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批评口才:掌握批评的艺术
若真要评判一个人的成绩,那么应该看他们今天比昨天长进了多少,从前的缺点补正了没有,从前未发展的能力和兴趣现在发展了没有。——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
批评应做到对事不对人
沟通中既需要热情的赞美也需要中肯的批评,合时宜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总结错误,避免下次再犯。但批评不是为了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而是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使对方能够积极地把工作做好。可不是人人都能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批评的,盲目的批评很可能会造成紧张的气氛,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为了使批评产生积极的效果,批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批评技巧,从而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是诸多口才技巧中极为有效的一种。所谓的对事不对人就是在批评他人时,只针对某个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而不能针对这个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而如果在犯错的时候,还劈头盖脸地挨一顿臭骂,换了谁也高兴不起来。所以如果身居高位,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要学会善于处理手下的错误,做到对事无情、对人有义。对事无情是坚持原则,错就错了,要坚决处理;对人有义则反映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做到不伤害他人的自尊,有谋事的手段和头脑。
老曹是某公司的老业务员,一直勤勤恳恳,深受公司同事的信赖,可是在一次很重要的洽谈合作中,他居然哈欠连天,连连打瞌睡,最后让客户非常不满意,觉得这家公司太不专业,最后拂手而去,不欢而散。这个事情发生后,高层震怒,业务经理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将老曹喊到办公室里骂得狗血淋头。熟料,面色苍白的老曹在这暴风雨般的斥责下,悔恨交加,当场昏倒了。
经理立即让人送老曹去医院,并给他的家人打了电话,还询问了老曹如此萎靡虚弱的原因,原来老曹的父母最近都生病了,双双住进了医院,老曹这么忙上忙下,还熬过几次通宵,因此导致身体虚弱。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经理当场拍板,给老曹家中送了3000元慰问金,并还带了大大小小的礼品。老曹一家感激涕零,对公司的关怀十分感动。
经理摆摆手,有点惋惜地说:“老曹啊,不过按照公司规定,你这次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公司决定扣除你今年年底的奖金。”一听到这里,老曹的脸色暗淡起来,经理拍了拍他的肩膀,沉稳地说:“公司的制度你不是不知道,我只能按规矩办事,不能有一点例外。不过我可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给你半个月的带薪假,你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再回来上班吧。”听到经理这一席话,老曹的眼圈又红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曹将家中的事情善后了便回到了公司,生活和工作又回到了正规,他又成了那个风风火火的核心员工。看到这一幕,经理心中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对事认真,对事无情。经理对于老曹所犯的错误以及连锁引发的恶劣后果的处理,毫不留情;但了解到他家里的实际困难,又体现出自己富有人情味,关心下属的一面。这个故事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比如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就要从讲原则的角度出发,该批评的就批评、该处罚的就处罚,这样既可以做到一视同仁,也能对其他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某位领导在大会上对几个老迟到的人进行批评,可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针对人而言:“我们单位有几个出了名爱迟到的人,这几个人脸皮特别厚,组织上已经三令五申开会不能迟到,可他们偏偏迟到,这种人头脑中毫无组织纪律观念、自由散漫、吊儿郎当,他们的行为危害整个集体……”另一种是对事而言:“最近开会经常出现迟到现象,虽说人数不多,但迟到往往浪费大家时间,你等我,我等你,大好时光被等掉了。迟到也往往影响会场纪律,影响其他同志的情绪,希望同志们能重视这个问题,杜绝迟到现象。”
两种批评语相比,显然第二种优于第一种,前者用词尖刻,使当事者难以接受;后者语气比较委婉,既批评了不良现象,又团结了人。在每次的批评中,我们要顾全当事人的面子,不能让他下不来台。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举动而增强对领导者的好感,从而改正错误并更加努力地工作。
一个公司正在筹备一场新年晚会,负责人在最后采办物品时将发给大家年终的礼品买错了,顶头上司批评他:“本来很轻松就能解决的事情被你搞得这么复杂,这晚会还能不能办?我看要不就算了吧!看你这样的表现,这台晚会的水平肯定不行,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公司面子都让你丢尽了!”
