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人脉口才:打造交际明星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17章人脉口才:打造交际明星

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梁实秋,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初次见面,多准备一些话题

人的一生中,经常可以遇到这种情况:注定要和一群不认识的人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初次见面的印象至关重要,可以多准备一些话题,让彼此之间拥有可以谈论的内容,彼此出现尴尬、无话可说的情况。多准备一些话题,增加彼此之间的亲近感,打破与对方之间的界限,消除无形的隔膜,顺利地将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传达、灌输给对方,进而让对方可以欣然接受并赞同,甚至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彼此认定成为真诚的朋友,拥有真挚的友谊。因此,初次见面的时候,多准备一些可以谈论的事物,增强彼此间的共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也是个多族裔的移民国家,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比较重要。如何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与工作,如何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建立真挚的友谊,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产生的良好印象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在首次见面的时候多准备一些话题,让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就显得比较关键。这一情况不但适用于普通民众生活与工作,也适用于名人。

富兰克林·罗斯福刚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参议员竞选。因为他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堂弟,又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自然知名度很高。宴会上的人都认识他,但他并不认识其他来宾。而且,他看得出虽然这些人都认识他,表情却显得很冷漠,似乎看不出对他有好感的样子。

于是,罗斯福想出了一个接近这些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主意。他对坐在自己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说道:“陆思瓦特博士,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便把每个人的大致情况告诉了罗斯福。

了解大致情况后,罗斯福借口向那些不认识的客人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交谈,罗斯福了解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知道他们曾从事过什么事业,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话题内容丰富,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成了他们的新朋友。

1933年,罗斯福当上了美国总统,在和不认识的人首次见面的时候,依旧会先了解对方,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麦克逊曾经这样评价罗斯福总统,他说:“在每一个人进来谒见罗斯福之前,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况,他早已了若指掌了。大多数人都喜欢顺耳之言,对他们做适当的颂扬,就无异于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一切事情都是知道的,并且都记在心里。”多找些可以交流与沟通的话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觉得彼此已经是多年的好友了,自然而然就会增强好感,事情也就能够很顺利的完成。

第一次和别人打交道时,双方都不免有些拘谨,有层隔膜。如果有人主动、大方地打破这层隔膜,对方也能很快融入进来。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多准备一些话题,增强对方的熟悉度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也是体现一个人口才运用技术的时候。

小薇是某大学临时的辅导员,主管新生的入学教育,因为做个临时的辅导员,对于常规的事情做起来也比较顺手,但是在军训的时候,她发现学院内有个学生显得很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侧面地和其他同学进行了解,觉得这个学生的情况较为特殊,并不是刚进入大学不适应环境造成的,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就想立刻找这个学生谈话。然而,小薇转念一想,很直白地去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很难得到这个同学的真话。于是,小薇就多准备了一些话题,比如学习情况、寝室同学关系、家庭情况、兴趣、特长等,在彼此陷入尴尬话题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进行话题转换,也可以让这个同学意识到老师是真的关心他,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的关系。

小薇和这个同学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让这位同学逐渐放下了设防,也慢慢地将真实情况告诉了小薇。初次见面,多准备一些话题有备无患,不但能够缓解气氛,还能够让对方认识到你是真诚的,让彼此一见如故,沟通也比较愉快。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与不认识的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能交流愉快,增强自身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变得一见如故。如果双方有彼此都熟识的朋友的话,可以事先做好工作,了解对方的职业、兴趣等,有针对性地寻找话题,这样更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有助于彼此沟通较为顺利地进行。

夏红与李果都是北京人,在一个聚会中两个人凑到了一起。李果听说夏红是北京人,就事先准备了一些可以谈论的话题,比如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最喜欢的地方……双方共同的朋友小溪将彼此介绍给对方之后,随口说了下你们可是老乡呢。乡情将两个人拉在了一起,之后剩下夏红与李果两个人的时候,彼此就多了一个可以谈论的话题——北京,可以谈天安门、故宫、长城、北京的新变化,不知不觉中两人交流得很愉快,既怀旧又增加新的印象。

初次见面,是不是能够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关键就在于彼此的交流是否顺利。要想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关键是要彼此有话题可谈,而且这个话题能够让彼此形成共鸣,都有兴趣。这不仅需要事先设想一下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尽可能多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最主要的是要多准备一些话题。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话题,谈话就没有焦点。在出现尴尬、话不投机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快地转换话题,扭转局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说好第一句话很关键

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通常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开启话题,也不知道该怎样和对方说第一句话,吸引对方的主意。此时,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整个沟通过程的基调。第一句话说得好,就能够较为顺利地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第一句话说得不好,就无形中在彼此间形成了一个障碍,丧失众多机会,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与能力,也不能将交流继续进行下去。

