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窘境口才:说好有挑战的话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20章窘境口才:说好有挑战的话

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而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代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摆脱险境的说话技巧

俗话说:“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处于复杂的社会中,难免有遇到语言陷阱或遭遇窘迫的尴尬时刻。这时候,若想化险为夷、全身而退,就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有效地利用说话技巧,巧妙地使自己摆脱险境。

那么,怎样的说话技巧有助于我们摆脱说话时面临的险境呢?

首先,幽默是润滑剂。幽默可以说是说话技巧中的“战斗机”,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机只要能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说话方式,就能获得说话方面的成功。在面临窘境时也不例外。当说话的氛围变得僵硬而尴尬时,不妨找好方位,幽他一默,化解窘境。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4年,里根以73岁的高龄参加美国总统的竞选。有记者针对里根的年龄问题做文章,向他发问道:“您认为年龄是否会成为影响竞选结果的一个因素?”这位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里根的年龄大了,这会成为他竞选的一个不利因素。年龄问题是明摆在那里的,里根无法回避。虽然如此,他却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完美的回答。他用调皮的语气说:“哦,不,我并不主张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利用我的对手的年轻和缺乏经验。”巧妙地用对问题的曲解幽默地化解了记者犀利的提问。

可以看出,里根既回答了问题而又没有掉进记者的语言圈套,以略带调侃的幽默化解了尴尬,使气氛重新变得活泼。顺便还通过将对手的年轻与缺乏经验对等强调了自己的经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幽默确实是说话时的润滑剂,可以使我们脚底抹油,轻松地从对方的圈套中溜之大吉。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问奥地利,当飞机抵达后,他走下舷梯时突然脚下一滑,跌倒在了跑道上。而在同一天,他又有两次在丽希宫的长梯上险些跌倒。事后,媒体知道了此事,记者们便将此当成重大新闻,进行大肆渲染。于是这件事便很快就成了公众皆知的事情。当有些人亲自向福特总统问及此事时,福特幽默地回答道:“我是一个活动家,活动家比任何人都容易跌跤。”

福特总统将自己的窘事以自己“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巧妙地进行解释,看似牵强附会的望文生义,却以幽默的方式使自己摆脱了险境,可见幽默在化解谈话危机方面的强大作用。

其次,是护身符。有时候装糊涂是避开语言锋芒的良方,能使你避开“言语炸弹”的正面进攻,保留实力以寻找时机从侧面迂回包抄,再以幽默等说话方式,彻底使自己摆脱窘境。

法国剧作家贝尔纳有许多为人羡慕的好习惯,可也有很难被人理解的怪癖。例如,他素来讨厌女记者,并从不解释是什么原因。

在一次新闻界举行的午餐会上,碰巧一位漂亮的女记者被安排坐在他旁边。

这位女记者知道贝尔纳的脾气,看着他闷声不响,便热情地对他说:

“贝尔纳先生,随便些,你暂且不把我当一个女人,就像对待你的男同事那样对待我好啦。”

同桌的人对她的大方报以赞赏的微笑,同时也以嗔怪的目光扫向贝尔纳。似乎在等着贝尔纳表明态度或作出解释。形式看来对贝尔纳很不利,大家都站到了那位女记者的一边。可贝尔纳并没有对自己的怪癖进行辩解,只是一味埋头吃饭,似乎没有注意到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吃完午饭后,贝尔纳就像平时和男同事打招呼一样,拍了拍女记者的肩说:“走,撒尿去!”

贝尔纳面对即将发生的语言讨伐,选择了装糊涂的方式进行回避,巧妙地避开了“攻击”,然后又找准时机,后发制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贝尔纳明显在语言交锋中占了上风。可见,用装糊涂的方式掩护自己能使我们快速地摆脱社交的险境,所谓大智若愚,便是如此。

最后,直白式障眼法。有选择性地坦白是迷惑对方的障眼法,类似于弃卒保帅。在谈话过程中,直接坦白一些相对来说不太重要的信息,使对方的状态放松、警惕性降低,使自己有空可钻,从而达到在保留重要信息的同时又使自己摆脱险境的目的。

