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谦逊口才:低调的语言才是深入人心的大智慧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10章谦逊口才:低调的语言才是深入人心的大智慧

高调和低调是相对的,一个人如果有充分的自信,或者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各方面很享受的话,他不需要外在的修饰来高调。——王志东,毕业于北京大学,新浪网创始人

莫把高帽往自己头上戴

有人说,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俗语云“树大招风”,人又何尝不是。若根基尚浅就高调行事,甚至意欲招风唤雨,便难免遭受枝损叶落的厄运。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全自己、融入群体,也可以让自己暗蓄力量、韬光养晦,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在与他人交流时,低调的语言就如春雨一般,滋润对方的心田。而华丽的高调言辞则会幻化成丑恶,令人感到不快。因此,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掌握低调说话的诀窍,才有可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低调说话呢?下面就介绍几点低调说话的技巧。

首先,事不关己要少说。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这里并不是倡导冷漠的人际关系,相反,而是提倡热心地倾听。说得多往往发生分歧引起不快的几率就相应增大,静静地倾听往往能给人谨慎内敛的印象。当然,少说并不等于不说,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听众。当对方发表正面的言论时,要适当地表示认可,反之,则对其进行反问,反问的力度要柔和,尽量使用“可能”、“大概”等词语,且不可太多。这样既可以让对方有机会来论证自己的言论,又能展现你作为一个低调的倾听者的形象。

其次,自己的功绩往低了说,他人功绩往高了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赞美总是能使人感到愉悦。如果经常在他人面前高度评价自己,无形中会使他人有一种被强迫而感到自卑的压抑感。相反,如果经常将交流对象的功绩拿来赞美、夸奖,就会使对方对你有一种亲近感。因为看起来你很关注对方,而且你让对方感到很愉悦。这样你与对方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

李先生是某单位一位干部,在他刚到该单位的那段日子里,几乎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很满意,因此,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后来,还是由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从此以后,他开始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让他们把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给对方机会一吐为快,而自己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时,你若耐心倾听,并及时给予其肯定的言论,便会使对方充分感受到你的善意,从而获得大家的喜爱。因为大家都忙着表现,而听众太少,所以你在无形中便为自己赢得了人缘,所以,有时即使是懂,也要暂时装作不懂。你要给对方高谈阔论、口若悬河的讲述创造契机,使对方心理上达到满足。

再次,家长里短要顺着说。熟人、朋友聚在一起,经常会谈论一些周围的人的八卦,这时候,最好不要发表过于极端的观点,对谈论的话题顺着大家的思路往下接,不必为这些无关紧要的家长里短进行辩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然后,自己的事调侃着说。自我调侃是展现低调姿态的一个妙招,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将一些自己曾经“犯二”的事情拿来博众人一笑,既会给人留下幽默风趣的印象,也会传达出你的谦虚和善意,无形之中会拉近你和他人的距离。

最后,发自内心的真诚。这一点看似和低调说话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是以低调的语言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的基础。

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莱克星顿和康科德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拉开后的几个星期,革命领袖之一亚当斯·约翰(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上站起来提名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后来,大陆会议经过投票,一致赞成亚当斯的提名。

而华盛顿当时是如何面对提名的呢?当时年仅34岁的华盛顿眼中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

华盛顿得知自己被提名,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责任,并流下了真诚的泪水,为他后来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

真诚是人与人相交的基础。一个虚伪做作的人,即使再低调,也不会令人对你产生好感。所以,与他人交谈时,要通过言谈展现你的真诚,让他人通过语言感受到你的真诚。在交流中表露真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谈话尽量以对方为中心,切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鼓吹。

许多人在其谈话中总是不知不觉就以自己为中心,总有意突显自己、刻意地展现自我,甚至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有的人经常在聚会或其他一些公开场合高调宣传自己的光辉事迹,希望能够在自吹自擂中获得别人的敬佩,使自己的虚荣心获得满足。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听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感。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这种方法来交往的。自吹自擂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反感无趣,从而不愿与你交谈,所以,在交流中会心不在焉,慢慢转向与其他人的谈话。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你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所以,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就要学会静水深流,高调做事,低调说话,以低调的语言深入人心方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语气傲慢遭人厌

我们谈话的实质内容就好像是一个没有包装的商品,只有给它加上包装,才能摆在陈列柜里出售,否则,即使本身再好,也上不了台面,而装饰我们语言的就是语气。

语气在和别人谈话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说话对方容易接受、愿意接受,有的人说话对方就不容易接受、不愿接受或者很难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语气的不同造成的。一句同样的话,如果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就会起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抑扬顿挫的语气可以把欢乐的事情描述得很悲伤,欢快愉悦的语气可以把不幸很乐观地表现出来,语气应该帮助我们表达内容而非是阻碍我们表达,破坏我们和别人的谈话。

例如“对不起”这三个字,如果用真挚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满怀着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和困境的歉意;如果用油腔滑调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那是对被伤害的人的不在乎和奚落,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在说话中的语气,不要让语气成为我们真实表达的阻碍。

语气傲慢,是我们真实表达较大的阻碍之一,无论是有心用傲慢的语气,还是无意之中带上了傲慢的语气,都会让听众感到反感,从而达不到你真正要求的沟通效果。

语气谦卑者使人喜欢,语气傲慢者使人反感。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就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