第一句话说得好,能够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比较自然大方,并不拘束、忸怩和做作,能够很好地展现自己的风度,让对方感觉你对他的尊重与敬重。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卓娅是当时著名的女英雄,盖达尔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一场大雪过后,盖达尔来到公园里,兴致勃勃地推起了雪人。这时,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音,他知道,有人向他走来了。盖达尔下意识地回头一望,只见一位年轻的姑娘向他走来。那位姑娘非常有礼貌地伸出了右手,说道:“我认识您,您是著名作家盖达尔先生,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全部著作。”盖达尔也风趣地说道:“我也认识你,你大概是七年级或是十年级的学生。我也曾读过你的全部著作:代数、物理、三角。”卓垭被逗得笑了起来,于是高高兴兴地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以后,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这样,著名的女英雄卓娅就和这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相识相知了。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在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人们都认为第一印象很重要,其实第一句话也很关键。往往第一句话就决定了沟通的效果,也奠定了之后所有话题与关系的基调。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

这第一句话,就像打井一样,只有位置找准、力度适宜,话题才能像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如果位置找错了,就算你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那样的力量,也无济于事。

a是经济学界的泰斗与领军人物,对许多经济现象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作为老一辈的学界名人,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气势。一天,他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一位参会者想要和他谈论一下当前出现的经济现象与事件,但一直在犹豫,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忽然,他头脑中闪现这样一个想法,听说a说话比较直截了当,并不喜欢寒暄太多。于是,这位与会者就对a说:“叶老您好,最近身体可好?听闻你对经济事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能谈谈您对这一经济事件的见解吗?”a听了他的话,感觉这位年轻人是有礼貌的,也是尊师重教的,而且对于学术问题也有一定的切入点与深度,因为他所说的这个话题正是自己一直关注的。不自觉间,这位参会者的第一句话就拉近了其与a的关系,当时两人相谈甚欢。

如果当时这位与会者随意的吹捧,留给a的印象只能说这个人有溜须拍马之嫌。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说好说坏,关系重大。在说第一句话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既表达敬意,也要适度。

在与人交往方面,与熟人聊天可以侃侃而谈,可是一遇到陌生人就紧张得不得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引起要谈论的话题。这时候的第一句话要尽量选择彼此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保持平常心态,不要被对方的身份、地位所吓倒。

it业巨子约翰·史密斯曾被享有“电脑工业宠儿”美誉的滑铁卢大学请去做一次演讲。史密斯准备了很长时间才把演讲稿的内容背熟,但是就在登上讲台之前,他对陪同自己一起来的朋友阿诺德说:“哦,真该死,演讲稿上的东西我全都记混了!”阿诺德说:“没关系,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讲就好了。”

约翰·史密斯想了想,演讲很大程度上就是自由发挥,没有稿子发挥得效果或许会更好。但是怎样开口说这第一句话,既能吸引听众的关注,引起他们的兴趣,也能够更好的引起今天演讲的主题呢,这是一个难题。

于是,约翰·史密斯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但是大家知道我是谁吗?当时我可是曾经被滑铁卢大学拒绝的人呢……”这一开场白,不但点名了自己的身份,也足够地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力,为什么当初被拒绝的人现在还会做讲座,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第一句话奠定了整个演讲的基调,听众对于这个演讲人与话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之后就连史密斯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发挥得如此出色,酣畅淋漓地说了很多计划以外的东西,令在场的师生无不竖起大拇指。

第一句话是和对方进行交流、引起对方注意的关键,也是开起良好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敲门砖。第一句话说得好,整个对话就会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不会陷入尴尬、无话可说的境遇;第一句话说得不好,整个对话就会显得比较别扭,双方都在努力地寻找着话题,但是又很难进行深入的交流,仅仅是表层的沟通。第一句话真的很关键。

求同存异,交际中掌握主动权

如何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是对人们语言运用能力的考验。求同存异是为了说服对方,对双方的矛盾和问题采取回避和保留的态度,尽量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谋求一致,以便统一行动。拥有主动权就能够让自己的观念在众多的观点中得到了他人的认可,获得支持。

二次革命后,革命党内部军心涣散。为了激发士气,重整旗鼓,孙中山决定将革命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并制定了新的入党誓言。其中一句为“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中山再举革命”的话,并要求入党人在誓言上加印手印,这一做法引起了党内部分人士的不满,以黄兴最为激烈。他认为,这些条件不合理,“前者不够平等,后者近似侮辱”。他批评孙中山“反对自己所提倡的平等自由主义,只是以人为治,效仿袁世凯的做法”,要求孙中山予以更改,矛盾一时难以调和。

孙中山回答说:“要知道过去革命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肯服从一个领袖的命令。我们现在要使革命能够成功,以后党内的一举一动,就要领袖来指导,由全体党员去服从。至于哪一个人来做领袖,这是没有关系的。假使你黄先生愿意当领袖,我们就可以在誓约内写明‘服从黄先生’,我当然也填誓约来服从你。如果你不愿意当领袖,就由我来当领袖,那么你就应该服从我。至于誓约上要按手印,完全是表示加入革命的决心,绝不是含侮辱的意思。”

但是,黄兴仍然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在中华革命党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他告别孙中山,前往美国。临走时,他向孙中山表示:“我不是存心和先生对立。”他保证:“如果有机会,我会尽职尽责,保证与先生的革命目标保持一致。”

