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比特化脑洞 - 时间的朋友2017 - 罗振宇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时间的朋友2017 >

第4章比特化脑洞

第4章比特化脑洞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都说这个时代变化快,那如果没有能力快速变化,是不是就一定会被淘汰呢?

4.1新零售的演化本质:效率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2017年变化最快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新零售。它快到了什么程度?快到了没有人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所以,只好在老概念前面加了一个“新”字,管它叫新零售。

2016年10月13日,一个风雨如晦的日子,发生了中国电商领域的一件历史性的迷案。这一天的上午,马云和雷军同时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马云是在杭州提的。那一天,杭州多云,23c。雷军是在四川绵阳提的。那一天,绵阳小雨,15c。如果“新零售”这个概念真的成了人类的历史性共识,那这个相隔几千公里的发明权问题,还真的要由专家去严密考证了。

2017年,杀进来争抢概念发明权的还有京东的刘强东。当然,他换了一个词,叫“第四次零售革命”。

从去年底到现在,阿里的动作非常频繁,投资布局了包括苏宁、银泰、百联、三江、新华都、欧尚、大润发等公司在内的累计数十个项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但即使这么大的动作,新零售的演化也没到终局。

就在我这个跨年演讲的稿子已经写得差不多的时候,12月15日,永辉超市正式发布公告,腾讯投资永辉超市。本来以为这就是2017年电商领域的最后一次大动作了,没想到过完一个周末,12月18日,又传出消息,腾讯和京东投资唯品会,电商格局又一次重组。

新零售的玩法和打法,今年看来只是一个买棋子、做布局的阶段,真正的好戏,得明年上演。

新零售说起来很玄乎,但其实本质很简单,就两个字,效率;三个字,高效率;九个字,用一切手段提高效率;16个字,用一切手段全方位无死角地提高效率。

有的,在数据算法上下功夫;有的,在支付上下功夫;有的,在物流配送上下功夫;有的,在建仓策略上下功夫;有的,在创造场景上下功夫。

不管什么功夫,你站在消费者这头看,本质上都是让你“想要就要,马上就要”。在你的购买欲萌发时,就能完成支付。在你的购买欲消退前,就能完成送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快递来。一念方生起,快递已敲门。

你看,效率的提升就是这样一点点挺进。当你意识到的时候,这一点一点的量变,已经积累到把你的生活改变。

现在一线城市核心区的零售效率,已经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家庭主妇在认真考虑一个问题——还要冰箱何用?反正只要你在手机上下个单,要不了一个小时,甚至更快,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给你送过来了。

就拿货跟人之间的关系来说,从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仓,到一个小区一个前置仓,到楼下就能送货的便利店,到办公室近在眼前的无人货架。货一点一点地逼近人。这还不是想象力的极致。最近又有一家创业公司,把超市开到了出租车上。打个车,前排就是小超市。

这是一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战争。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到你楼下的夫妻老婆店,全面被动员,分开走,一起打,打一场效率战争。

那你说,既然是效率战争,就很简单啊,找到货更快、支付更快、送货更快,不就行了吗?这么想,你就把这场效率之战想得简单了。还有更快的打法。

4.2小米案例:从价格战到认知战

你想过没有,在人的脑子里,还可以继续比拼效率。去年跨年演讲,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认知战”。今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小米。

2017年的新零售战场上,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就是小米线下店,今年开了210家,到2019年底,预计开到1000家。

说实话,放到去年,我们是不太相信小米能开线下店的。因为小米的东西卖得实在太便宜,没给分销商留下利润空间,线上卖卖可以,线下店不可能吧?

我给你说说这个利润空间有多少。小米要和我们得到app的商店合作卖小米的智能音箱。我们兴冲冲地问,卖一台,分我们多少啊?小米的人说,成本和售价差一块钱,要不你五毛,我五毛?你看,真是不赚钱。所以,小米要开线下店,店租和人工怎么付得起?

但是,2017年,我们看到一个数字,小米线下店的平效达到了27万元。就是说,每平方米的面积,一年要卖出去多少货呢?27万。这个成绩达到了全球第二,仅次于苹果线下店。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打听了一下,海底捞的平效是4.5万元,星巴克是5万元,优衣库的平效是6万元。所以,小米之家的27万元平效,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也就是说它一平方米的收入能力是4.5个优衣库、6个海底捞、6.7个星巴克。

有了这么高的平效,当然就挣钱。问题是,小米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有很多,比如,大数据选址啊,人工智能布货啊,但是,这些工具大家都在用,并不能解释这么高的平效。

还是雷军的一句话说出了终极的秘密:“小米之家为什么平效高?我们一个用户说,我进小米之家可以闭着眼睛买东西。”

为什么可以闭着眼睛买东西?

