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精辟口才:话不在多,抓住关键就行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12章精辟口才:话不在多,抓住关键就行

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炼而短。——茅盾,北大校友,著名作家

言多必失,不该说的就闭嘴

我们在公共场所常常有这种经历,往往会有很妙曼的女孩子和很英俊的男孩子在我们面前走过,我们往往会惊叹于造物主的妙手能把人类造化得如此美貌,但是很多情况下,往往只要他们一开口、一说话,他们方才留在我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就轰然崩塌,或是觉得语言粗俗,或是觉得矫情抑或是无知。再去看他们时,就不觉得他们有多美好了。

这样的场景或许极端,但是非常能说明问题,我们给别人的感觉,一方面是举止,一方面就是言行,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言行是合适的,那么就会让别人对我们造成不好的感觉,所以,言多必失,不该说话的场合与时机或是不能确保自己言谈是否合适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说话为好,以免给自己招致不好的印象甚至是灾祸。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就是不该说话时非要说话就会给自己招致灾祸。

从前有一只乌龟,有一年碰上多年不遇的干旱,所居住的湖泊完全干涸了,自己也不能爬行到有食物的水草丰泽之地。当时有一群大雁居住在湖边,也准备迁往他方,乌龟就向它们苦苦哀求,要求把它带离此地。

一只大雁就用嘴叼着这只乌龟,往高空飞去。大雁经过一座城镇,乌龟忍不住气,向大雁问道:“你这样不停地飞,到底要飞到何处?”

大雁听了,只好回答,刚一张口,叼在嘴里的乌龟就径直从高空落下,摔在地上,被人拾取,宰杀享用了。

乌龟多嘴多舌而致堕地身亡,恰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不谨慎口舌,就会招致恶果。

和上文的乌龟比起来,尽情地用语言表达思想,表达感情似乎是合理的,其实不然,不管是因为无知还是情绪的激动,在不该说话的场合说话,还会招致灾祸。

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李列耶夫一阵挣扎之后绳索突然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被当成是上天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后确信自己保住了脑袋,他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

“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如此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沙皇说,于是他撕毁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李列耶夫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信念其实没有错误,但是他在那样的场合下还是喋喋不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仅仅为了满足一时的骄傲或者感情的宣泄,最终却被人剥夺了生命的权利。

有个人去医院看病,告诉医生他的左胸痛,然后他又接着说:“但这也不是什么大病,是老毛病了,可能是肺炎,你给我开点消炎和止痛的药就好了。”医生一边给他做检查一边说:“你这么厉害呀!还知道是肺炎,那还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自己去药店买消炎药就好了啊。”这个人很生气,连连指责医生真差劲,没有一点服务道德和职业素质。但是,最后检查完之后却发现是他根本不是肺病,而是心脏病,多亏发现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在很多情况下,在有专业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就不要说一堆无用的话,这不仅仅是管住自己嘴的问题,更是对别人尊重的问题。因为有专业人员,你只需做你应该做和应该说的,把问题和事实客观地讲出来,无需加入你的观点和判断,更不可加入你的个人感情,在别人不问你的时候就什么话也不要说,千万别自作聪明或是自以为是甚至目中无人地去说一些你不应该说的话,而且是在不合适的时间说。

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不去听不去想,那么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某事某物的看法、你对事态发展的判断、你今后的打算等,这些如果从谈话中流露出来,然后被你的对手所了解,那么他完全可以根据你所说的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

有一句谚语叫作:“人们有1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60年的时间学会闭嘴。”一方面,说明不该说话时不要说话有多么的重要,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于自己说话冲动的克制和掌握是需要学习的。善于闭嘴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确保自己说的每句话都不是废话,最起码不会带来负面效果。

少说,话才有力量

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举国为之惋惜而悲痛,不久之后公祭大会举行。

整个会场气氛压抑,空气好像铅块一样,公祭快结束时,邹韬奋发表演讲。邹先生走到台前,清了清嗓子,看到眼前站满了强忍悲痛之心的人,他缓缓说道:“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说罢便离开了。

邹韬奋在公祭大会上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的上海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最具力量的演讲。在天色已晚,人心透亮的情况下,不论说什么都只会让悲伤的人更悲伤。但是这一句话的演讲,分明让我们感受到话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哀而不伤,悲而不怨,既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又鼓舞人心,给人以力量,“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的四个字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老辣地批评了那些屈服的人,赞颂了鲁迅这样刚毅的人。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不到20个字,对比鲜明,使高尚者更高尚、卑微者更卑微。

仅仅不到20个字,就能富含这么多作用,体现这么多内同,可见,说话并非越多越好,言简意赅,说到点子上才是关键。

生活中不乏话多的人,每每到他说话的时候都会叨叨说不停,以为这样才能体现语言的力量。其实不然,话越多,说的话就越没价值,就越没力量。

据史书记载,子禽曾经请教老师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呢?”墨子回答他说:“话说多了能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好像池塘里的青蛙,它们整天地叫,即使叫得口干舌燥,也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们;但是雄鸡却不一样了,它们只在天亮的时候叫两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到它们。所以说,话说多了没用,要说在点子上。”子禽听后恍然大悟。

