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圆通口才:把话说到位,才有好人气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14章圆通口才:把话说到位,才有好人气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作家

永远不要信口开河

说话是为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而不是光图嘴巴痛快,胡乱发泄自己的情绪。有些人总是批评别人没有大脑,总是随便说话,却很少检查自己有没有乱说话的时候。一个人必须学会思考,一个人的嘴巴必须知道适时关闭,这样才不会被嘴巴连累,吃“一吐为快”的亏。

要知道,在社会上一般只有浅薄者才会信口开河。因为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就会显露锋芒,招致祸患。不道德认,在个人目的没有达到的时候,常常会捕风捉影、信口开河,把白的说成黑的,把小的说成大的,把方的说成圆的,歪曲事实,使该亲近的人疏远,该离散的人反而走得很近,就此也扭曲了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就不要信口开河。

王陵早年追随汉高祖刘邦东征西伐,十分勇敢。他为人仗义,性喜直言,争强好胜之心从不改变。

刘邦很讨厌雍齿,王陵却因早年和雍齿交好,始终不肯背弃他。刘邦一次把王陵叫来,脸色阴沉地对他说:“雍齿为人卑鄙,行多不检,许多人都唾弃他。你和他并不是同类之人,我真不明白,为何你能和他相处呢?”

王陵沉声说:“主公不喜欢的人,别人就不敢和他交往了。我看不出雍齿有什么不好,再说这也只是我的私事,主公何必干涉呢?”

刘邦心中有气,却也不便发泄,只好挥手让他退下。

王陵亦有怨气,就和好友周勃说了此事,周勃连叹数声,说:“你不该和主公直言。主公向来恨雍齿,人人皆知,你不避嫌和他交往也就罢了,又怎能说出心里话呢?这件事可大可小,主公一定会记挂在心的。”

王陵不服,仍坚持道:“我忠于主公,从无二心,几句实话他也会放在心上?大丈夫光明磊落,畏首畏尾,口是心非的事不该去做。”

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时,刘邦却不肯给王陵厚封,只封他为安国侯。许多人为王陵求情,刘邦却正色说:“行军打仗,王陵功劳不小,可他别的方面就无过人之处了。打江山绝非只知勇猛这么简单,他还有什么委屈的呢?”

刘邦死后,惠帝继位,吕后掌权。王陵任右丞相两年后,惠帝去世。一日,吕后把王陵和陈平、周勃等人召来,对他们说:“天下太平,吕氏出力甚多。我想让吕氏子弟称王,可以吗?”

陈平、周勃相视一眼,俱不做声,王陵却马上出言说:“先皇曾宰杀白马,歃血订盟,说‘倘非刘氏而立为王,天下人共击之’。先皇遗训如此,不能改变。吕氏立王之说,便不可行了。”

吕后十分不悦,转而问陈平、周勃的意见,他们二人却道:“时势有变,其道自不同了。先皇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为王,理所应该。如今太后临朝执政,吕氏子弟又有大功于国家,称王自无不可,合当施行。”

吕后笑逐颜开,对他们二人连声夸奖。

事后王陵指责他们阿谀奉承、背弃先皇,陈平答道:“谏阻无益,强辩自不可取。我们当面谏阻不如你,可日后保全国家,安定刘氏后人,你就不如我们了。”

后来王陵被罢免宰相,十年后病死。而陈平和周勃得以保全下来,成为日后诛杀诸吕的主力,重兴了汉室江山。

显然,毫无遮拦地说话,信口开河,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王陵就是这样一个说话毫无顾忌的人,惹得刘邦不高兴,后来又得罪了吕后,被罢免了官职,最终病死在家中。可见,言语作为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措辞得当,有所保留,才能诸事皆顺。

一个只凭个人情绪和观点而不顾及言辞效用的人,即使是真的有才,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藏智显拙,左右逢源。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会说话,更应该把话说好,尽量在说话之前做到三思而后行,这样才能说出让别人动心的话。

其实,说话不要信口开河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乱说话,不要轻易地许诺。如果你轻易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兑现你的承诺,说到做到,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不信口开河的人。宋濂就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士,他从不信口开河,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就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被人称赞为诚实守信的杰出人士。

明代的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很穷,他没钱买书看,只好借书来读,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心疼地说:“孩子,都深夜了,而且这么冷,等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要不要看这本书,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诚信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我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求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当宋濂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了拜会老师的日子,这就是失约啊;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因此,不管风雪有多大,我都得上路啊。”

当宋濂一路跋涉,风尘仆仆地来到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定有出息啊!”

