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庶吉士安磐与湛若水国祚
第22章庶吉士安磐与湛若水国祚
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但却是内阁成员重要的来源之一。明朝时期甚至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
不过,想要入选庶吉士,首先由要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然后还要参加选拔,以证明自己是拥有某些潜质的。
而且当上庶吉士之后,也并非就直接意味着平步青云。
因为庶吉士平时的工作是相对特殊的。
首先做为皇帝近臣,初入官场的庶吉士们就要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如此半君如半虎的危险差事,自然就有一些人栽到坑里去了。
比如,几十年之后的那位李德章,就被直接打发去看守国库宝物去了,而且还稀里糊涂的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火灾。
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像岩松那样,早就走过后门的家伙之外,只有几个颇具实力的人物,才会有幸招进这座隐秘的山庄之中。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为此,锦衣卫的那些刀笔小吏们,还专门为这些清贵的庶吉士们送上了一个借口:协助编修《历代通鉴纂要》。
谢迁那边还好说,李东阳确实早就已经没有心思翻阅史料了。
老投机分子非常狡猾。
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真正要去的地方并不是什么边修通间的隐秘所在,而是六部九寺的官营作坊。
这让他瞬间成了庶吉士的热门人选,而他也用自己的实力成功入围。
不过他终究是年岁小了些,加之长年读书,体力本就不支,若非见识过一些弓箭的辛苦,心中早就有所准备,此时恐怕已经瘫软在地了。
这放在以前是断然不可能由皇帝说出的话,他是那么喜欢文人。
但这样的担心,在当时还没有登基的太子运作之下,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甚至还出现了几分滑稽诙谐的痕迹。
当然这些都是保密的。
但不幸的明朝在被穿越者们穿成蜂窝煤之后,自然就有了途径了解五百年之后的事情。
于是那两位翰林老爷就被分配到了他的名下。
为此,颇有一些人在锦衣卫的诏狱里又吃了一些苦头。
未来的朝廷重臣,怎么能对穿越者事物一无所知呢?
皇帝说出这番话,实际上是让李东阳有些不敢确信的。
他们没有投降蒙古。
文臣们并不是万能的。
这是多么可笑的结局。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因此,除了他最为关注的历史之外,各种教材的撰写就成为了翰林院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床榻之旁,李东阳却拍着那本《明史》,嚎啕大哭的对老皇帝说:“我朝国祚,竟只有两百七十余年,还不如……还不如残宋啊!”
那是一个士人的年代。
卢姑娘那个没有今年过历史的都知道这句话,可见天下人对文人的评价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而今天,锦衣卫的老爷们特别交代,这两位来自翰林院的老爷,要在这里搭上几天学徒,了解一下加工流程。
不过那些书籍当中,颇有一部分是用缺胳膊断腿的俗体字写成,两位老人家阅读起来小有麻烦。
这一天,严嵩等人才刚到翰林院就,听见几个管事的老翰林说,所有庶吉士都领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听说与修著时数有关。
到最后小皇帝在陆秀夫的带领之下,在崖山海战当中彻底输掉了家底。
但是,自古明君都不会犯下偏听偏信的错误。
而光学仪器才是他们这群穿越者所需要的。
他们搬运的是石料,看上去挺沉,但其实量不大。
虽然不全是文人的,但却是文人政治的。
而且没有人特别叮嘱这是翰林老爷,只说是新来的学徒。
是谁让他改变了呢?
不但换了身份,从肖强变成了老皇帝,而且还换了立场,从一个想要从生产力优势当中榨取财富的投机分子,变成了一个从他们这里榨取生产力优势,再榨取财富的老投机分子。
这石料,其实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软锰矿。
话说穿越者们距离那个时代,也只有100年而已。
师傅们一时不知怎样对待这几位翰林老爷,如此清贵的官职,怕不是有朝一天会出现在六部九卿的衙门里。
但与她同来的另一位老学究,时年已经三十九岁才中进士的湛若水,却兴奋的不明所以。
这是明摆着在点醒他,纯粹的文官政治不可能在大明的江山当中复辟。
这也是他们在如今最为渴望去实现的。
而十万士大夫也在此战之后,以死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