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活该
我们听彼得说,当时彼得也不大,才二十六岁,结束了铁与血的黑道生涯后,他刚刚开始半回归航海生活。在适应期时,他并没有立刻回到海螺号上,而当时的海螺号虽也在寻找海眼,却不似我们如今这么忙活,通常只是作为打捞船队的指挥船出现。当时的彼得暂时忙碌于一些公司的事务,而有一天林驷找到他,说希望他能辛苦一趟,去送一批电子设备,而且这件事还要对林家老爷子保密。
选择彼得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他值得林驷信赖,第二就是他会开直升机。他所乘坐的船,不具备直接开到南极的可能,所以他需要驾驶直升机,在那种风力很大的复杂条件下,送达一些科技含量极高的电子设备。
彼得接受了派遣而且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些电子设备交到了华夏科考队手里,而科考队里就有这个张某立。后来听说他得了二等功,然后就再也没见过了。
“真没想到,他成了大演员了。”彼得滋咋一口茶再叹一口气的说道:“真世事无常啊,真是岁月蹉跎啊,八年,一眨眼的功夫。”
老王思量片刻却说道:“那不对啊,我听说他跟这个宣妃结婚了,不知道真假,看他四肢没事儿的,难不成是……哎呀,那不是守活寡吗,哎,造孽啊。”
“我去,造孽也轮不着你操心啊。”我忍俊不禁道:“不过你为啥这么说啊?”
老王点指着我:“还是年轻,没听说过吗,一等功,拿命换。二等功,有伤残。三等功,流大汗。他得了二等功,还没见有啥伤残,那不就得是隐秘处吗。”
彼得一愣也哈哈大笑起来:“别扯淡了,人家是真立了大功,没啥伤残。我当时还跟他说了几句,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南极长城站,不过长城站是在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属于外延半岛,连南极圈都不到,也无法看到极昼,只能看到类似的白夜现象。为了更接近南极的内陆,科考队要科考环境并建立新的南极科考站,就是现在的中山站了。
而当时他刚拍完片子,也没啥事儿可做,与科考队同行的将有川蜀电视台,他们想要拍摄一部关于科考站的电视剧,叫做《长城向南延伸》。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张某立是川蜀艺术团的演员,之前他也拍过一些电影电视剧,还得过奖,这么一个有拍戏经验能拍摄能导演的人物,就被加入到科考队中了。”
我听着彼得的讲述,自己也泡上了一杯茶。演员张某立当时一人身兼多职,导演、摄像、演员,可最头疼的还是编剧一职。他没来过南极,根本没法提前编剧本。科考队一共待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而有一天他们遇到了险情。在南极有时候会突然有浮冰从海底冰山断裂开,然后猛然漂浮上来,有的浮冰比船都大,一下子就能把船顶翻,而他们就赶上了。
船板瞬间被尖锐的大冰撞开一道口子,船长当机立断宣布紧急集合准备弃船,而船开始下沉,为了给年纪大的身体不好的同志争取时间,并且做最后的抢救。船长率先站出来,并宣布让有组织身份的同志去堵漏。
仿佛在战争电影里的一幕出现了,这些伟大的人喊着自己的身份,用不同的口音,壮烈的喊了出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到一起,他们在争先赴死,谁都知道,下去什么情况谁也不清楚,若船沉下去堵漏的肯定都跑不了,就算进水他们也可能会失温而死。
张某立虽然还没进入组织,但他也请求留了下来,船长或许是考虑他身体好,年轻力壮便同意了。他后来对彼得说,如果真的葬身海底,他一定要把相机扔出去,告诉活着的人他们没怂,华夏儿女都是真正的勇士。
万幸的是堵漏暂时成功了,可船还是被困在原地,浮冰太厚了,船又是二手的小破冰船,根本撞不开这么厚的浮冰。
这就牵扯破冰船的破冰方式了,通常破冰有两种,一种是向后撤退然后开足马力撞上去,一次不行就来两次,这种方法通常是靠着船强劲的动力和头够铁。
破冰船的动力不同于一般船只,轮船货船为了更加经济,大部分采用重油作为燃料,而破冰船通常使用柴油、油电混合甚至是核动能,就是要的强大动力。而迎击冰面的船体也是特殊材质的防冻钢板,厚度有的超过两三米。
在钢板后则是实心的混凝土,重达几十吨,就靠着铜墙铁壁动力足,他们才可以成功撞开厚厚的冰层。至于那些小浮冰,就更不在话下了。
而另一种办法则比较危险,却是没有强劲动力和特殊构造的破冰船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那便是遇到超厚浮冰时,把船开上去,用船自身的重量压断冰层,达到破冰的效果。
然而这艘科考船只能破一米四厚度的冰,船壳也只有半米厚,重量不够坚硬度也不够,头不铁瓤还稀,无奈之下只能采用一个最冒险的方法脱困,炸药爆破。
可是船上没有会爆破的人,张某立说自己当过民兵,还在铁道干过,有爆破经验便被委以重任。爆破十分危险,尤其是在冰层爆破更是可怕,不能早了也不能晚了,需要按炸点顺序爆破。
晚了可能起不到效果,还能把爆破手留在浮冰上,想接都不好接,普通的木船根本无法靠近,气垫船只要有尖锐的冰就能扎穿。
要是爆破早了,更是会对其他爆破点产生影响,同样会让队友撤离不出来。就算一切时间卡的正正好,飞溅起来的冰也能砸伤甚至砸死人,这谁也说不准。
其实他的内心知道,他只是看过别人怎么用炸药,自己并没有实战过。可如果不炸开这块厚冰层,船就得一直困在这里,所有人都得等死,那便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着头皮上阵了。
他让年轻一点的同志按计划设置了十个爆破点,开始分别凿冰,这些厚冰靠着镐头和人力,又不是专业的建筑人员,使镐头的行家里手,哪里又是能这么容易凿开的呢。一个放炸药的冰坑,他们大约需要凿八个小时以上。
终于在艰苦和煎熬中安置好了炸药,点火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有一个炸坑怎么也点不着了。他急中生智,用自己的香烟做引线,可香烟很不稳定,冒险程度更大了,他撤回了点火的同伴,自己亲自上阵。
点火成功了,爆炸就在他身后不远处发生,溅起的碎冰飞得到处都是,万幸没砸伤他。后来科研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张某立被授予个人二等功,这个二等功他理所应当实至名归。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原来是这样。”老王点了点头:“是个汉子,活该人家火。”
彼得也说道:“这次的事令我印象深刻,逐渐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中,我明白了老大所谓的华夏崛起的希望。这是我们民族的根性,我听不懂那些大道理,就觉得咱们有这股劲儿,肯定是差不了。”
“对,差不了!”
“差不了。”
我们三个举着杯子碰在了一起,无关是酒是水还是茶,这一刻我们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