听到上司这样的批评,负责人感到自己之前的努力全被否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没有了干劲……这样的批评就是没有针对具体事情,而是笼统地否定了一个人的其他努力。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个人失去信心,以后再也没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团队内部凝聚力的下降。
任何人都有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批评、责怪一个人本身与批评、责怪一个人做出的行为与事件有很大的区别,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极为不同。例如,一个学生解一道化学方面的题目,由于不小心,将分子式写错了,如果老师批评他:“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小的问题也会出错!”被批评者心里肯定极不舒服。如果老师只针对他写错了分子式这一行为来批评,末了提醒他以后多加小心,被批评者一般会心服口服。
总而言之,为了让批评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在批评时就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如果仅仅抽象笼统乱点一通,会让被批评的人弄不懂你的意思。只有对事不对人,被批评者才能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并心悦诚服地去改正。
先批评自己,再批评别人
有位哲学家说过:“人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同样的道理,人们在批评别人时,往往也会忘记自己的责任,而这正是被批评者反感的原因。懂得批评智慧的人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总是先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指出自己曾犯过同样的错或对自己责任内的过失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引导对方进行自我反省,使对方容易接受他人的批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傅雷曾说过:“批评他人,从批评自己开始。”的确,如果我们可以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有个叫约瑟芬的食品店店员,在一次运货时因不小心而使食品店损失了两箱果酱。为此,领导对他进行了如下一番批评:“约瑟芬,你犯了个错。但上帝知道,我犯的许多错误比你还糟。你不可能天生就万事精通,那只有在实际的经验中才能获得。而且,你在这方面比我强多了,我还曾做出那么多愚蠢的事,所以,我不愿批评任何人,但你难道不认为,如果你换一种做法的话,事情不会更好一点吗?”约瑟芬愉快地接受了领导的批评,从此做事认真多了。
领导最好首先自责,进而再点出下级的错误,使其有领导与他共同承担错误之感,由此产生负疚之情。这样,在以后的交谈中领导说多说少、说深说浅,下级不仅能承受得了,而且融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至于弄得不欢而散。
1964年,日本轻型电器业界因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动荡不安,于是松下电器企业公司决定召开全国销售会议。
由于会议中反映出不景气的状况,所以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在170家公司中,只有二十几家经营良好,其他100多家的经营都出现极严重的亏损。
“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说出来。”松下一语未了,某销售公司的经理立即冲破水闸般地发泄他的不满:“今天的赤字到这种地步,主要在于松下电器的指导方针太差,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一点都不检讨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
“我方的指导当然有误,可是再怎么困难也还有二十几家同仁获利。各位不觉得你们太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太依赖他人,才招致今天的后果吗?”松下反驳道。
“还谈什么精神、我们今天来的目的不是听你说教,是钱!”也有人这么露骨地反唇相问。
三天十三个小时,松下就站在台上不断地反驳他们的意见,而他们也立即反击,大骂松下公司。就在会议即将结束,决裂的局面即将出现时,情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三天最后一次会见,松下走到台上,“过去两天多时间大家相互指责,该说的都说了,我想没有什么再说的了。不过,我有些感想,给大家讲讲。过去的一切,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所有责任我们要共同负责。松下电器有错,身为最高负责人的我在此衷心向大家致歉。今后将会精心研究,让大家能稳定经营,同时考虑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最后,请原谅松下电器的不足之处。”说完,松下向大家鞠躬。
突然间,整个会场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现象——整个会场顿时静了下来,每个人都低着头,半数以上的人还拿出手帕擦泪。
“请董事长严加指导。我们缺点太多了,应该反省,也应该多加油去干!”
