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无耻的门客
史书上,翁应龙还是留下一笔的。只不过却和他主子的败亡有关。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宰相贾似道指挥南宋军队在芜湖丁家洲战败后,镇江、宁国、江阴、无为等地相继失陷。
为稳住朝廷局势,贾似道让翁应龙把自己都督府的大印送回临安。
贾似道此举令后世史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为官,印信极为重要。
发号施令,从来是任印不认人。
印在官在。只有自己不干了或罢官去职,才会人印分离。
稳住朝廷局势,和你的大印有何关系?
后来有人结合当时战局,认为贾似道是为了从临安调军,自己又必须留前线掌控局面,所以才让心腹带印回临安。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
但是,不管怎么说。事实证明,贾似道走了一招臭棋。
曾是贾似道狗腿的参知政事陈宜中,看到大印被带回,以为贾似道战死。
他担心这次兵败大败牵连到自己,便带头上书给新皇帝恭帝,要求惩治贾似道误国之罪。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这句话一点不假。
朝堂之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无仇无怨的,也会补上两脚,以示立场,以表忠心。
于是,没想到会被自己狗腿算计的贾似道,因此失势。
百口莫辩的翁应龙也被处死。
关于翁应龙的这些事情,杜岳并不知道。
他对南宋的了解还不到专家的程度,也没有电脑硬盘的知识储备。
即便如此,他也知道贾似道是何等人物。
所以,当他得知对方是贾似道的门客时,立刻收起了小觑之心,虚与委蛇。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翁应龙抚着颌下稀疏胡须,一改之前那副不阴不阳的面瘫表情,连连点头:
“非但战功了得,而且还将车弩秘术倾囊而授,此功,吕制帅……”
翁应龙转头看向吕文德,意思再明显不过。
吕文德连忙躬身点头:“下官一定将胡指挥使的战功上报贾相国,上报朝廷。相信在此多事之秋,胡指挥使一定会为国效力,为贾相解忧。”
“说得好!”翁应龙击掌赞道,看着杜岳,带着提点弟子的爱护诚恳,说道:
“虽说朝廷有祖制,但是俗话说得好,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胡指挥使一定要为朝廷处力,为相国分忧啊。”
听话听音。听了翁应龙的话,杜岳心里想骂娘。
为朝廷出力是幌子,为你主子分忧才是真吧。
一边提祖制,一边还要把老子拉到贾似道的盘子里,让自己为那个奸贼分忧解难,说白了,就是官给不了你,活你要好好干。
真他妈,以为老子是三岁小孩。我呸——!
杜岳鼻子里喷着酒气,心里不齿,脸上却红光满面,显得更加高兴了,连连称是。
见胡璘态度恭敬有加,对自己的建议从善如流,翁应龙十分满意。
贾似道之所以能权倾朝野,有一点做的十分到位。那就拉拢人才。
他曾放言,只要朝中有一大半是自己的人,就没有人能动得了自己。(讽刺的是,干死他的恰恰是他的狗腿。)
贾似道自己热衷此事,对下面亲信也有如此要求。
所以,当翁应龙听说了胡璘之事后,立刻有了拉拢之心,而胡璘果然识趣。
翁应龙勉励了杜岳几句后,转身对吕文德,说道:“下午,本官也去了子城,亲临战局,你在捷报中也要提一提……”
吕文德闻言,立刻会意,连连点头:
“下官省的。翁先生亲冒箭矢,上城督战,将士们军心大振,奋勇杀敌……”
二人声音虽不高,却几乎是对着杜岳的耳朵说话,被杜岳清楚地听到了。
杜岳这才知道这厮出现在子城,原来是为了在功劳簿上添一笔。
想到战后清理战场时,没有在城头上看到此人。原来此人只是戏台上的小卒——走的过场。
杜岳心中怒极,对方拿前方将士的尸首,铺就自己的前程,所作所为真是“道貌岸然,卑鄙无耻”最鲜活的注脚。
不过,更无耻的还在后面。
嘴角弯曲成一条寄生虫的翁应龙,叮嘱完吕文德要上报自己的功劳后,看向分立两侧的舞妓,终于不再隐藏下流的尾巴,露出本来面目。
他舔着恶心的嘴唇,极有眼力地指了指舞妓中两个最美貌的女子,快速地说了一句,就转身带着护卫,大模大样,昂扬离开。
吕文德和厅内众人恭送翁应龙离去后,转头对身边一名亲兵吩咐:“罢了歌舞,将那两个舞妓给翁先生送去。”
翁应龙的到来,犹如一颗老鼠屎,搅了庆功宴这锅好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