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巧辩口才:找准穴位,机智巧辩服人心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13章巧辩口才:找准穴位,机智巧辩服人心

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作家

求同存异,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人与人的谈话中,难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即使意见相悖,也不要一开始就点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想要最终说服对方,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寻求双方的共同点,在想要让对方信服的观点中,寻找双方都能认同的一点,由点及面,再将整个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因为人们一旦开始就说出了不同意见,就算后面想反悔就特别困难。因为已经把不认同都说出来了,如果再否定,岂不成了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因此,最初的时候带领对方走入认同的方向,淡化掉他相悖的观点,是一条说服他人的捷径。但是,有些聪明的对手在开始就有了防备心理,所以不容易被说服。因为对方有了心理戒备,所以他们始终觉得“我和你不是一条船上的人”,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情感交流来达到说服目的。要想办法让对方觉得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比如要想劝人戒毒,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去劝诫。因为相似的经历让对方感觉彼此距离很近,减少了戒备之心,从而营造有利于说服对方的气氛。

小陈是一家服装专卖店的店长。这天来了一个顾客,销售员小韩首先跟进顾客,她问顾客的需求或者是主动介绍服装,顾客始终都不怎么搭理,只是说先看看。

这个时候小陈上前说:“先生,刚才听您说话好像不是本地人吧?”顾客说:“是啊,你怎么知道?虽然我不是这里的,但是来这里已经好多年了,好多人都听不出我是外地的。”小陈笑着说:“您是江苏的?”顾客说:“对啊,你连这个都可以听出来啊?真有你的。”小陈说:“我们是老乡,我也是江苏的,我是江苏盐城的,您呢?”顾客这个时候脸上笑意颇浓说:“我是南通的,想不到在这里还碰到了老乡。”紧接着他们聊了一些家乡的事情,然后小陈还顺利卖出了一身衣服。

小韩的目的是为了销售服装,而顾客有时候对这种推销有时有抵触心理,但是经验丰富的小陈,懂得从双方的共同点出发,找到一致的话题进行交谈,先不去考虑自己与顾客之间的不同立场,做到求同存异,把自己和顾客是老乡这个共同点作为突破口,从而机智地说服顾客,让顾客购买服装,最终达到销售的目的。如果对方对你所说的观点比较排斥,可以先从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事情开始,找到相同的话题,使对方容易接受,放平心态,让对方在无意识中渐渐被说服。

美国总统林肯在解放奴隶的演说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说一些反对者同意的观点,然后再逐渐将反对者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

林肯说一些反对者同意的观点,让反对者自己去感受他们本身的观点,从而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缺陷,最终那些反对者就会十分信赖林肯。尽管在反对者“自我发现”的时候,通常意识上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却是被说服者一步步引导出来的结果。假如说服他人的时候,一开始就站在了对立面,而不是求同存异,这样双方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这样特别不利于沟通。而林肯懂得求同存异,寻求共同话题,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反对者。

林肯明白,一上来直接说和反对者相悖的话,结果可能导致反对的浪潮越来越高。因此他的演讲是先从对方相同的观点开始,然后慢慢将对方引到自己的观点上。

在开始交谈之际,先说一个双方都认同的观点,会轻松得到对方的肯定,让对方感到特别愉快,谈话的气氛也会更融洽,进而引出真正的想法,让对方接受也就容易多了。

做到求同存异,寻找出共同话题,最佳的方法就是先肯定对方,让对方认可你的同时,对方自己也处于松懈的状态。否则,会让对方抵触你的同时,自己也处于戒备状态,反而不利于说服。但是当对方认可你的时候,因为松懈的状态,所以你更容易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他的潜意识里。

欲擒故纵,巧妙说服对方

所谓“欲擒故纵”就是开始的时候先故意放开,等到对方放松下来,暴露出缺点后,再趁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达到最初的目的。其实“纵”只是实施的一种手段罢了,而“擒”才是最终的目的。生活中面对比较难以说服的人,有时候不能采取强攻,而是要学会智取,制造出一种假象,先迷惑住对方,然后再想办法将其巧妙说服。

日本大银行有这样一个规定,就是不允许职员留长头发,因为头发太长会让顾客觉得职员不精神,这样也就会损害银行的形象。

有一次,这家银行的经理和人事部主任接见一批初试合格的考生,却看到其中很多男生都留着长发。为了让考生们都留成短发,人事部主任发言的时候没有直接说要求留短发,而是发挥了自己的良好口才,仅仅几句话,就让留长发的考生高兴地接受了留短发的要求。他是这样说的:“各位,咱们银行对于要求长发还是短发问题,一向是比较宽松的态度,你们的头发的长短只要在我和经理的头发长短之间就行了。”

