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对话口才:“先肯定,后反驳”是对话的基本原则 - 北大口才课 - 明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北大口才课 >

第4章对话口才:“先肯定,后反驳”是对话的基本原则

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不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这样,在日后的采访中,能让别人把你当回事,还是一个“配”字。你更加“配”,他就会更重视你,采访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客观、更准确。——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央视著名主持人

“yes,but”法则

所谓“yes,but”法则,就是当一个人在批评或指出对方错误时,应该首先认同或表扬对方,然后再批评或指出其错误,这样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先说yes,再说but,就好比在味道苦涩的药丸外面裹上了糖衣,这样就比较容易打开对话的入口。同样,委婉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容易接受。

当你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或是当你企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改变他人的想法和态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假如当场就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说出的话就显得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这样,一方面让对方下不了台,另一方面激发了对方“就是要跟你对着干”的情绪。毫无疑问,这样的沟通是失败的,这样不仅无法说服对方,反而会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更会影响你和他的关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提出的意见遭到全盘否定后,自己的自尊心理往往使自己难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对话。相反,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和重视,人的自尊心理会引导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兴奋优势,这种兴奋优势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亲善体验和理智上的满足体验。当我们需要否定和拒绝他人的时候,不妨先对对方的想法表示肯定和接受,然后再否定或是拒绝。

谈话中,一定要让人觉得“跟你讲话永远有希望”,而不要一开头就把事情讲死。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在否定或拒绝他人时,都应该先用“yes”表示对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以此创造一种较为融洽的气氛。在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后,再讲“but”,这样一来,由于你对对手的一些看法的大加赞赏,会使对手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你还是欣赏自己观点的。这时,在他眼里你是与自己站在一起的,尽管你也在赞扬的意见后表达了不同意见,但这不表示你们俩的观点处在对立的位置。

小刘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保险推销员。他是个说话高手,同事们在进门之前就被客户拒绝了,而他通常能跟客户聊好久,他的业绩在同事中也遥遥领先。

于是,有很多同事向他取经。他说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懂得“先肯定,后反驳”,当客户对你产生质疑时,你不要一味地反驳客户,比如,经常有客户会说:“我对保险不感兴趣!”很多销售人员就被客户的这句话拒之门外。但是小刘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接着顾客的话说:“您说得有道理,谁会对保险这种关于生、老、病、死这类躲都躲不及的事情有兴趣呢?我也没多大兴趣。”

这时,很多顾客往往会反问:“既然你没兴趣,为什么要做这一行呢?”这就给了小刘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之后,他便把保险对人的重要性娓娓道来:“虽然咱们都对保险不感兴趣,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

如果小刘开始就不同意顾客的观点:“你错了,保险很重要……”那么,顾客只会对他反感,必定不会给他继续说下去的机会。正是由于小刘懂得先认同(“谁都对保险不感兴趣”),再表明不同的观点(“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才缓和了说话气氛,然后自然地为自己争得了说话的机会。

其实,“yes,but”的应变之道,不仅在沟通的时候适用,应用在待人处世上,也有它的圆融周到之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陈涛夫妻俩下岗后,自谋职业,利用政府的优惠贷款开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两人起早摸黑把这个商店办得红红火火,收入颇丰,生活自然有了起色。陈涛的舅舅是个游手好闲的赌棍,经常把钱扔在了麻将台子上,这段时间,手气不好又输了,他不服气,还想扳回本钱,又苦于没钱了,就把眼睛瞄准了外甥的店铺,打定了主意。一日,这位舅舅来到了店里对陈涛说:“我最近想买辆摩托车,手头尚缺五千块钱,想在你这借点周转,过段时间就还。”陈涛了解舅舅的嗜好,借给他钱,无疑是肉包子打狗。何况店里用钱也紧,就敷衍着说:“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有钱把银行到期的贷款支付了,就给你,银行的钱可是拖不起的。”这位舅舅听外甥这么说,没有办法,知趣地走了。

陈涛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就借,而是先说自己同意借钱,但现在没法马上就借。要过一段时间,等支付了银行贷款后再借。这句话含多层意思:一是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舅舅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并不心生怨恨,因为陈涛并没有说不借给他,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给了他希望。

先答应对方的要求,然后又说“但是”为自己推脱找借口,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谋略。

富贵权势之家从新科进士中挑选女婿,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也有内心虽不乐意而迫于权势不得不应允者。

一天,某权贵之家看中一名年轻进士,便派10名家丁去强行相邀。年轻进士没有推辞,跟随而来。到这家之后,立即引来不少人围观。

一会儿,衣着华贵的主人出来,对进士说:“我膝下只有一女,相貌倒也不俗,愿许配给郎君,不知意下如何?”

