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这个稿能不能登
蒋德璟在得知报业司的情况后也是哭笑不得,只能是在翰林院中寻了几位翰林来给朱慈烺挑选。而朱慈烺在看过这些翰林的文章之后,迅速敲定了张煌言作为报业司的审稿负责人。
张煌言,号苍水,乃崇祯年间的举人,朱由崧和马士英叛乱以来,因为反对马士英的行为,一直被软禁在南京城中。
朱慈烺在收复南京之后,蒋德璟将张煌言安排进了翰林院,让其编修历代著作。朱慈烺看过张煌言的文章之后,立即是被其中的悲壮所打动,直接任命其为报业司审稿负责人,其他翰林则为张煌言之辅助。
除了在南京城的报业司外设置信箱之外,朱慈烺又是在各地的官府门口也设置了投稿的信箱,每日由专人清理,送往南京,交由报业司审核。
大明邸报每七日刊发一次,就在这七天里,张煌言苦不堪言,如同雪片一般的来稿直接将其淹没,而朱慈烺更是要求,每一封来稿都必须要仔细斟酌,不能将他人的稿件随意丢弃。
这更加加大了张煌言的工作量,而且,这些稿件有些着实是不堪阅读,这让张煌言屡次找到朱慈烺抱怨。
“陛下,你看看,这种东西也能称之为诗么?且不谈是否合平仄,其内容也是污秽不堪,简直是丢了文人脸面。”
“没错,此人似乎还是某地官员的儿子,所写诗词全是便溺之物,着实是令人作呕。”
“文坛败类!士子之耻!”
朱慈烺一踏入报业司的审稿处,便是听到张煌言等人的埋怨,待到接过他们递过来的稿子一看,也是被上面的稿件吓了一跳。
“屎尿屁,这些东西真的能写进诗歌?”朱慈烺眉头大皱,直接把那份来稿给扔了,嫌弃道,“下次再有这种稿子,不用请朕决断,可以直接扔掉。”
张煌言闻言道:“陛下,此番请您来,并非是为了这篇,而是另一篇。”
说着,张煌言从一堆稿子中寻出了其中一篇道:“陛下请看,此篇文章文笔精深,鞭辟入里,只是这立意……臣着实是不敢审定。”
“臣以为,这篇文章简直是大逆不道。”翰林沈光文怒斥道,“若是让这种文章登上邸报,简直会动摇天下臣民之心。”
“哦?”朱慈烺来了兴趣,拿起文章一翻,一看作者署名就全明白了。
这篇文章是黄宗羲写的,他几乎是将《原君》中的观点,原封不动地搬运到了这篇文章上面,仅仅做了一些措辞上的修改,让其看起来不那么激烈。
这种超前的文章,确实是让这些老翰林不敢裁定,朱慈烺直接大手一挥道:“这篇文章应当刊印,我大明邸报既然面向天下,那就应该接收天下各种言论,不论这言论是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刊登上去。”
张煌言擦了擦冷汗,对于朱慈烺的大气暗暗叹服,又是拿出了另一份稿件道:“陛下,这首词的内容是不错,但是其作者……”
“这首词写的倒是不错,作者是何人?”朱慈烺看了看稿件,其中“总一样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之句所写令人颇为叹服,其情思之细腻,在当今不少文人之上。
“启禀陛下,此词作者名为柳如是,乃是秦淮河上的歌妓。”张煌言介绍道,“此人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文笔出众,就连许多文人雅士也比不上。”
朱慈烺放下了手中的稿件,缓缓道:“既然要办报社,就不要拘泥于来稿者的身份,一介女流又如何?贩夫走卒又如何?大家都是大明的子民,都有同等的写文章,上报纸的权利,这首词也可登上下一期的大明邸报。”
说着,朱慈烺又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自己也拿出了一个信封道:“前些时日,宫中有人也想要给大明邸报投稿,朕今日来报业司,就顺便给他带过来了。”
张煌言和沈光文等编修听到这话,心中颇有些震惊,朱慈烺的谎话有些拙劣,他们这些人精一听就能听出来,这篇文章是朱慈烺自己写的。
“文学改良之见?黄子天?”张煌言看着标题和作者,心中越发疑惑,这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一篇相当鞭辟入里的文章。
张煌言听说过皇帝写的诗词楹联,其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及“懦夫畏死终须死,志士求仁几得仁”等句子,都为世人津津乐道,对此,即使是张煌言也自愧不如,但是,张煌言可从来没听说过,皇帝还会写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文学改良应该从八个方面入手,即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看到这几点,张煌言已经是有些不耐,这不过是老生常谈,大明文坛二百余年,无数人提出过这一点。
但是,看到后面几点之后,张煌言有些震惊起来。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朱慈烺文章后半部分,所写的是“不写陈词滥调空话套话,少用晦涩难懂的典故,少追求浮华绮丽的对仗,不要避讳俗字俗语”。
“陛下,这些观点有点类似于万历年间三袁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却又有所不同,不再抒写闲情逸致,而是提倡言之有物,臣初看尚觉没什特别之处,然而细细品味,这实在是天下惊雷第一声!”
听到张煌言这么高的评价,沈光文也是凑了过来,细细看过之后,同样是惊叹道:“这篇文章所提倡的,乃是与市井之间的《三国》《水浒》近似的文风,提倡少用文言而多用白话,着实是开天辟地之举。”
朱慈烺淡淡一笑,又是拿出了一首诗道;“对了,还有这首诗,也可以刊登于大明邸报之上。”
张煌言和沈光文还在对朱慈烺的文章惊叹,又见朱慈烺拿出了诗,正欲欣赏,才刚看一眼,眉头却是紧紧皱了起来。
“陛下,这诗……恐怕是刊登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