显然,宋濂在借书和求教的事情上,都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而是一个信守承诺的智慧人士。因此,我们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做一个不信口开河的智慧人士。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曾说:“交友以信,一诺千金。对朋友要做到言而有信,守信如潮。”在职场上的人士更要注意,千万不要对人信口开河。比如说在你向他人展示专业技能时,不要信口开河,用捏造的经历来糊弄对方,否则一旦你的这些虚假经历被他人知道,他们就会对你的评价一落千丈,再想建立起来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的嘴巴就像一扇门,每天都要开关多次,你开的次数越多,你城堡里的景物也就被众人一览无余。舌头就像是一支箭,稍不留神就会把“游客”伤害。因此我们的大脑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胡乱开门,更不能随意用箭。因为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

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社交上,还是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上,都应该做到三思而言,坚守诚心,而不是信口开河、狂妄自大,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口误给自己造成的各种困扰。

小心一时冲动,说出过激的话

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常常会把别人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若是偶尔一两次,别人会觉着新鲜,甚至也会让着你。但日子久了再亲的人就难免会心生厌烦,自然就成了人际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尤其对于一些容易冲动的人,在愤怒时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经常说一些过激的话语,多少年前的尘封往事、八大姑七大姨、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全都来了。可言多必失,连你自己都不会知道到底哪句话把别人给得罪了。

北大国学大师翟鸿燊曾说过:“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弱者让情绪控制行为。”的确,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因一时冲动便以尖酸刻薄之言去讽刺、伤害别人,也许只图自己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大学毕业后单珞进了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由于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单珞一直没有换过公司,眼看他的工龄就要满4年了。而且在工作期间,单珞做得多、说得少,即使有人说了对他不利的话,他也觉得只要问心无愧,就无所谓。所以一直备受公司器重。

然而有一天,老总忽然怒气冲冲地来到他的办公桌前,扔下一摞文件:“你也算公司的老员工了,怎么工作上还犯这种错误,你看看你写的这份报告!”

单珞莫名其妙地扫了一眼文件,署名是自己,但里面内容明显不是自己做的。于是他如释重负地说:“这个报告不是我写的。”

“明明写着你的名字,你跟我说不是你写的,你以为我不认识字啊!你就算推卸责任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点的借口啊?”老总大怒。

单珞非常生气,自己在这公司这么长时间,他的为人老总还不清楚吗?他是那种推卸责任的人吗?再说即使这文件是自己写的,出了差错,老总也不至于这么不给他留一点情面,当着大家的面对他又吼又叫。于是在怒火的控制下,他做了一个令自己后悔的决定,他强压住怒气对老总说:“对不起,你没理由训我。”

“为什么?”

“我现在要辞职,马上。”

上司更怒:“那这报告怎么办?你犯了错就一走了之,我的损失谁来赔?”

“你爱找谁找谁。”单珞生气地骂了句脏话,就毅然坚决地走了。

一年之后,单珞偶然间再次碰到了之前的那个老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初公司决定派他去公司分部做经理,上层觉得他的工作能力没什么好挑的,就是不知道他遇到特殊情况的应急能力如何,所以才故意设了一个场景来考验他……

单珞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

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单珞就是因为自己一时咽不下那口气,没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而白白葬送了那么好的一个工作机会。如果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巴,就不会说出那些过激的话语,也不会就此失去一份工作。

要知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话不注意,不仅会伤人的面子,还会破坏朋友之间的友情,倘若是不熟悉的人,恐怕还会徒增怨恨。中国有很多俗语,比如“沉默是金”、“少说为佳”、“乌龟有肉在肚里”、“半罐水响叮当”等,这些俗语中潜藏着十分高深的处世哲学,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一时的情绪失控而说一些伤人的恶言恶语。

李森和彭宇是速递公司的两名职员。他俩是工作搭档,干起事来一直都很认真,也很卖力。领导一直对他俩很满意,但一件瓷器的出现改变了他俩的命运。

李森和彭宇负责把一件很贵重的瓷器送到码头,老板反复叮嘱他们要小心。不料,送货车坏在了半路。彭宇生气地说:“出门之前你怎么不把车检查一下。”李森见车坏在了半路,自然也很生气,可是他面对彭宇的指责什么也没说,只是背起邮包,一路小跑,天气很热,李森的头上的汗水滴落到了衣服上,彭宇看见后,小声说:“邮包给我吧,我背一会儿。”可就在李森把邮包递给彭宇的瞬间,彭宇的手一滑,邮包掉在了地上。“哗啦”一声,瓷器碎了。

“你怎么搞的,怎么连个邮包都接不住。”李森生气地大喊。

“我刚刚接住,还没抓牢,谁知道你就放手了。”彭宇也生气地辩解道,他的声音更大,引得马路上的行人频频回头。

李森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个时候,大喊大叫地指正彭宇的错误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怎么才能把事情挽救。

李森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彭宇说:“现在这个后果出现了,咱俩怎么去面对客户呢?追究谁的责任已经不重要了。”彭宇见李森态度缓和了下来就说:“要不咱们去和客户赔礼道歉,咱们又不是故意的。”其实彭宇何尝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可如果当时李森咬住彭宇的错处不松口,那么彭宇出于本能,一定会说是李森在自己没抓牢的时候放手,最后,两个人谁都脱不了干系。后来,虽然彭宇因为打碎了邮包里的瓷器做出了赔偿,但是他赔得心服口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