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伸冤军户
在阅兵的同时,朱慈烺登基的诏书,也已经如雪片般发往了全国各地。登基仪式之后,朱慈烺本应迅速向南行进,但还没有走出几步,突然,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就跪在朱慈烺的车驾前。
“陛下,您要为草民申冤呐!”
天津巡抚冯原飏本在恭送朱慈烺,见突然有人冒出来惊扰,立即高声道:“大胆贱民,怎敢惊扰圣驾,来人,把他们拿下!”
“住口!”朱慈烺不悦地看了冯原飏一眼,又转向那几个流民百姓,和颜悦色道,“你们有什么冤情,尽可说来。”
几名百姓是第一次面见皇帝,能够喊出刚才那句话已是天大的勇气,在被冯原飏斥责之后,一个个战战兢兢如同鹌鹑,唯有一人依然昂首挺胸,毫无惧色道:“启禀陛下,我等原本是天津左卫军户,这些年来戍守天津港口,未有懈怠,然而前些时日,我等家中女眷一同外出,却被天津副使原毓宗的螟蛉之子原天象给看上了。”
“那原天象酒色之徒,但却在天津城里只手遮天,强抢了我们几家女眷,随手打发了我们几两银子,我等不服,想要讨回公道,却不想吏员徇私枉法,连我们的状纸都扔在一边,巡抚冯原飏甚至派人将我们痛打一顿,削去军籍,赶出城去。”
“圣上明鉴,我身后这两位兄弟,手就是被原府的家丁给打折的。”
朱慈烺听到这里,心中一股怒火腾地升起,看向了一旁早已是冷汗涔涔的冯原飏,寒声道:“此事你可知情?”
冯原飏战栗道:“回禀陛下,此事下官不知,待到下官查明,必有一个公道的处置结果。”
朱慈烺立刻道:“迅速派人去将兵备副使原毓宗给朕带过来,顺便把他们的状纸也找过来!”
说着,朱慈烺又是转向了那几名申冤的军户,语气柔和了许多:“朕观你说话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叫什么名字。”
那军户不卑不亢,又是朝着朱慈烺施了一礼道:“草民名为曹钰航。”
“好,不要一直跪着,都起来说话,你可曾读过书?”
“曾读过几年私塾,些许认得几个字。”
“既然如此,为何不去考取功名?”
“陛下有所不知,我等军户一旦官家征召,就必须要出丁为兵,草民刚满十五岁,就已经在军营中当差,即使想要考取功名,也未有银两。”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前些年战乱的时候,崇祯在全国各地大举征兵,尤其是这些世代为军的军户,家中几乎所有的男丁都进了军营。
兵是征召过来了,但因为冒额太多,崇祯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发军饷,即使是难得地发下去一次,也会被上级军官克扣冒领,因此,朱慈烺眼前的曹钰航几人,都是面黄肌瘦,双眼无神。
大明的户籍制度中,存在着军籍匠籍等户籍,这些户籍代代相传,世袭罔替,袭承了这些户籍的百姓,似乎天生就比良家子弟要低了一等。
军户的儿子还是军户,工匠的儿子还是工匠。
只有良家子,才能有极小极小的机会做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朱慈烺身边的徐明见此情景,内心着实不忍,开口说到“既然被赶出城去,这些时日你们生活恐怕不容易吧。”
“托陛下齐天洪福,虽然我这两个兄弟手被打断,但草民还算是有几分力气,在码头找了个帮工的活计,暂且没有饿死。”
徐明闻言心中一沉,在跟随朱慈烺之前,徐明也只是一个在天灾人祸的夹击下居无定所的流民罢了,在码头帮工,在街头讨饭,这种生活徐明都经历过,甚至,徐明还亲眼见过在野外流民四起时,人吃人的场景。
因此,徐明才是对那些贪腐的官员无比憎恨。
朱慈烺对此又岂能不知,他的清风军几乎都是从流民当中招募来的,建立清风寨最初的目的,还只是想要借着这个太子的名头多收留一点流民,能救一个是一个。
直到后来东宫的财力见底,朱慈烺才是带着清风寨做起了副业,也就在这个时候,朱慈烺才开始训练部队,准备开始中兴大明。
因此,对于此时大明的流民有多少,境遇有多惨,朱慈烺实在是再清楚不过。
“你们可愿入清风军中?”突然,朱慈烺开口道。
曹钰航几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一抬头,又听朱慈烺说道:“当然,如果你们不愿意的话,朕也会恢复你们的户籍,而且,不是军籍。”
曹钰航几人这才是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曹钰航更是狂喜道:“这是草民的荣幸,草民愿意入清风军中当差!”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而他身后,那两个已经被打断手的军户则是神色黯然,他们断了一只手,在战场上发挥不出什么作用。
“你们叫什么名字。”朱慈烺微笑着看向曹钰航身后的两人道。
“回禀陛下,草民名为曹三水,他叫曹幺。”那两人听到朱慈烺问话,忙不迭回答道。
就在这时,路旁一直围观的百姓中,一名年轻人突然大喊起来:“陛下,我也想要到清风军中任职!”
“陛下,我也读过书,能写会算!”
“虽然咱没读过书,但在码头搬了好些年的货,有的是力气!”
不少人都听到了朱慈烺的话,更是看到了今日清风军的威严,听到朱慈烺能让曹钰航几人入清风军中,立刻就踊跃起来。
想要参加清风军的人中,有工匠,有军户,甚至还有几名年轻士子,最离谱的是还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也在其中。
有些人是真的想要凭着一腔热血报国,而另一些,则只是想要吃顿饱饭而已。
见此情景,朱慈烺不由得哭笑不得,只能道:“但凡年满十六岁的,可以到人府衙去报名进行训练,如果能坚持三日,便可收入清风军中。”
话音刚落,就听那少年朗声叫道:“草民不服,为何定要十六岁,报国岂分年齿长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