黄兴到美国后,他并没有独树一帜,或把孙中山与自己的分歧公之于众。他以孙中山为旗帜,致力反袁的大目标。即使在孙、黄出现严重分歧的情况下,1914年3月24日,黄兴还是应胡汉民等之托写信给章士钊,请其来主编中华革命党的机关刊物《民国》杂志。

孙中山与黄兴对这场争论,都求同存异,保留自己的观点、主张,寻找了双方的共同点,那就是中国革命。孙中山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允许不同的声音与意见,给出的理由让人信服,自然就获得了交流沟通的主动权。

当矛盾双方面临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时候,应求同存异,放弃前嫌,谋求一致,共同对敌。求同存异要求说服对手时,尽量找出双方的共同点,尽量避免或者保留彼此之间的分歧,抓住主要方面就能够掌握交往的主动权。

李老师与高老师都是某高校的老师,也是某一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一次小组谈论中,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二者出现了分歧,一时也很难进行调解。李老师说:“我们应该针对无锡纺织厂进行实际调研,这样才能掌握一手研究资料,更好地找到他们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高老师则认为:“我们现在人力与资金都比较缺乏,很难进入工厂开始实际调研,而且还存在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无锡纺织厂是不是会同意我们的介入,是不是会对其日常生产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未知因素,存在一定的风险。再加上课题结题时间在即,进行实地调查所需时间又较长,是不是能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

高老师把进行实地调查的困难给予阐述,在谈论的时候并没有否决李老师的观点,但是实际上高老师已经掌握了这次小组谈论的主动权,因为其给出的困难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很难克服的。李老师听了这些话,也开始认可高老师的看法。

求同,谋求目标一致、利益一致、行动一致,顾全的是大局;存异,是在存在不同意见的时候,能够尊重对方,保留对方的意见与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说服对方认可与赞同自己的观点与做法,掌握交流中的主动权。这就像两个小孩斗嘴抬杠,一个说某样东西好,另一个偏偏说另一个东西好,谁也不让谁,这时候就要找到一个求同存异的方式,两个东西都好,但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谁先讲出这个道理,谁就在这次争论中掌握了主动权,就可能会赢得对方的认可。

叶海蓝与莫凤珠是同一家公司的员工,也几乎是同一时间进公司的,他们俩对一个问题经常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一次,叶海蓝与莫凤珠同时看到公司的公告上说,早上上班迟到一分钟就要扣掉半天的工资。叶海蓝就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公司制度太不人性化了,虽然迟到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这么苛刻呀。”莫凤珠是公司的hr(人力资源),说:“公司制定管理制度是必然的,目的是要让公司能够规范化管理。治理迟到现象,罚款是一个主要手段。只有进行经济惩罚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接着又说,“迟到一分钟,罚款半天的工资是有点不人道,但是重罚才会有效果,悖论循环……”接着,叶海蓝又插嘴说:“你们人事也太不考虑员工的感受了,况且北京交通又这么差,难免会迟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这是领导给的意见,我们也没有办法,你们可以去找领导去说。”莫凤珠回应说。叶海蓝深知领导的脾气,说一不二的,也就悻悻地走了。

叶海蓝听了这些话,虽说仍在抱怨着,但是语气相比之前变得平和了许多。在保留对方观点的同时给出自己的看法,就会让对方留有一丝余地,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意见,也就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掌握了交流的主动权。求同与存异是辩证存在的,犹如形与影一样,不可须臾分离。在求同的过程中运用求异思维,在异中寻找共同之处,找到了这个共同点,就掌握了交流的主动权。

闲谈是沟通的润滑剂

人们都会遇到陌生人或者参加一个充满陌生人的聚会,拥有谈论的话题是彼此开始交流的关键。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你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特别对那些同你一样,在聚会中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是会受到欢迎的。这时候,闲谈就是架起两者沟通的桥梁。

小君,25岁,还是单身。一次,朋友在闲谈的时候,说:你应该多参加一些朋友举行的聚会,这样就会多接触一些人,就有可能找到你心目中的她。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小君看到了一个女生,觉得很有眼缘,就很想接近她,想让朋友帮介绍一下,能够相互认识。但是环顾一周发现,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溜出去了。为了不想失去这次缘分,小君决定去和这个女生聊聊,但是说什么才不会让对方反感,这是个难题。

“你好,我是xx的朋友,小君。很高兴认识你。”小君说,“看见你一直在这边坐着,身体不舒服吗?”这个女生听着他的介绍说是xx朋友,自然放松了一定的戒备,也简单地回应了几句,说:“和我一道来的朋友有事先离开了,我等xx回来的时候告诉他一声再离开。”

“嗯,那你觉得这个聚会怎么样?”

“挺好的,还不错,既能打发一些无聊的时间,还能认识一些其他的人……”

“是呀,”小君应答着,之后双方又谈论了一些其他的话题,比如说彼此的职业、兴趣、爱好等,最后交换了联系方式。在闲谈的过程中,小君了解了他所需要的信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