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恩科试题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5章恩科试题

按照原本的科举安排,下一次科举考试,应该在共和三年,但是,朱慈烺等不了那么久。大明主要的科举分成了三个阶段,在读书人考上了生员(俗称秀才)之后,便是需要赶赴省城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都会举行一次,一般在秋天举行,由此称之为秋闱。

乡试的淘汰率相当高,历年秀才均可以参加乡试,每年参加乡试的秀才有数万人之多。

但是,录取的举人名额是有限的,举人的名额是由朝廷分派给各省,每个省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整个大明每年录取的举人加起来,不过只有千余人而已。

而这千余名录取的举人,将会赶赴京城参与由礼部组织的会试,最终录取三百左右的贡士。

最终,贡士由皇帝亲自考校,才能够排定名次,获取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即进士。

如今,朱慈烺既然要开恩科,那就必须要从乡试开始。

因为参与科举的读书人,只有过了乡试,才能拥有做官的资格。

“陛下若要开恩科,老臣立刻去筹备。”倪元璐出言道,“若是不迅速些,冬日将至,冰雪封路,学子恐怕不好再考。”

朱慈烺闻言却道:“此事不急,倪爱卿,本次乡试试题,应该还是由翰林来主持吧。”

“不错,这也是历年来的规矩。”

见朱慈烺问起这个,倪元璐有些不解。

乡试由朝廷派翰林和内阁学士前往各地进行组织,这是大明立国以来的规矩,乡试不仅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过程,也是朝中的官员们培植自身势力,扶植自己党羽的过程。

皇帝主持殿试,保持着最终的决定权,也保留着高层官员的任免权力,但是,基层的选拔和组织的权力,依然是掌握在官僚们的手中。

只要将朝中官员下放到地方去主持乡试,那么当地选拔上来的举人,就全部都算是该朝臣的学生。

“朕对于今年的乡试只有一个要求,其他的题目可以不变,但是,必须要加上术算和科学的题目,若是学子答对了这些题目,那就必须要录取。”

“陛下,此事恐怕有些困难。”倪元璐为难道,“所谓术算科学者,阁臣们与翰林都并不精通此道,如何能够主持此类试题的考核……”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诸位既然身为朝中大臣,就应秉承日日新的理念,往后每一次科考,都必须要考术算和科学相关的知识,而且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对于倪元璐的说辞,朱慈烺直接进行了反驳,关于术算和科学应该要进入科举,这是朱慈烺许久之前就提出过的,而且术算和科学的教材,朱慈烺早就已经令人编纂好了,刊印各地。

朝中官员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这些,但是他们却没有学。

既然如此,朱慈烺也就有理由,分离他们主持乡试的权力。

“宋爱卿,萧爱卿,此次你们从术算所和科学院中择取数十精明干练之人,随诸位考官前往各省举行乡试。”

“遵旨!”

宋应星和萧安邦对视一眼,颇为欣喜,术算所和科学院能够直接派人进入科举,这说明了术算和科学在皇帝眼中的重要性。

虽然朱慈烺让术算所和科学院参与科举取士,但是这并不代表朱慈烺会让他们干预朝政,

但是,要如何才能杜绝科学院和术算所的人与考生勾勾搭搭,这是朱慈烺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这两个部门是朱慈烺心中预想的学术部门,只需要专心学术就足够了,但是,让他们去担任考官,就等同于让他们染指了权力,一旦沾染权力,那科学院和术算所也就不再纯粹。

只是,在朱慈烺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恩科中,朱慈烺必须要表现出对科学和术算的重视,因此,朱慈烺不能不让这科学院和术算所参与到这一次恩科当中。

这是权宜之计,但也没有了更好的办法。

关于初次恩科的试题,朱慈烺特地召见了萧安邦和宋应星以及其他一些学子共同商讨。

对于术算的试题,萧安邦认为可以将他前些天的猜想作为题目,但是这遭到了朱慈烺的否决,如果将这等难题作为科举试题,那天下学子便也不用考试了,统统交白卷便是了。

“然而科举考术算,不就是为了选出精通术算之人吗?”

萧安邦颇有些不服,他少年心性,最喜欢出难题刁难他人。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朱慈烺无奈道:“不妨想想,大明推行术算才几个月,术算教材才刊印了多久,若是出这么难的考题,那对于大明的术算发展不会有任何好处,反倒是会打击学子学习术算的信心。”

“既然如此,陛下觉得出什么题比较好些。”

萧安邦不知所以,若是让他研究术算问题,他倒是相当感兴趣,但让他来考虑这种关乎战略的问题的时候,他就两眼一抹黑了。

而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徐尔路却是开口道:“术算题目不能太难,这样会打击学子的信心,但是也不能太简单,简单就无法起到筛选的作用,臣建议以鸡兔同笼之题作为考题。”

听到徐尔路的话,朱慈烺点了点头,鸡兔同笼是千年前的古题了,早在《孙子算经》中就有记载,若是学子连这个题目都解不出来,那就说明这些时日,对于术算真的是半点都没有学。

要知道,儒学六艺是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的,术算本就是六艺之一,而当今儒生,却只通晓礼与书,这简直是对儒学的背离。

一旁的宋应星,则是提出道:“关于科学试题,臣以为可以以声是如何传播作为考题。”

朱慈烺听到这话,不禁笑道:“宋先生且说说,声是通过何物传播的?”

“自然是通过气来传播,若是无气,如何能传声?”

宋应星不明就里,这是他思虑良久的理论,自认为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答案在当今没有问题,但不能让朱慈烺满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