进士先鞠躬,后答道:“我出身贫寒,能高攀贵人,深感荣幸。不过,这件事要等我回家与妻子商量之后才能答复,你看如何?”

众人知其早已成亲,无不大笑,主人则满面羞惭。

这名新科进士,对于权贵之家的冒失逼婚,不直接推辞,而是恭敬地应允,然后借口说要与妻子商量,不仅表明了自己有妻室,而且还显示出对妻子的尊重,大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势,自然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拒绝之意。

事实上,人们在反驳他人的观点时总是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一开始就把双方分歧的局部凸起出来,这样一来很轻易地使彼此疏忽很多共识的成分,因而很容易导致争论升级。如果采取“yes,but”这种先同后异的对话方式,更可能使双方获得同一的意见。因此,在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中需要反驳他人的观点时,我们可以先不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而是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对其看法予以肯定,接着再婉转地提出与对方意见不同的见解。这样往往就能让他人忘掉争执,而比较顺利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从而改正思维成见,达成共识。这一点也是合乎人的心理法则的,因为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体系都会处于紧绷状况,而采取抵制态度来防守外力的烦扰;但是当一个人说“是”、“对”的时候,却是处于松弛状态,此时他能以开放的襟怀接受新的意见。

总而言之,即使你再不认同对方的观念,想一口回绝对方,也要尊重别人。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你能顾全对方的颜面,把对方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甚至让对方有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他才能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想法;否则对方可能会变得更加顽固。“这事绝不可能!”“你绝对是错的!”这样的说法会让对方难以接受,开始就让你们的关系进入僵局,为你说服他增加了难度。不如换个说法:“你说的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目前来说,发生的几率很小……”“你的做法也许是对的,我可以理解,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太实用。”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察觉对方未表露的期待

“沟通”二字,用来代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贴切又形象。“沟”正表明了人与人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所以要想彼此接近,就必须“通”,可达到真的“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知人心者说话,便能使人欢喜。知人心即知对方的意图与心思。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中,人们不可能将自己所有想说的话无所保留地说出来,如果不懂得他的意图或期待,我们就只能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进退慌张,没有章法。只有学会善于察觉对方未表露出的意图与期待,我们说话的时候才能投其所好,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或成功达到交流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很多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在对话时就不仅要听对方的语言,而且要学会察觉对方未表露的期待。注意对方的表情,比如看对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音调和语速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与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没有察觉对方真正意图的对话的范例,看他是怎样丢掉自己的乌纱帽的。

清朝时期,有一位举人经过三科,最后终于谋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当他第一次去拜见他的顶头上司时,由于紧张,以及对上司的脾气秉性等不是特别了解,他谈话间一时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他觉得实在尴尬,于是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老爷着实是十分吃惊,勉强告诉他自己姓某。县令听到这个姓,低头想了很久,突然说道:“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没有。”这时对方更加诧异不已,微微不悦地说道:“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连忙问道:“不知,大人在哪一旗?”对方回答道:“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贵,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此时这位老爷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道:“广西。”

对方回答:“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听了之后才发现对方满脸怒气,惊慌失措,急忙告辞出去。第二天,他的县令职位便丢了。

这位举人县令本来拜见他的上司就是为了讨好,稳住自己的官位,结果因为他自己不会说话丢了乌纱帽,说来也并不屈,设身处地地想,谁处在这位上司的位置,都会对这位糊涂举人动怒。因为这个举人竟然没有察觉,自己在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县令早已面露愠色。交谈时,不能只是一味地说,要随时对对方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了解对方的意图和心思,才能随时改变话题,以便占据主动。

