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打招呼口才:如何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31章打招呼口才:如何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的哲学家、作家

打招呼是沟通的绝佳时机

打招呼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礼貌,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问候,但却代表着双方之间的友好程度。打招呼可以增进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而要想更好地发挥打招呼的作用,就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和别人打招呼,这样才能让对方意识到你的诚意,更加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

打招呼虽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只要你有效去运用,照样可以发挥不平凡的作用。打招呼是沟通的最佳时机,比如你想和一个人谈论些事情,但是又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口,这个时候先打个招呼,拉近彼此的距离,顺理成章地就可以谈自己想要说的事情。通过打招呼和别人沟通,才能拉近距离,让别人更加了解你。

小郑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没有继续上学,进城在一家公司当保安。每天早晨,他都会和每个进公司的人主动打招呼说“早上好”;每天晚上,他也会和每个离开公司的人主动打招呼说“再见”。他不在意打招呼的对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他只在意自己真诚地去对待每个人。

李经理是这个公司里的元老,每当从保安室经过看到小郑打招呼,都会微笑。因为好多保安对待工作都不是特别积极,所以面对热情的小郑,他不禁对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多了几分好感。有时候也忍不住和他聊上两句。小郑也就实话实说,虽然保安工作很平凡,但是自己觉得任何岗位都应该去认真对待,必须干一行爱一行。李经理对他的心态很是欣赏。

就这样过了两年的时间,李经理手下刚好缺一名助手,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小郑,虽然他只是高中学历,但是工作认真积极,也是不错的人选。每每谈及此事,李经理都说小郑当保安的时候,不管见到谁都打招呼,这是懂得和人沟通,而且对待所有人都一样,可见有一颗平常心。小郑就这样通过简单的打招呼获得了李经理的好感,最终得到他的认可。

其实原本只有高中学历的小郑,要想直接做李经理的助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因为小郑坚持每天和别人主动打招呼,才获得了和李经理沟通的好时机,从而让李经理了解到他的为人,进而得到一个好的工作机会。

职场命运虽然靠能力,但更多的时候在于你能不能把握住机会。打招呼如此小的事情,却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职场命运。职场中主动去打招呼,等于创造了良好的沟通机会,拉近了自己和领导之间的距离,让领导更加了解你,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升职还会无望吗?

主动向别人打招呼,不但可以让他人心情大好,同样会为自己创造出绝佳的沟通机会,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和别人打招呼,可以表现出你尊重他人;和别人打招呼,可以表现出你心里有他人;和别人打招呼,可以表现出你关心他人。人人都乐意你和他们打招呼,因为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说明你重视他们。你重视他们,他们同样也就会重视你,在打招呼的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了沟通的契机,所以也让别人更加了解你,缩短了你和别人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乐意和领导层主动打招呼,不愿意和职位比自己低的人主动打招呼,其实就是瞧不起职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者认为他们帮不上自己的忙,但是有时候并非是这样的,职位比自己低的人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有时候和职位比自己低的人主动打个招呼,会让他们感到你的敬意,也是一种间接的鼓励,可以让他们对你安排的工作更加用心。

小周参加工作一年了,工作认真,业绩也不错,但毕竟还是个新人,所以在原来的岗位上,一直没有变动。

小周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年轻人,平时他见到公司上上下下所有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比如公司里给老总开车的张师傅,每次小周见了也都会十分热情地聊上一会儿,这也让张师傅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开车的,也知道很多人并不怎么看得起他,而他从小周的态度中看到了尊重。所以小周每次打招呼,他都拉着小周聊会儿天。通过聊天张师傅了解到小周既是个孝顺懂事,又特别有上进心的人。张师傅很是欣赏小周这份十足的干劲。

张师傅因为给老总开车时间长了,老总难免也会和他说一些烦心事。一次,公司想要提拔一个新人,有意从小周和另外一个年轻人中选出一个,老总觉得有点为难,不知道选谁好。张师傅就把平时小周和他打招呼并聊天的事说了,还夸小周人品好,工作上热情负责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老总点点头,后来工作调动计划公布出来了,被选中的人是小周。

平时小周主动和张师傅打招呼,在闲聊的时候彼此有了心灵的沟通,让张师傅了解到他的为人,因此在老总做决定的时候,张师傅的一席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见打招呼真的很重要,通过打招呼和别人建立良好沟通,让他人认可你、欣赏你,没准就会为自己赢得一次幸运机会。

主动打招呼是沟通的一座桥梁,经过这座桥梁到达彼此的内心,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近了。好的口才,有时候就如此简单,简单到一个小小的招呼。只要你用心就可以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契机。

根据谈话对象改变说话风格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人际交往中,有的人特别会说话,面对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当然也有人觉得“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一种特别虚伪的表现,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很多时候,根据谈话对象改变自己的说话风格是一种睿智的表现,也是一种说话技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所以不可能用一致的说话方式来沟通,因此,根据谈话对象改变自己的说话风格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不同的人选择与之相应的说话风格,更加有利于沟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让对方更加容易认可和相信你。

我们和他人交谈的时候,必须要弄懂对方的脾性,这样我们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说话风格。比如面对喜欢隐晦的人,我们和他们说话的时候就要相对委婉一些;而面对干脆的人,我们和他们说话的时候就要相对直接一些。这样一来,更容易让不同性格的人愿意去接受我们的谈话内容。只有根据谈话对象改变说话风格,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让交谈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马超带领士兵去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告诉刘备:“唯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可以应对马超。”

这个时候,张飞知道了马超前来进攻的事情,就主动请求出兵应战。

诸葛亮假装自己没有听到张飞的话,依然对刘备说:“马超这人有勇有谋,怕是无人能敌啊,除非把荆州的关云长唤回来,才能够对付马超。”

张飞这个时候耐不住性子说:“军师奈何小瞧于我?我曾经独自抵抗曹操百万大军,难不成还会畏惧马超这个匹夫吗?”

