣君也,应该明白臣的意思。”

朱慈烺无奈,史可法所言不错,清丈土地的前提在于吏治,如果吏治不清明,那不论是清丈土地,还是更加激进的变法革新,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样的后果,大明的百姓承受不起,朱慈烺也承受不起。

朱慈烺将目光转向了蒋德璟,此时此刻,应该让内阁首辅来拿主意了。

见到朱慈烺并未因为张缙彦的话而雷霆震怒,蒋德璟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果要真正让大明富强起来,那清丈土地是不能少的,而想要清丈土地,就必须要肃清吏治,而要肃清吏治,就必须要往朝中注入新鲜血液。”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注入新鲜血液?”朱慈烺心头一动,连忙道,“老师不妨说明白些。”

蒋德璟清了清嗓子,看向倪元璐道:“按照惯例,陛下登基应该要开恩科,然而,因为今年战乱的原因,恩科一直没能举行,现在南京终于光复,陛下可以着令礼部推行恩科,择取天下士子当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人进入朝堂。”

开恩科?这个做法能解决吏治问题?朱慈烺心中怀有一些疑虑,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