真心实意的无攻击性的话,如果无意间带上了傲慢的语气,那么对于说话者来说是很吃亏的,因为他本无意伤害别人,但是却造成了别人的反感和厌恶。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恃才傲物,常常语出惊人且习惯咄咄逼人,不顾及别人的面子,这让周围的人很是看不过去,但是很少有人规劝他。

一次,有位朋友诚恳而温和地对他说:“你从来也都不会尊重他人,什么事都是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意听你夸耀的言论呢?你的朋友们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学识和经验,而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学问,在我看来,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完朋友的话后,很是震惊,他从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不加修饰的言谈竟然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他在朋友心里竟然是这样的讨人厌。从那以后,他便处处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言语尽量做到语气委婉谦逊,生怕不小心又伤害到别人的尊严和面子。

果然不久之后,那些曾一度躲避远离他的朋友,又一个个回到了他的身边。

倘若富兰克林没有听进好朋友的劝说,而是自始至终一意孤行,说话傲慢无礼,不把他人看在眼里而以上位者自居,那就不会有后来万民的拥护和景仰,正是他的谦和才使之拥有了丰富的人脉资源,最终成为美国一位杰出的领袖。

曾国藩曾经说过:“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意思是说,傲慢和懒惰都是招致败家的行为,言谈语气中带有傲慢的口气,会让人疏远你、厌恶你,久而久之就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和你来往,那么必然会施展不开,然后慢慢败落。

其实对于言谈傲慢这种行为,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底气不足,正因为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底气不足,甚至于对自己这个人底气不足,才会虚张声势,从口气上去压倒对方,显得自己很“强”。牛顿与爱因斯坦等大师在登上了科学的巅峰之后,仍然保持着谦恭的态度,从来不对学生们颐指气使。所以,只有无知自卑的人,才会在言谈中带有傲慢。

言谈傲慢,是没有修养和教养的表现,有修养、有教养的人,说出来的话一般不会让人觉得他傲慢,唯有自以为是的浅薄的人,才会语带傲慢。

有一个男青年的妈妈向情感专家诉苦,说自己的儿子外貌英俊,毕业于名牌大学,并且就职在一流的公司,但是他多次相亲都被女孩子拒绝了。母亲非常着急,想知道症结所在,就委托情感专家和她的儿子谈话。经过交谈之后,情感专家马上就明白了女孩子们拒绝他的原因。那就是他自恃为强者,随口讲话充满了优越感和傲气。他不知道傲慢就是无知,只想以大话与空话博取女孩子的欢心,结果却招致了众人的反感。

相反,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他发现瑞士风景优美,于是他每天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之后,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好,语气十分轻慢,但是贝罗尼非但没有让她们闭嘴,反而是都一一修改过来,最后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又看到了昨天的那三位女游客,正在交头接耳的讨论些什么。过了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也看到他了,就向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听后大吃一惊,回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三位女游客对画画的艺术知之甚少,所以对贝罗尼指指点点,而贝罗尼不但画技出众,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将那三位女游客和贝罗尼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对比就不难看出,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是显赫的人,就越谦恭,只有肤浅的人,才会用傲慢来“装点”自己的话语。

所以,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言谈中应该杜绝傲慢的语气,避免我们本身真挚的话语被傲慢裹挟,成为阻碍我们的绊脚石。

交谈中,藏好你的优越感

锦衣夜行是说一个人有了荣华富贵却不在人前展现,跟“家有千金不垂堂”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家里很有钱,那就不要很随意地在堂屋里坐卧了。这两句话都是说,如果生命中有了富贵,都不要显露。

在说话的艺术里面,其实也适用类似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那么我们在言谈中最好能收敛一点,不要处处谈论自己的优势,不要处处显露自己的优越感。这是有教养的体现,也是对别人情绪的照顾。在某种意义上,这样还能保护到我们自己,棒打出头鸟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当我们的朋友在言谈中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给自己造成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的言谈表现得比他们还要优越,那落差就产生了,他们就会转而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还会生出恨意。

很多时候,优越感还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你表现得很优越,但别人并不买你的账,或者你以为自己在某个人面前很优越,但是事实上,别人比你更为强大更为优越,那你只能尴尬,自取其辱了。

孔门十哲之一子贡有一次去承地时,看见路边有一个衣衫褴褛、脏兮兮的人,问了名字,方知道他名叫丹绰。子贡上前,他想自己有一万个理由来表现自己的优越,他衣着光鲜,轻车劲马,学富五车,而丹绰只是个流浪汉,于是子贡用轻率的口气,漫不经心地问道:“喂,这里到承地还有多远?”

但是丹绰默不作答。

子贡见丹绰不理他,他不高兴地说:“人家问你,你却不回答,是否失礼?”

丹绰掀开身上裹着的破布说:“看见别人却心存轻视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见熟人却装作不认识,是否有欠聪明?无故轻视侮辱别人,是否有伤道义?”

子贡一听此人出言不凡,顿时心生敬意,马上下车,恭恭敬敬地说:“我确实失礼了!您刚才指出了我三大过失,您还可以再告诉我一些吗?”

丹绰说:“这些对你已经足够了,我不必再告诉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