诸葛亮说:“你那时候之所以能够取胜,是由于曹操搞不清状况,不清楚虚实,假如知道虚实,你还能这样安然无事吗?马超智勇双全,全天下人都清楚,他那个时候渭桥六战,将曹操逼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丢了性命,可不是等闲之辈,即使是云长来了也不一定就能取胜。”

张飞说:“我现在就去会会那个马超,假如我失败了,甘当军令。”

诸葛亮见自己的话起了作用,就顺势说:“既然这样,你都立了军令状,可以当先锋了。”

诸葛亮对张飞急躁的脾气是最了解的,他知道,如果他直接和张飞说打仗的事情,可能以张飞的性格没有耐心听,也听不进去,张飞很容易因为轻敌,最终失败,因此诸葛亮每每遇到十分重要的战事,都会一改以前的说话风格,用这种“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式的示弱法激他立下军令状,从而收起轻敌心态。

世人皆有别,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谈话方式,必定不妥。所以,说话是需要因人而异的,要根据对方的性格、爱好,以及说话的目的等适当地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要根据谈话对象改变自己说话的风格。

一位记者到一家机床厂采访一个工人,因为这个工人曾经去过埃及,所以记者就想让他谈一下埃及人民是如何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但是这个工人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他压根就听不懂记者的意思,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后来,记者灵机一动说:“埃及人是如何看待英国人的?”这样一问工人一下就懂了,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那位记者也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

本来记者文绉绉的说话风格,让工人无法理解,所以没办法回答。但是记者通过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工人瞬间明白自己的意思,然后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记者想要的答案。这就是面对文化低的人,说话要更加简单明了,如此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容易达到说话的目的。

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面对不同的人,说话的风格也是要有区别的。面对知识分子,就要采用文雅、委婉的说话风格;面对工人,说话就要用直接、爽快的说话风格;面对乡下百姓,就要用通俗、朴实的说话风格。只有这样,根据谈话对象来改变说话风格,才能更容易让他人明白和接受,拉近自己和他人距离的同时,让他人认可自己的观点。

谈话是要讲究艺术的,需要做到恰当有礼,也就是要做到得体。话是讲给别人听的,所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人而言”,要根据说话对象来改变说话风格,做到“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只有有针对性的谈话,才更加容易引起共鸣,缩短和谈话人之间的距离,方能更加顺畅地沟通。

人们因为职业以及特长不同,所以接触的信息和感兴趣的话题也有所区别,因此谈话的时候,就要学会根据谈话对象改变说话的风格,抓住每个人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东西,会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好地去沟通。

用“我们”代替“我”

“我们”与“我”看起来虽然差不多,仅仅是多一字少一字的区别,但是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口才好的人在说话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更多的时候用“我们”代替“我”。因为“我们”给对方的感觉要更加亲切一些,而“我”字明显有有了分界线,把自己和对方分开了,容易使谈话双方产生距离感。

人的内心是特别微妙的,与人交谈的时候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用“我们”代替“我”可以制造双方的共同意识,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交流,对人际关系也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公司里的员工更要经常用“我们”代替“我”,这样才能有集体意识,同样领导也更加欣赏这种富有团结意识的员工。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最终需要从三个人里面录用两个。于是给他们出了这样一个选题:

如果你们三个一起出发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路上,车子突然抛锚了。这个时候,你们仅仅可以携带四样东西往回走。你会选择哪四件呢?这些东西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但是帐篷里面只可以容纳两个人休息,并且只有一瓶矿泉水。

甲男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面试经理于是问他,为何他首选的是刀呢?

甲男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既然帐篷只能住下两个人,水又只有一瓶。假如有一个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起了歹心想害我,因此我身上有刀,就可以防身了。”

乙女和丙男选了这四样东西: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女说自己选择这四样的理由是:“水是生活必需品,同样是生命之源,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只够两个人喝,但是相信只要节省一点,相信也可以让三个人一起支撑下去;而帐篷尽管只能容纳两个人休息,但是三个人可以轮换着来休息,让一个人出来放哨,另外两个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需的;另外绳子可以将三个人绑在一起,如此在风沙特别大、看不清东西的时候,队伍依然可以在一起。”丙男给出的解释和乙女一样。

最后,甲男被淘汰了。

乙女和丙男凭借着“我们”的团结意识得到经理的青睐,而甲男却因自我意识太浓,没有团队意识被淘汰。

甲男选择刀,为的是保护自己,防的却是自己的同事,自我意识太强,却没有集体意识。但是乙女和丙男却一心想着三个人怎么一起走出沙漠,“我们”这个集体意识特别强烈,更加注重团队的团结,而并非是分裂。这样的人在工作的时候,也会注重和同事一起合作,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所以他们被成功录用。

一个“我们”拉近了自己和别人的距离,让自己和别人有了更加亲密的关系,好像彼此捆绑到了一起,从此荣辱与共,不分彼此,这样会给人更加亲切的感觉。所以要想集体意识更加浓厚,团队之间的人距离更加近,合作的时候更加愉快顺利地进行,那就要学会说“我们”而不是“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