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切入口才:从力所能及的准备开始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对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王选,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计算机专家、科学家
有意识地做120%的准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先在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饥渴难耐的行者,发现了水源,却没有带盛水的容器,一定会悔恨自己的粗心大意。悔恨之余,我们掩卷而思,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只有事前做了充分准备,我们才能一路顺风,直达成功的彼岸。做任何事情,事先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和人谈话也是一样,有的时候,准备充分与否甚至决定着整个谈话的成败。要想不打无把握之仗,就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可能地将事情掌控在自己手中。
作为服装厂的一名推销员,席婉负责的是几家比较大的商场的推销工作。这天,她照旧去拜访一家商场的经理。因为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次席婉没有一开始就贸然开口直接谈服装销售的问题,而是首先默默地递给了这位经理一张便签,上面写着:“请问您是否可以借我10分钟,就一个经营问题提一点我的个人建议?”
这位经理已经在商场工作了很多年,但还没有人向他问过这样的问题,于是他觉得有点新奇,随后热情接待了席婉。对于商场来说,顾客就是上帝,他们的意见自然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当席婉被请进经理办公室以后,她便就目前该商场所销售的衣服的款式和质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经理听了她的意见后表示非常赞同。最后,席婉拿出自己销售的衣服给经理看,并逐一向经理指出其中款式和设计上的亮点。经理听完她的介绍愉快地说:“你把你的样衣留下来,我跟其他领导再商量一下,我会尽快给你一个答复的。”
果然,不久之后,商场经理就直接给席婉打去了电话,并告诉她商场已经决定订购她们厂的服装了。
席婉为了这次推销,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她调查了商场衣服的大概款式、风格和质量。其次,根据调查的信息整理好了她要说的话。正是她这种提前准备,才使得她能够在经理面前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最终赢得了这条销售渠道。
一些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也证明了有意识地做准备的重要性。如美国记者埃·利布林采访赛马骑术师阿卡罗时,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左脚的马镫比右脚的马镫高多少?”阿卡罗对这个内行的知情问题反应极为热烈,兴致油然而生,不厌其烦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个例子再清楚不过地显示出采访前情况准备充分的效果。事实上,利布林提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他采访的侧重点,他用这个提问作开头,目的是引发采访对象的兴趣,以便为触及实质性问题打下交谈的基础。由此可见,在交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任何人都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一般来说,我们把谈话前的事先准备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是提升谈话能力的必经之路,需要长期的积累;另一种是针对某一次具体的谈话做的准备,包括谈话对象的生平、喜好、特征、为人处世,以及谈话的背景、交谈的主题、提问的方式、需要得到的结论等。这种准备是一次具体谈话的成功的必要前提。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大气沉稳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他的采访对象遍布世界各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采访对象大多都是有着世界影响的人物。面对这样的人物水均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呈现给观众的都是自己挥洒自如的采访,镜头中的他也总是自信满满。其实,水均益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在采访前精心的准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如,在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之前,水均益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搜集了各方面的资料,研读了解基辛格各方面的情况。在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体现了他的用心:水均益了解到采访后再过几天就是基辛格71岁的生日了,另外,他还是中美乒乓外交的发起人。于是,水均益在尖锐的提问之后又表达了他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祝福“生日快乐”的祝愿,使基辛格显得格外的激动。他们一边探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一边竟还在交流打乒乓球的技艺,使紧张的采访变得越来越和缓,以致使开始定死的5分钟采访时间成功地延长到25分钟。在采访结束时,基辛格博士还热情地向中国电视观众讲话,并随即往沙发边上挪了挪身体,使自己尽量和水均益并肩坐过来,然后两人异口同声地对着镜头说道:“good-bye!”