所有人这个时候都看向经理,这时候经理笑着起立,轻轻地拿下了自己的帽子,所有人看到一个光头。

如果人事部主任直接让考生们把长发剪短,考生们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好好的头发为什么要剪了呢?但是主任却使用了欲擒故纵的法子,没有直接要求,而是先表明宽松的态度,让考生在心理上没有压力,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这就是“故纵”,然后用一个范围表示了对头发长短的要求,达到了“擒”的目的。人事部主任的话,听起来没有让考生们必须剪短发,实际上在规定范围里的头发一定是短发,这就是欲擒故纵的说话技巧。

欲擒故纵表面上看起来自己是退让了,但实际上却是以退为进。人际交往中,有的人态度强硬,蛮不讲理,如果你试着去强硬说服,可能弄得两败俱伤。但是欲擒故纵法就能营造出相对缓和的氛围,更加利于沟通。这种巧辩的口才,会让你在说服的时候,更加轻松容易。

在商业谈判的时候,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和对方进行沟通,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对方认为你在求他,从而得寸进尺,想要从中占便宜,对付这种人,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再好不过了。

90年代的时候,天津某家用电器厂在制造电器时,有一种零件只能从日本进口,当时库存零件不足,只能保证一个多星期的生产了,但是供货的日本公司多次延迟发货时间,并且声称,因为汇率和国际市场行情的改变,要将这种零件的价格提高,不然就无法按时发货,甚至不再合作。

为了保证成本,天津厂家和对方进行了一次谈判,希望对方在不提价的前提下按时发货。但是日商明显有意刁难,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要提高价格。天津厂家已经讲了再度让步的第二合作方案,但是日商并没有见好就收,反而态度更加强硬,傲慢无礼。

看到这种情况,天津厂家代表知道一味地退步是不行的,对方明显就是要提价。所以,他决定冒险用一次欲擒故纵的计策。于是,他一改之前和颜悦色的表情,直视着日商,说:“尽管我们库存只够三个月的生产了,但是只要能研究出新的技改方案,不用你们的零件,半年后生产照样运行。虽然成本高了点,但我们可以摆脱别人的束缚。无须遭受他人的要挟。既然你们没有诚意合作那就不要谈了。”天津商家越说越愤怒,越说声音越高,最后干脆直接冷漠地说:“送客。”

突然改变的态度,让日商也措手不及,其实日方也并非是想终止合作,而是为了想要抬高价格谋取更高的利益,见到中方突然要终止谈判,只好态度柔和地说:“一切还有商量的余地,我们毕竟合作了这么久,哪能说停止就停止啊!”最终答应按原价格继续合作。

日方因掌握技术,想故意刁难天津厂家,借故提高价格,尽管天津代表诚意合作,步步退让,但是日方却仍然得寸进尺。眼见日方有意刁难,这个时候天津厂家不再继续恳求合作,而是采用欲擒故纵的法子,让日方误以为天津厂家不再想继续合作、终止谈判,在日方原本也不想终止合作的立场下,最终成功说服日方,谈判成功。“欲擒故纵”常常是销售方采用的说话方式,也就是用消极销售的方法达到积极销售的目的。销售最开始的时候假如对方特别想要你的产品,而且对方本身对产品就抱有肯定态度,你就不需要马上口若悬河地向对方介绍自己产品的性价比,而是最好更长时间让对方保持那份对产品感兴趣的热情度,等到对方开口说到自己的需求的时候,然后你再适当介绍。假如你自己上来就介绍得特别热情,会让对方觉得你迫切需要销售出去,从而容易端起架子,不利于你的销售。而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相反让对方相对更加主动一些,你可以顺利达成自己的销售目的。

直击目标也许无法顺利完成,这个时候聪明的人就会采用欲擒故纵的法子,尽管绕一点弯路,但是因为让对方误以为自己放弃了,而从而放松了警惕,反而更容易达到最终目的。生活中只要恰当运用欲擒故纵这个法子,就可以增加成功说服对方的几率,也就为自己赢得了一次机会。

用反诘强化自己的观点

谈话的时候通过反诘的说话方式强化自己的观点,可以使自己说的话更加有力量,通过反问让对方无言以对,最终只能认同你的观点。很多时候为了驳倒对手,让其无话可说,就只能用巧妙的口才去应对,而用反诘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一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你成功说服对方。