马文是一名小白领,每天朝九晚五,生活平淡而有规律。由于工作关系,也因为他的性格比较腼腆,所以一直没有交到女朋友。跟他同一部门的同事们都比较热情,闲来无事总会八卦马文的个人问题,甚至张罗着给他介绍女朋友,但一直机缘未到。

一天,一位同事在街上偶然看到马文跟一个女孩走在一起。第二天马文一到公司,就感觉到了空气中浓浓的八卦味。几名同事对马文发起猛烈的进攻,其中夹杂着讨伐。“老实交代,那女孩是谁?你们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偷偷摸摸不让我们知道?”

其实,那个女孩是他们公司董事长的侄女,因为机缘巧合,和马文相识了。虽然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想法,但是毕竟关系还没有确定。马文不想让同事们知道了以为他是攀高枝,借机往上爬,更不想在没确定的情况下让其他人知道。于是,他只好说道:“我说、我说。那女孩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的,不是故意不让你们知道,只是我们认识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发展到你们期望的那一步。”随即红着脸又羞涩地补上一句,“尽管我也期望能发展到那一步。”同事们听后随即爆发出一阵调侃的赞叹。马文趁机转移话题,说:“感谢各位长久以来对我的关心,我都记在心里。等我这儿有了好消息,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话说到这儿,大家的八卦热情得到了一定的排遣,也就不再穷追不舍了。

马文利用部分坦白的方法,将最重要的信息保留了下来,顺利摆脱了同事们的追问,可见直白的障眼法对摆脱险境是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的。若是马文没有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实的坦白,直接说最后一句话,恐怕他的同事们肯定不会过瘾,还会穷追不舍。

生活中遭遇窘境在所难免,但此时不要慌张,让自己稍作冷静,再运用合适的说话技巧,让自己一步步摆脱窘境。其实人人都有语言方面的天赋,只是生活中不太注意总结运用。只要稍加注意,适当运用,就能使自己的口才更上一层楼。

应对揭短行为的说话技巧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人不揭短。”可见,揭短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是多么令人不待见的一种行为。但是,我们总会遇到被别人揭短的情况。无论对方是有心还是无意,其结果都使我们陷入了尴尬而又不得不有所回应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要怎样说话才能全身而退呢?这里,主要可以分四步来实现化解尴尬,走出被人揭短的窘迫境地。

第一步:坦然承认。揭短的人最想看到的无非就是你恼羞成怒的样子,面对被揭短,这时你若是泰然自若、面不改色、坦然大方地承认对方所说的情况,会给对方的心理造成无形的打击,也会降低揭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揭短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方会暂时乱了阵脚,下面你就可以接着一步步地掌握主动权,化解被人揭短所带来的尴尬与窘迫。总之,先承认,再伺机翻供。

第二步:接过话茬。在表明了自己“无所谓”的态度的同时,要趁机自然而然地接过话茬,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接下来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对方进行回击。

第三步:伺机补救。掌握了话语权以后,就要将话题引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抓住机会通过言辞对被揭短一事进行补救。或做适当解释,或做补充说明,总之,不仅要让他人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

第四步:转移话题。最后的反戈一击是应对揭短行为的说话技巧的高潮部分,也是实现华丽逆转的关键一步。在前面三步的铺垫下,实时将话题引向揭你短的人一方,将语言的矛头转向他人,利用华丽的说话技巧,实现戏剧性的逆转,完美摆脱窘境。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应付任何尴尬场面的外交家。1972年5月30日,他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天晚上,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专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思·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

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弄,一般人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却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她是个媚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位记者错误地领会了他的意思,追问道:“这是真的吗?”