墨子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说话,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说到点子上,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用最洗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意思。语言的精彩与否不在于话的多少,而在于是不是简练有用,是否能解决问题。

有一个误区是,很多人常常认为,好的口才是指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实这是不对的。相反地,喋喋不休不仅仅会暴露我们的缺点,还会让我们显得缺乏诚意,因此容易受到别人的轻视和怀疑以及产生一些其他负面的看法。

真正口才好的人,说话往往清晰明了、逻辑严谨。事实上,口才好的一个体现就是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听明白你的意思,而能够达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语言简练。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将军应邀参加一个社团的演讲。在他之前,已经有五名演讲者逐一发言,其中不乏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最后终于轮到艾森豪威尔将军上台了,那时已经将近天黑,台下许多听众都筋疲力尽,昏昏欲睡。艾森豪威尔环顾四周,说道:“在我前面的几位先生的演讲十分精彩,加起来可以构成一篇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了,我实在没有能力再加一个字,可是这篇文章应该加上一个标点符号,这样才显得完美,就让我来为这篇长篇小说加上一个结束的句号吧!”艾森豪威尔将军说完,就潇洒地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结果,他的话语博得了满堂的喝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说话简洁能给别人一种生机勃勃、聪明利索的感觉。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每个人都追求生活的高效率,简单明了的交谈,能让我们迅速完成对话的目的——或是要了解什么,或是要说明什么,只要一点点时间都会解决。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说话言简意赅呢?实际上,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重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我们对一件事情了解透彻后,才能分清这件事情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件事的内核是什么,掌握了这些,我们再向别人表述时才知道要说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可以不说的。

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时候一个特定的词语就包含了丰富的意思,如果能扩充这样的词汇库,那么,就会精练你的语句,还让你显得很有文化。最后,说话一定要条理明晰。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那就分条来说,在说每一条内容时抓住重点,这样,虽然信息量很大,内容很复杂,但是逻辑是清晰的,每一条内容是洗练的,所以能够很好地让人理解和接受。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虽然强调说话的简练和洗练,但是一定要把问题说明白,不能为了少说而不说,说话得简明并非过于简单,这也要求我们言之有物。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说话态度,不要给人以“爱答不理”的错误印象。

总之,说话言简意赅,能帮助我们提高沟通效率,减少沟通成本,无论是节省时间,还是让别人觉得你可靠可信,都有很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高谈阔论不见得就是真理

美国某汽车公司需要采购车座上的绒垫,当时有三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无论在价格还是品质上都不分伯仲,这让汽车公司的采购人员十分为难。采购人员决定同时约这三家供应商的销售员聊一下,再比较一下究竟用哪一家。

当日,其中两家供货商所派的销售员,都能说会道。而另外一家供货商的销售员,突患喉疾,说话都费尽,更别谈和其他几位唇枪舌剑一分高下了。果不其然,其中两位销售将产品的优势介绍得非常详尽,而他却只能沙哑着喉咙,很勉强地说:“我实在发不出声来,我们公司中的商品,我只能写给你们看。”

采购人员一见他这种情形,便对他说:“你不必写了,你把产品拿出来,我可以自己看!”于是第三位销售站在旁边默不作声,任采购人员看他带来的样品。

结果大出意料,那两位精于推销辞令的销售空手而归,而那位声音沙哑、没法说话的销售,带着一笔巨大的订单回去了。

虽然第三位销售没法说话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是这个真实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不开口的效果有时反而胜过高谈阔论。

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的卡尔·波普尔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受过不充分教育的人傲慢,喜欢高谈阔论。他们佯装具有我们所不具有的智慧,其诀窍之一是,同义反复和琐屑之事再加上自相矛盾的胡言;另一个诀窍是写下一些几乎无法理解的夸大言词,不时添加一些琐屑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谈阔论、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的人,很有可能是没有底气,且什么都不懂的人。

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说过:“高谈阔论者往往是知之甚少者,知之甚多者往往沉默寡言。这样的情形之所以很普遍,是因为知之甚少者总是以为他知道的东西便是最重要的东西,于是想讲给所有人听。”

真正知识丰富而智慧的人知道,宇宙浩瀚,贤人藏于市井,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太多了,所以,他不会轻易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他只讲别人问他的东西,以及他需要讲的东西。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能力,就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恨不得把自己的本事一股脑儿全说出来,全然没有留意到周围人。

某外贸公司因拓展外贸业务,决定向社会公开招一名管理人员。招聘广告登出后,人才招聘处便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经过笔试和面试两道关之后,最后敲定在剩下的甲、乙、丙三个人中间选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