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回应口才:不管喜不喜欢,态度要认真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5章回应口才:不管喜不喜欢,态度要认真

敬即是上海话所谓“当心”,我们做事,必须全神贯注,“当心”去做。做大事如此,做小事亦须如此。——冯友兰,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和对方使用同样的五感语言

一般来说,人们在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至少会使用五感中的一种(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在不同的表达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不同的感觉运用。比如对于“你觉得那个人怎么样啊”这一问题。有的人会回答“他看上去很漂亮”,做出这一回答的人在表达中主要运用了视觉;有的人会回答“他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做出这一回答的人在表达中比较注重身心感受,也就是触觉;还有人会说“他的声音很好听”,这样回答的人则在表达中运用了听觉……

在谈话中对他人做出回应的时候,如果你能注意对方所用的语言,找出对方用哪种感觉表达最多,然后配合使用同样感觉的词语。就会让对方在无意识中感到“与你很投缘”,你与他的谈话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比起普通话,说家乡话更有亲切的感觉,就是这个道理。

不久前,老张出差住在一家旅店,一个先他入住的人悠闲地躺在床上欣赏电视节目。老张放下旅行包,稍稍洗了一下,冲了一杯浓茶,对那位先他而来的人说:“师傅来了多久了?”“没多大一会儿呢。”那人回答道。

“听口音是北京人吧?”老张问。

“哦,保定的!”那人答道。

一听那人是保定的,老张顿时兴奋了起来,因为工作原因,老张曾在保定待过几年,也能把保定话说得差不多,于是,老张马上用保定话和那人聊起来:“啊,保定是个好地方啊!我在读小学时就在《平原枪声》的连环画上知道了。我还在保定工作过几年呢,白洋淀的雁翔队的故事我可喜欢看了!”

听了这话,那位保定的客人马上来了兴趣,两人从白洋淀和雁翔队谈开了,那亲热劲儿,不知底细的人恐怕会以为他们是一道来的呢。

他们从相识、交谈到最终的熟悉,就在于老张聊到了对方的身心感受,和对方使用了同样的听觉语言——听家乡的方言更加亲切。

和对方使用同样的五感语言,在你面对让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对方使用同样的五感语言,有意识地配合对方的感受,会让对方觉得你们投缘。

毛鑫和余英在某个培训班上相识,在一次课堂讨论上,毛鑫被余英优雅的气质和聪颖的观点深深吸引住了。

下课后,毛鑫走到余英桌子旁,说:“你好,刚才你的演说非常精彩。我很赞成你其中的……”

余英饶有兴趣地和毛鑫讨论了一会儿,这时,毛鑫突然问道:“你是哪里人?”

“南京市的,我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的。”

“是吗!太巧了,我也是晓庄师范毕业的。你是哪一届的?记得,那时学校里……”

于是,双方的共性找着了,毛鑫就从学校生活开始回忆,和余英愉快地交谈起来了。

在回应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因为只有五感到位,你才能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别人引向你所需要的方向或层次,这样一来你就可以轻松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了。事实上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你用心观察和寻找,终究是可以和对方使用同样的五感语言的。剩下的就是鼓足勇气,自己说出得体的话来,这样一来,相信对方一定会被你打动的。

让对方感觉到你在认真听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叫作什么呢?叫作重要感。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你是一直不断地在讲还是认真地在听他讲话呢?如果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听别人讲话,就会让说话的人感觉自己很重要。

说话有说话的方法,倾听也有倾听的技巧。要想使他人对你不反感,能够有意愿与你交谈,不仅要善于倾听,比起你是否在倾听别人的话,更重要的是,是否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在认真地听。尽管我们并不主张心不在焉地敷衍对方,如果你能恰当地应和说:“我在认真听着呢。”就能让你们的谈话进行的更加顺利。也就是说,你听的同时,要让对方感受到你内心的潜台词,“我觉得你的话很有意思”、“再和我多聊会儿”。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们提倡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地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在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将“啊”、“哦”、“嗯”、“哎”、“哇”这些语气词适当地加到对话之中。这样做不仅可以将“自己在认真听”的信息传达给对方,还可以使整个对话过程更有节感,从而让对方感觉容易开口。如果觉得对话一开始就不太顺利,不妨试着用一下这个方法。

不过,如果只是重复使用这个方法的话,不免会让人觉得像机器一样。而一旦你们之间的对话不能互相理解、形成共鸣的话,你将失去作为谈话对象的必要性。那么,结束谈话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因此,你必须要懂得适时回应对方才行。

奥罗隆·西格曼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说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将48名女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这项调查中,女大学生要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面试,而面试官中的男性,则分别表现出回应和不作回应两种反应,以观察对话的变化情况。最后,由女大学生分别作出评价,并选出“自己喜欢的有亲和力的面试官”。