基辛格更认真地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费了好些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成在v级潜艇上发射……”

那位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基辛格所谓的“向她解释”的那个问题,正是这些记者们一直追踪不放而基辛格一直守口如瓶的那个国家机密问题的名称。

事例中,基辛格先是坦然回答了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并且顺势为自己下面的言语反击埋下了伏笔。接着面对记者的追问,将话语权抢到了自己手中,在成功转移话题的同时,也对开始时记者不怀好意的问题进行了反击。不仅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还给对方一个回马枪,杀了个措手不及。

生活中也是一样,当我们面临来自他人不怀好意的刻意揭短行为时,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以上说话技巧,使自己摆脱窘境。

王倩倩和杜若华以前同是市剧团的演员,由于杜若华那时总是被安排演a角,而王倩倩总是演b角,致使王倩倩一直跟杜若华有些不对付,现在虽然都离开剧团好多年了,偶尔见了面,还是针尖对麦芒。一次,以前同剧团的老张给孙子摆满月酒,王倩倩和杜若华都去参加。席间,王倩倩当着很多人的面,故作关心地问杜若华说:“老杜啊,听说你女儿离婚了?怎么会这样呢?那孩子不是嫁得挺好的吗?怎么就离婚了呢?”杜若华的女儿是离婚了,她早料到王倩倩会在今天这个场合说出来让自己难堪,于是镇定地说道:“是,离婚了。”王倩倩说:“孩子没事吧?我听说有些人离婚后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的。”杜若华说:“哦?是听你女儿的前男友说的吧?孩子好得很,没事,吃一堑,长一智嘛,她这也算是经历过了。倒是你女儿呀,有三十了吧?怎么还没个正经男朋友呢?也不小了,差不多该结婚就得结婚了,别老剩着了。”

杜若华在面对来自王倩倩的揭短时,通过一步步地将“祸水”转移到对方的身上,从而成功地使自己摆脱了窘境。

可见,揭短行为并不可怕,面临他人的揭短所带来的窘境,首先要保持冷静,坦然面对,此时若是扭扭捏捏、羞得满脸通红反倒是合了对方的心意。接着便要使用上述的说话技巧,一步步化解尴尬。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生活中,一般那些揭你短的人大都是出于无意,而是朋友、亲人间开开玩笑。存心要通过揭短来中伤你的还是极少数。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还是要尽量以轻松的内容对其进行化解,若是火药味太浓,使双方关系破裂就不太好了。

针锋相对,变被动为主动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身陷窘境时,面对他人的诘难,若是一味软弱妥协,只会使自己越陷越深,最后完全失去对自己处境的控制力,沦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这时候,若是进行反抗,奋勇一击,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能就会反败为胜,变被动为主动,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从而使自己摆脱困境。

那么,针锋相对、变被动为主动有哪些具体的方式呢?

第一,绵里藏针反驳式。中国人擅长含蓄,说话听声,锣鼓听音。绵里藏针式的说话方式便是一种在说话时将与对方针锋相对的意思透过和缓的话语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到我们的反驳之意而主动“撤退”的说话方式。在不得不与人针锋相对以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时,这种说话方式能在不直接损害双方的面子的情况下达到威慑对方,维护自己尊严的目的。它是在摆脱窘境时一种充满智慧、不卑不亢的反驳方式。

春秋时期,秦国在攻打完别国之后准备偷袭郑国,走到渭同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去周国做买卖,但他不忍心自己的国家蒙受机失,便打算去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知道,秦强郑弱,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着4张熟牛皮作礼物,又赶了12头牛去犒赏秦军。

面对怒目圆睁、一脸威仪的主将,他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听说您行军将经过敝国,想您长途跋涉兵马劳顿,特地派我来慰问三军将士,以尽地主之谊。”其弦外之音是:你们要偷袭郑国,但这个消息已经走漏出去了,郑国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你方已然失去了先机。况且你军长线作战,又刚刚跟别国激烈交战,三军将士已是疲惫不堪,战斗力定是损减不少,虽然秦军兵多将广,但我军准备充足,又是以逸待劳,秦国胜算几许将军自己掂量吧。

弦高是给强秦的主将留着面子,表面恭恭敬敬,还带了礼物去犒赏秦军将士,实际上他说的话绵里藏针,暗含杀机,想来秦国主将也会领会到郑国的针锋相对,进攻与否还要深思熟虑一番。由此可见,绵里藏针反驳法是在为双方保有颜面与风度的前提下,改变我们的被动处境的一种不卑不亢的说话方式,可以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胜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