沟通之前要怎样做足准备、做哪些准备,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交流前事先考虑清楚。在这一点上,不妨学学《杜拉拉升职记》里杜拉拉的做法。
杜拉拉有时在工作中碰到难处就和李斯特商量,李斯特常常很开明地指点杜拉拉找他的上司何好德直接沟通。杜拉拉在每次找何好德谈话之前,也总得先想好:要占用老板多长时间,本次谈话的主题是什么,别讲得太多,大老板很忙,也别讲得老板听不明白,以及谈话过程中老板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杜拉拉在和老板沟通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点是相当明智的。如果不做好准备就贸然和老板谈话,很有可能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说出了不对老板口味的观点,招老板反感。也正因为杜拉拉深谙此道,所以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大老板问话的常见规律,进而能够应对自如。
总而言之,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为你们的谈话找到话题,才能打开“瓶颈”,接下来的谈话才会顺利。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多准备一些话题可以避免无话可说而遭遇冷场的尴尬局面。在与任何人交谈之前,都应尽量多做些准备。如果你因为紧张或是一些别的原因,忘掉了自己要说的话,就可以从准备的话题中选择几个与对方交谈。例如,你可以从下列话题中选择两到三个与对方交谈,比如,对方可能感兴趣的事;衣、食、住、爱好、娱乐;令人感动、感伤的事;家人、家庭、气候变化;旅行及有价值的话;利益及有关赚钱的事;新闻、时事问题;一些人生经验、人生经历的话;关于对方工作的话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交谈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成功的大门虽然为所有的人敞开,但它还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在交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练就一副“能说会道”的好口才。
克服紧张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
在公众面前讲话时感到恐惧、怯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次有趣的测验,题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测验的结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当众演讲”却名列榜首。有41%的人对在公众面前讲话比做其他事情感到恐惧。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当众讲话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一位代表本单位参加演讲比赛的年轻姑娘,一站到讲台上,脸就涨得通红,两腿微微颤抖,说话的声音变调,呼吸也显得急促起来。她刚说了几句就忘词了。她越发感到恐惧,好像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利箭一样射向她。她想尽快躲避,但又不甘心临阵脱逃。她不能当众出丑,给本单位丢脸,可她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心跳加快,而脑子里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语句全都飞得无影无踪。她放弃了这次演讲,跑回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讲结束,她也没敢把头抬起来。
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见习老师第一次登上讲台,当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时,他想好的开场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惊慌中,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们,再见!”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见老师满脸通红,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努力让场面安静下来,但换来的不是镇静,而是脑门上涔涔的汗珠。当他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揩汗时,台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是为什么?经一位学生暗示,他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真该死!大概是昨晚洗脚时,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把袜子装进衣兜了。他想避开几十双眼睛的注视,抓起板擦擦黑板,整个课堂闹得翻了天。他窘得无法自控,无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讲台,慌乱中一抬脚又踢翻了讲台旁的热水瓶……
纵览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演说家最初都有过怯场的经历。就拿林肯来说,他当年在演讲台上窘迫不已,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直到被轰下台去。但他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勤讲多练,绝不放过每一次讲话机会,演讲水平日益提高。后来他的就职演讲被誉为最精彩的总统就职演讲之一。
又如雅典著名的演讲家狄里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尽管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遭到了失败。极度的恐惧让他语无伦次,别人不知他在说什么。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泄气,丧失信心,而是比过去更努力地训练自己的讲话胆量。他每天跑到海边,对着岩石呐喊,向着浪花抒怀;回到家里对着镜子做发声练习,反复矫正,坚持不懈。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了,被誉为“历史的雄辩家”。可见,克服恐惧是演讲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是迈向卓越口才的第一步。为此,平时做一些抗怯场练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千万不要小看恐惧对一个人谈吐的影响。至少有90%的人,在公众环境发表讲话时,都会产生恐惧和紧张感,出现各种表达不清晰、不恰当的情况。千万别让恐惧掐住我们的喉咙,一定要培养一种自信的感觉,它会让你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受益无穷。
人们在讲话的时候会出现紧张感一般是由于以下两种心理因素:
第一种,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一旦在他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么从此以后,哪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或少说话更稳妥。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相对地,其长处也就无法尽显出来。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全力,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二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所以会感到惊慌。有的人产生此种感觉是先天原因,如生来性格内向,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还有一些教育不当的因素也占其中:儿童时期因长辈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等到长大之后,便羞于与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即便演说专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都是从无数次失败经验中获得了勇气,掌握了大胆说话的技巧。那么,如何克服在领导面前说话的恐惧心理呢?按照以下几种方法多去练习,你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
1.练习追蝴蝶
在登台前最后一刻做,效果最好。
(1)双脚开立,与肩相齐,膝微屈,挺背,双臂放松垂于身体两侧。
(2)不必刻意呼吸,边叫“呜”边做蹦跳,一共10次,尽量用力,“呜”声要短、急、用力。每次做完“呜”,双拳向下猛砸。
(3)放松闭嘴,缓慢深呼吸。
(4)嘶嘶吸气,微张嘴,弯腰至膝,蹲于地。重复3遍,做缓慢深呼吸。
2.练习摇来摆去
(1)双腿分开站立(与肩相齐),同时摆动身躯、脖子和头,先向右,再向左。
(2)让双臂自由摆动,随身体转来转去,最后双臂放松地围住双肩。
(3)在摆动时,尽可能大声叫:“我不在乎!”
(4)如此反复,也可叫:“不,我不在乎!”或“你奈我若何!”重复几十次。
(5)身体摆动时,保证头随身子转。
(6)尽可能轻松自在地去做。
3.练习空手劈柴
(1)双足分开约40厘米,屈膝,握拳,手放两边,嘴唇紧闭。深呼吸三次后抬臂高举过头。
(2)哗啦一声,双手用力地劈下,并尽可能放喉大声叫喊:“哈哈哈哈哈哈哈!”(屈膝)
(3)尽可能用劲地重复5次。
4.练习劈柴动作
(1)两腿分开约35~45厘米,脚尖向前,两膝轻松放直,攥紧双手。
(2)吸气,摆动紧握着的手,高抬过头。
(3)把举起的手摆下来,猛向前屈,吐气。手下来时,大叫一声“哈”。(屈膝)
(4)吸气,再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