因为小米一直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我足够好,足够便宜,而且摆明了卖你东西不赚钱。这套说法,年年说,月月说,反复说,一直说到用户相信为止。

小米确实不赚钱,但雷军不是雷锋,他还是要赚钱的。怎么赚?就像前面讲的好市多(costco)一样,卖东西不赚钱,靠用户打赏可以赚钱啊,靠增值服务可以赚钱啊,靠小米的游戏可以赚钱啊。卖货不是为了赚差价,只是他吸引用户、黏住用户的手段。

你说,这个打法叫“价格战”?我说,这个打法叫“认知战”。

价格战,不管多惨烈,仍然是靠产品本身赚钱,战场仍然摆在商场里;而认知战,战场只在用户的头脑中。价格战的目的,是消费者仔细权衡之后,选择我;认知战的目的,是消费者只知道我。价格战的目的,是在比较中胜出;认知战的目的,是不存在比较。

我知道雷军期待的是什么。一个中产阶级,如果对消费品的品质有点要求,只要不过分苛责,只要需求不是个性化的,小米的产品是一种最节省认知带宽,最高决策效率的产品。这就是他说的“闭着眼睛买”的真实含义,这就是小米平效高的秘密。用户还没有走进商店,就已经决定购买什么,还能有比这更快的速度吗?

4.3互联网怎样给世界赋能

速度、速度、速度!你看我们刚才讲,从货逼近人的速度、支付的速度、送货的速度到认知的速度,我们其实只是想问一个问题,这么强调效率、速度,演化这么快的领域,真的把那些不赶时髦的人甩出去了吗?

好像并没有啊。阿里、腾讯不是在拼命争抢线下商超的资源吗?那些好像没有完成互联网转型的企业,为啥好像还成了香饽饽呢?

这就是2017年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焦虑突然消失了。

前几年,几乎所有产业的人都在谈互联网冲击,似乎互联网是一张过时不候的船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大家都深陷在所谓的转型焦虑中。但是,在2017,连一个水果摊,一个烤红薯的,都已经被微信、支付宝拽到了线上,还有什么互联网转型的问题?

马云说,“过去2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未来30年,互联网从有到无。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

现在,谈论什么是传统企业,什么是互联网企业,已经毫无意义。互联网已经成为连逃避都不可能的基础设施。

看来,过去几年我们还是低估了“互联网革命”这个“革命”的含义。一场革命,不需要你像阿q那样,要高喊着“同去同去”,不需要你做这个选择。所谓的革命,就是一场注定要裹挟一切人的变革。

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就像是在一线城市挤地铁的乘客,你不用做什么,前后左右的力量自然就会把你挤上车。

2017年,不管你原来有什么认知,什么处境,有没有互联网思维,不管你是一个传统超市,还是一个夫妻店,都被资本,被阿里系、腾讯系的力量,用投资、并购、地推、补贴的方法拉上了轰隆隆的战车。

你不上船,他们会强拉你上船。你不想移动,他们会指着你脚下的地板说,这就是船的甲板。你不行,他们自然有办法让你行。

2017年,有一个词大热,叫“赋能”。这个词的发明人,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调动不属于你的、组织外的资源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你原来不能,但是我有办法让你能。所以,你才会听我的调动嘛。这就叫“赋能”。反过来,我是一个小创业者,我怎么调动阿里的资源呢?就是反过来接受它的赋能嘛。

去年的时候,我们还在想,想个什么辙,我能变成一个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而今年,你还用想辙?只要你握住来自比特世界的那只赋能之手,就已经是一家互联网企业。还有什么转型焦虑可言?

关于赋能这件事,我们举一个例子。

2017年,突然崛起了一个出行消费品品牌,叫90分。这个品牌听起来有点陌生吧?但是,它是2017年双十一箱包类的全网第一。那天的全网第二,是新秀丽,这是个100多年的品牌,来到中国市场就已经30年了。100年、30年,没有打过它这两年。在双十一的成绩单里面,我们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品牌只用两年时间就登顶的事情。你说,那是因为它的广告投放力度大?没有。今年它的广告预算只有200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