某个寺院中,甲乙两僧一向不睦,甲僧心胸狭隘,时刻都想要对付乙僧,但是每次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所以他就想着从乙僧的小徒儿身上下手,有一次,他有意诬告乙僧的小徒儿,他对方丈说:“今天在大雄宝殿念经的时候,我发现乙僧的小徒儿在后面做鬼脸,简直对佛祖太不敬了。”

方丈听了之后特别生气,准备第二天惩罚那个小徒儿以正视听。

小徒儿听到这个消息,特别焦急,哭着去找乙僧,求师父想办法救自己。乙僧告诉了小徒儿一个应对办法,小徒儿就放心离开了。

等到第二天,方丈忙完了寺院里的事情,叫出小徒儿问及此事。

小徒儿说:“我在后排做鬼脸,这事谁看见了?”

甲僧上前气势汹汹说:“这事情我亲眼所见,难不成你还想要耍赖吗?”

小徒儿也不示弱地说:“请问师伯当时所在位置?”

甲僧说:“大家都清楚,我当然是站在第一排了。”

小徒儿说:“难道你不向后看就能看到我做鬼脸吗?”

甲僧这个时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因为如果他说自己没有回头,那么他的行为就成了诬陷;如果他说自己回头了,那他同样是对佛祖的不敬,因此他感到特别没有颜面。

原本甲僧有意刁难,想故意苛责小徒儿,以此来报复乙僧,但是乙僧很聪明,他知道本来就是甲僧有错在先,所以让小徒儿当众指出,并且用反诘的方式说出来,表面看是在提出疑问,实则强化了自己观点,那就是甲僧之所以看到小徒儿做鬼脸,是因为他回头了。甲僧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恶果。

因此,在平时和别人谈话的时候,用反诘的巧辩方法是特别实用的,会问得对方无言以对,而且让他们感觉下不来台。很多时候,直接和别人去理论,他们根本不会理会那一套,理论到最后只能让局面僵硬的同时且争论无果,但是通过反诘强化自己的观点,会让说服更加有力。

某工厂举行了一个关于“振兴中华读书演讲会”的活动,演讲者小红上台之后就说:“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奇怪的是,小红说完了之后就走出了会场,台下的听众当时都愣住了,搞不清什么状况。大概过了两分钟的时间,小红又重新回到台上,说:“假如我在演讲中途突然离开讲台让他人感觉无法忍受的话,那么工作时间擅离岗位,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和惩罚吗?”台下的听众仅仅沉默了片刻,紧接着就鼓起掌来。小红并未多说,只是一个反诘,就特别明了地说清楚了“坚守岗位”的重要性。

假如小红只是一味地讲述坚守岗位有多么的重要,也许听众虽然理解,却认识不到究竟有多重要,但小红通过行动,然后用反诘的方式说出来,就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观点,也让听众真正意识到坚守岗位的重要性。

有时候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反诘会比一般的陈述效果更好。因为反诘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表明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在反问的时候明了地表达出来,这样会比正面发问有力量得多。

反诘不但可以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发挥极好的作用,让自己的话更加有力,而且在有些问题不方便回答但又没有办法拒绝的时候,可以拿来当挡箭牌。

当年,曾经有个记者这样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方面有多少‘民兵’啊?”基辛格巧妙地说:“让我为难的是虽然我知道数目是多少,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应该保密的问题?”记者马上就说:“这不算是保密的问题。”基辛格就反问道:“不算保密,那你说是多少呢?”仅仅通过反诘就将皮球踢了回去,让记者无言以对,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该问。

基辛格聪明化解了面对不方便回答又无法拒绝的提问,他没有直接正面回答,而是通过反诘的巧妙说法,让记者哑口无言,又无法继续追问。可见要想掌握好口才,就必须学会运用反诘强化自己的观点,将对方说服。

现实中我们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来让他人认可,这个时候反诘法就可以起到特别有力的作用。同样,有时候我们只能保证自己不去责难别人,但是没有办法保证他人不刁难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同样可以用反诘法,让对方无言以对,让对方感到难堪的同时,也让对方知难而退,不再为难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好的口才,反诘巧辩的方法,说服他人或者避开责难。

借助权威,增强见解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俗话说,“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可见权威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权威的人往往地位高、威信高,而且受到他人的尊敬,所以其说的话也特别容易得到人们的相信和认可,所以说,权威性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就像小时候生活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觉得父母说的话都是真理;而到了学校里,就认为老师说的话都是真理;步入职场之中,就觉得公司里的前辈说的话跟真理一样。这些都是对权威的一种无意识的信赖,因此,如果想要有力地说服他人,就可以借助权威,增加自己见解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