随着松下的低头,人人胸中思潮翻涌。随后又相互勉励,发誓要奋起振作。
由此可见,自我批评比针锋相对的辩论、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先批评自己再批评别人,可以给人一种同甘苦共患难的感觉,让被批评的人有一种更加愧疚的感觉,认为本来就是自己的错误对方却帮自己担下,大恩不言谢以后要加倍努力工作。自我批评不见得会降低身份,反而会从中提升自我,并且说出的话会让他人更加信服。用自我批评的方式让别人明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可以大幅提升批评的效果。
作为长辈或上级,把自己曾经的过错暴露在晚辈或下属面前,目的不在于做自己检讨,而在于以自己的感悟来教育对方。这种借己说人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融自我批评于批评中的魅力与力量。
胡适曾经说过:“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使我是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所以,任何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都应该首先对自己与别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应以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过失,考虑一下自己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会出现过失,不要以一贯正确的口吻去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或大或小的失误时,自我批评更应该诚恳。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只有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来对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经典批评技巧:表扬,再批评,再表扬
相关的研究结果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大多数人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到表扬那样舒服。这是因为,人在本能上对批评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人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尤其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会更为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以便使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没有错误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即在认识上,人们确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在行为上却试图为每一次过失辩解。
为了避免批评产生上述负面作用,减少人们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保证批评效果尽可能的理想,欧美一些企业家主张使用“三明治策略”,即表扬——批评——表扬。也就是说,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表扬的词语。由于这种方式是两头表扬、中间批评,很像三明治,故由此得名。其实,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其优点就在于由批评者讲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的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评者如果视而不见,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而批评者首先表扬对方,就是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上级、同事对他所做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
比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标准的三段论。
某领导发现下属写的总结有不妥之处。他是这样批评下属的:“小李,这份总结总的来说写得不错,思路清楚,重点突出,有几处写得很有见地,看来你下了功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个好总结来。”
听到领导这样说,小李心想:“原来领导看到了我的优点,那我一定要改正不足,更加努力地工作了。”
这种将批评置于表扬中间的批评方式,将小李不足的地方点得既清楚到位又合情合理,不仅不会让小李产生抵触,还会让他觉得领导对自己充满期望,进而他就会尽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当的地方。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说道:“不要只批评,同时也要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先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用表扬,再批评,再表扬的方式处理批评,就不会使对方太难为情。
1923年,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不错,但工作时却经常出错。
一大早,秘书走进办公室,柯立芝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的小姐。”这几句话让秘书受宠若惊。因为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但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另外,我还想告诉你,我希望你的公文能像你一样漂亮。因为你具备让他们变得更漂亮的能力。”
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工作中就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柯立芝:“你的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案例中柯立芝采用的就是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最后又以表扬结尾的批评方式。柯立芝以表扬为批评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对方在愉悦的表扬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因为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某些长处的表扬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容易接受。
正面地批评他人,对方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一次批评弄得不欢而散,对方一定会增加精神负担,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抗情绪,为以后的沟通带来障碍。所以,每次的批评都应尽量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批评之初以表扬切入,在谈话结束时,再对对方表示鼓励,提出充满感情的希望,就能让他对这次批评当成你对他的一次赞许而不是一次打击,这样会帮助他打消顾虑,增强改正错误、做好工作的信心。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在对待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采取的做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的“夹心饼”批评艺术。这就是说,无论批评什么事情,必须找点值得表扬的事留在批评前和批评后说,决不可只批评不表扬,即加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的“夹心饼”式批评,这是玛丽·凯·阿什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她说:“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在批评前,先设法表扬一番。在批评后,再设法表扬一番,力争用一种友好的气氛结束谈话。如果你能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那你就不会把对方臭骂一顿,要让当事人确切地知道,他们对他的行为是怎样的气愤。主张这样做的人认为,经理应当把怒火发泄出来,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决不可手软,发泄过了以后,或许以一句带有鼓励对方的话结束谈话。尽管一些研究管理办法的顾问鼓吹这种办法如何有效,但是我不敢苟同。你要是把人臭骂一顿,那他也必定吓得浑身哆嗦,绝不会听到你骂够了之后才补充的那句带点鼓励的话。这是毁灭性的批评,而不是建设性的批评。”
“三明治策略”犹如糖衣药片,使人先尝尝甜,然后再接受批评,这样心里容易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