调查结果表明,当在第一阶段进行了回应,在第二阶段不回应时,评价就会有下降的趋势;当在对话开始时回应,但对话后期不再回应时,就会让人感觉到随便、冷漠。

不管对话有多么无聊,不管自己多么不情愿,对话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有没有将回应坚持到底。如果不这样做,就连最基本的评价也会打个折扣。

合时合宜的回应不仅表示了你对说话者观点的赞赏,而且还暗含着对他的鼓励之意。当你对某人的谈话表示赞同时,你可以说:“你说得太棒了!”“非常正确!”“这确实让人气愤!”虽然只是简洁的回应,但却能让说话者为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也表达了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一位老教授跟自己的几个学生闲聊时,说起自己当年读研时候的事,他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丰富,校园内有体育馆,校园外有游乐园。当年,我在你们这个阶段,生活的世界里只有课堂、图书馆和宿舍。”

学生们都笑了,教授继续说道:“不过,那个时候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也好,搞科研嘛,基础知识不扎实根本无法谈及创新。还记得我做了一个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课题,除了要查自然地理方面的书,还要查一些地质演变与生物演化方面的书。那时候,科学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哪里有什么计算机、文献电子稿啊,完全依靠图书馆里纸质的资料,跟你们现在做项目比要难多喽!”说着,教授停顿了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两口。

这时,其中一个学生恭敬地问道:“老师,您当年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的地质变迁问题,可参考资料却涉及区域内的生物演化,当时是不是很少有人将这两个角度结合考虑?”

听完,教授会心地笑了,看了看这位“好问”的学生,他说:“很多时候,别人没想到的地方你想到了,才会有意外的收获,才能够创新。不信,我们来举个现在的例子,就说说你正在进行的课题吧!”接下来,教授在得意于自己的创意之余,顺便给了那名巧妙提问的学生一些很有创意的课题指导。至于其他只知道倾听的学生,只能继续做听众。

回应是一项最基本的倾听技巧,就算仅能做到回应别人的程度,对方就会产生“这个人是在认真听我讲话”的感觉。当然,如果对方提出的是一些尖锐的话题,那还是不插嘴为好,否则很容易导致言语冲突。

但是,万事都要把握分寸。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仅容易弄错对方说话的意图,还有失礼貌。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若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还有不少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样子,好像什么都听进去了,可等到别人说完,他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什么?”这种态度,对于说话者来说是有失礼节的事。所以说,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显然,对你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尽管在谈话中,要确切了解对方的真正意思并不容易,但只要能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并且适当地回应“嗯”、“是的”、“我了解”,将你在专心地倾听传达给对方,对方就会觉得你是理解他的进而愿意和你交流下去。

要做到这一点你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适时地重复对方说的句子。

(2)重整对方表达的内容。即把别人的字句意思用新的字句说出来,但必须忠于原意。

(3)反映感受,受伤、痛苦、挫败、快乐、宽慰,你只是用心和眼睛来倾听,重视运用肢体语言,你需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

(4)注重肢体语言。有资料显示,在良好的沟通中,话语只占7%,音调占38%,而非言语的讯号占55%。眼睛注视对方,不时点头称是,身体前倾,微笑或痛苦的脸部表情等都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

(5)及时用动作和表情给予呼应。

在说话时,别人最怕你是一个沉闷不起反应的人,所以你和别人谈话时,应善于运用自己的姿态、表情、插入语和感叹词。要随时加以反应。有时点头,有时微笑,有时说“是的,我也这样觉得”,有时说“这一点,我不大同意”,有时说“据我所知,这件事是这样的”,有时说“你说的这点对我很有用处”。听了别人的妙语警句,不妨大大表示赞赏。

(6)适时适度地提问

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是一种倾听的方法,它能够给讲话者以鼓励,有助于双方的相互沟通。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人谈论自己及他所取得的成就。不要忘记与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的一切,比对你的问题要感兴趣得多。

安慰人也有逻辑顺序

你可以做下面这个实验:

准备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还有一杯温水。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你会感到温水很热;但是如果你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伸入温水中,就会感到温水很凉。

同一杯温水,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却怎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呢?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冷热水效应。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随着心理的变化,秤砣也在变化。当秤砣变小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大,当秤砣变大时,它所称出的物体重量就小。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就是受这秤砣的影响。

这种冷热水效应同样也存在于说话中,在与人交谈时,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注意说话顺序,可事实上,不同的说话顺序,对别人的心理影响大不相同,这就是冷热水效应。所以,说话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而已,必须注意话语间的逻辑顺序,正如北大教授陈平原所说:“好话可不好说,既要有教育意义,又不能讨人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