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急着开口说话,在开口之前多观察,可以看出很多语言交流中听不出来的东西,这也便于你更好地与对方交流。

我们在与他人对话沟通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类似这位县令的情况。很多时候对方想说的话不一定只是从表面上理解的那样,话中或许还蕴含着许多尚未表露的期待。

某上市公司从成立到至今,虽然面对全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但业绩一直呈直线上升,这与市场开发部对市场的努力开发密不可分。

周二那天,市场开发部召开例行会议,开发部王主任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说:“……现在我们公司市场占有率已经遥遥领先,全国只有青海、西藏两个省份没有入驻……”

林强是市场开发部主任助理,平时处世灵活机动,擅长揣摩领导的心理,他知道王主任喜欢下属有准备地回答,听到此话,他灵机一动:“主任,我们正在做西部市场的开拓策划,倘若下半年在西部两省能够开拓市场,那么业务会遍布全国了,您觉得可行吗?”

“哦?你们已经行动了?”王主任赞许地把目光投向林强,林强点头。

王主任很高兴:“做市场开发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有把握全局的战略意识,这一点,林强做得很好。其实,拓展西部市场正是这次开会我要通知大家的事情,根据公司的长远规划,我们将于年内开拓西部两省。”

其实,林强对于西部市场的拓展,只是有想法,并没有进行具体策划,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们部门加班连夜赶出策划,在第二天便将策划报告呈送到有关部门。

领导看到摆在眼前的策划很高兴,一致认为既然小林早有准备,就由他全方位负责吧。于是择天召开会议,提升林强为开拓市场新任务的主管,并号召大家要配合他的工作。

在接下来半年的市场开拓中,林强工作很是出色,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上例中的林强,正是凭着自己平日对王主任的了解,提前觉察出了王主任没有表露出的想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以策划为支持,赢得领导的好感。

正如“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说的:“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要做到察觉对方未表露的期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对方思维混乱,谈话精力难以集中。

第二,别走神。有的人听别人说话时,习惯考虑与谈话无关的事情,对方的话其实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样做不利于交流。

第三,别匆忙下结论。不少人喜欢对谈话的主题作出判断和评价,表示赞许或反对。这些判断和评价,容易让对方陷入防御地位,造成交际的障碍。

不仅要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要与之产生共鸣

我们都知道,与人聊天应该做到互相理解,只有理解对方谈话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但仅仅做到理解对方是不够的,你能理解对方说的话,只代表了你听懂了对方说话,要想让对方对你开诚布公,不仅要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要与之产生共鸣。这样的谈话会让双方都产生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

情境同一性原理是由亚历山大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于该情境的同一性,故称为情境同一性。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能进入对方的情绪状态,和他同喜同悲,那么我们就建立起了与对方共鸣的情境,也就能赢得对方的热情回应。心理学认为这种现象是“情境同一性”原理的妙用。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思想有共鸣的人。如果你总是反驳对方:“话虽这么说,但是……”“可是……”“不对……”慢慢地,你的朋友就会疏远你。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多给朋友帮助和鼓励,同时,你也会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中达到双方感情上的沟通。要学会先表示自己也有同感,然后鼓励,与他同忧同喜,这样自然就可以顺畅交流了。

吴倩以十分认真的语调告诉她的好朋友李蓉,她想自杀。李蓉不问她为什么,也不板起脸孔说教一番,而是说:“是啊,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记得是那天发生的一件事,使我看到了人为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结果吴倩就轻松地谈起了她的烦恼与苦闷。李蓉边听边点头,表示理解和关注。后来吴倩不但勇敢地活下去,并且做出了成绩。她和那位善解人意的李蓉的友谊愈来愈深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交往得以维持并向更为密切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沟通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共鸣”,即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具有相仿的态度及相仿的内心体验;二是“振荡”,即由于“共鸣”而双方情绪相互影响,以致达到一种比较强烈的程度。前者是找到共同语言,后者是掏出心来,心心相印。

所谓“同感”,就是对于对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和经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