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拔河脑洞
第5章拔河脑洞
我们需要回答的第四个问题是: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少,会不会发展空间不够,后劲不足?说白了,就是中国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那么前面三个问题,不管是什么答案,都没有意义。5.1巴加莫约港口和中国
2017年,我问遍身边的朋友,哪个时刻你觉得很重要?这回我问的是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他回答说,10月20日。
那一天,坦桑尼亚批准了巴加莫约(bagamoyo)港口项目。这个港口预计3年后建成。建成之后的吞吐量相当于现在非洲东部所有港口的总和。这是中国无数个海外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那为什么这个港口很特别?
看一眼坦桑尼亚的地图就会明白。巴加莫约(bagamoyo)港口连接着坦赞铁路。坦赞铁路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坦桑尼亚的项目,质量非常好,但是现在运行得并不理想。为什么?因为这条铁路沿线没有什么大城市。现在每周只能开行两三趟车,开起来也是晃晃悠悠,速度非常慢。施展老师坐过坦赞铁路上的火车,用他的话说,下车买一根冰棍,再上车都来得及。
但是,坦赞铁路的两侧还有一个别名,叫“南方粮食走廊”,可耕地达到9亿亩,但其中80%都没有开发。
巴加莫约港口修建以后,这片地方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国连接起来。那是什么结果?放飞一下你的想象力。
比如农业,中国的耕地非常有限,大家都知道一个说法,叫18亿亩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但是在18亿亩中,有5.5亿亩耕地是种玉米的,而且,这里面相当部分的玉米是做饲料用的。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部分饲料用地转移到坦桑尼亚去,用他们的5亿亩土地来种中国需要的饲料,这并不会影响到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最多对猪的粮食安全有点影响,但是中国这边就有可能腾出几亿亩的土地。几亿亩啊!这能转化成多么巨大的经济资源!
在这样一种连接中,受益的绝不只是中国。如果这部分土地得到开发,那么,坦桑尼亚的年轻人有了就业,坦赞铁路沿线城市被激活,大量人口参与国际化分工,国际投资纷纷涌入,这个地区极有可能重新上演当年中国深圳的经济奇迹。
不只是在坦桑尼亚,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所有国家地区,都展现出了这种可能性。
这个事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思考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局限在中国本身。我们刚才那个问题,中国会不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这个问题必须在全球的框架中才能找到答案。
5.2两幅不同的地图
2017年,我找到的答案,来自于我在得到里看的一本书,中信出版社的《超级版图》。这本书,我觉得被严重低估了。这本书要描述的,是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
真实的世界什么样的?
我们原以为就是常见的世界地图的样子。在世界地图上,我们能看到四大洋、五大洲、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的样子,是由自然地理和国境线决定的。这本书的作者康纳说:“人类过去通常只会用两种范式来思考世界范围内人类如何组织: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
这两种范式或许在过去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世界。但是在今天,它还能很好地概括真实世界吗?
我们来看几个问题: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和纽约之间的距离是15000公里左右。请问,雅加达和纽约之间的距离和它和身边的某个小岛之间的距离,到底哪个更短?
请问,深圳和广东韶关之间,以及深圳和美国的硅谷之间,到底哪个更近?
请问,印度的软件外包中心班加罗尔和英国首都伦敦之间,以及班加罗尔和印度最穷的比哈尔邦之间,到底哪个更近?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只需要5个小时。我从北京坐绿皮火车到张家口,176公里,也是5个多小时。请问哪个更近?
物理距离的远近,还能代表真实距离的远近吗?显然不能。
有两种力量在塑造世界,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把世界分割成地图上的样子,但是基础设施——航空、高铁、桥梁、通信电缆把世界连接成另一个样子。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样子?
5.3国境线和供应链
不同的大国理解是不一样的。在美国的理解中,它要捍卫的,就是我们常见的世界地图。
美国在这幅地图上,就是第一强国。因为它有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军事力量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维护二战后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地缘政治格局怎么体现的?就是地图上画好的国境线。这就是美国的基本国家逻辑。当年,萨达姆就是因为妄图改变国境线,才被美国人痛揍。
当美国人在捍卫国境线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一眼国境线上事实在发生什么。
国境线之所以是国境线,总是想挡着点什么的。但事实是,国境线往往是交流最频繁的地方。
加拿大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附近。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特朗普说要造一堵墙,想挡住非法入境美国的墨西哥人。但是每年合法出入美墨边境的人次高达3.5亿,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不好,但是边境贸易也非常兴旺。哪里在隔断,哪里的连接需求就越旺盛,旺盛到最后会溶解这个隔断。
正像一句话说的:“所有高墙的最终命运都是变成旅游景点。”中国的长城、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都在印证这个预言。如果特朗普真的把美国墨西哥边境的那堵墙建成了,到底是给美国贡献了安全,还是给美国贡献了旅游景点,真的不太好说。
可是你想过没有,世界上不止一种线——国境线。全世界的国境线只有25万公里。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线,那就连接基础设施的供应链。
我们有640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200万公里的油气管道、120万公里的铁路以及75万公里的海底电缆。而且,据测算,人类在未来40年里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将超过此前4000年的总和。
世界不再只是国与国的拼图,而且还是由基础设施连通的网络。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摊的块块,而是连起来的点和线。世界越来越像互联网。
5.4城市化把世界点线网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因为城市化。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一个变化,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个趋势还在加剧。全球每天有15万人涌入城市,每个月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一个洛杉矶的人口。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70%都是城市居民。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就是把世界由平摊的面收缩为聚拢的点。一旦成为点之后,点和点之间连接起来的冲动是无法遏制的。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这是点天然的生存方式。
你会问,原来块块和块块不也是连起来的吗?对。但那种连接更多的是地理上的相邻,是不得已的。而现在点和点的连接,则是它们的内在需求,是有无穷无尽的创新空间的。
所以,过去的城市,重要的是怎么描述自己,取名往往是用人名或者是地理位置,比如济南、浦东、华盛顿,都是有强烈的当地性。而这些年涌现出来的城市,命名方式就变了,重要的是怎么描述自己在网络中的独特性。
比如武汉光谷、迪拜互联网城、巴格达出口加工区、开曼创业城、广州知识城、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全球这样的地方新城,有4000多个。它们都是强调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和定位。
以块块的方式理解世界,和以点线网的方式理解世界,哪种方式更适应这个时代?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西伯利亚。
俄罗斯领土1700万平方公里,其中西伯利亚占1200万平方公里。这原本是俄罗斯的骄傲,是它的资源储备地和战略缓冲空间。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西伯利亚原本就不多的人口,要么向西去了莫斯科,要么向东去了海参崴,留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内地的人口越来越稀少。
人口越来越稀少,基础设施当然就越来越差。到了2007年的时候,西伯利亚铁路的货运时速,竟然降低至30公里,一些路段甚至跌到时速10公里,比自行车还慢。所以,西伯利亚这个块块就脱离了国际分工的点线网,它虽然价值巨大,但是这个价值无法通过国际产业网络释放出来。
所以,只拥有,不连接,结果就是一个资源孤岛,没什么用,这就是把世界看成块块逻辑的bug。
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点线网,注意力就要放在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上,放在塑造和维护供应链上。
5.5拔河游戏和拳击比赛
基于这个全新的逻辑,中国这些年是怎么做的呢?
在《超级版图》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让我极其惊讶的数字。从2010年到2013年,短短的几年,中国用掉的水泥数量,就相当于整个20世纪美国100年用掉的水泥总量。水泥用到哪里去了?当然就是建造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