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建初寺见闻(一) - 重回北魏 - 黄皇室主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重回北魏 >

第175章建初寺见闻(一)

下午用过午餐,在馆中稍作休憩,拓跋慎便换了身衣服和了下装束,请陈夫人帮着束发后,就与陆光一同走出房门。

“夫人午后有闲暇么?”拓跋慎拉了拉衣袖处的褶皱,问道。

陈夫人凝神片刻,道:“午前诸事分派已毕,今日暮前并无甚事。”她见拓跋慎换装束,自然知道拓跋慎这是要出门,想是请她同行。

“孤正欲前往朱雀市,夫人可愿同行吗?”

陈夫人自然不会拒绝,请几个婢女帮着照看下孩儿后,就与拓跋慎二人一同出馆。

这次去朱雀市,是要取回前几天在朱雀市预定的两尊佛像,外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看得上眼的东西,若是有什么有趣的,还可以买回去,自己留着或送人都不错。另外,这两尊佛像还要找个大和尚帮着念经开光,请陈夫人同行,可以咨询下建康有哪些大和尚或寺院有名气。为了应付寺院,拓跋慎还带了不少钱绢,另装了一辆车跟着一起走,因此这次一行还有八个随从,两人跟随,六个人守钱绢。

今天下午的行人并不多,所以比上次去长干寺时快了不少,等到了集市,将车子放在了一个租车的车行,让几个人看着,然后才往市集,在市门处交了进市税后才进了门。

因为佛像算是大件,不好拿,所以拓跋慎并没有直奔瓷器店,而是先四处看看,打算最后再去瓷器店。

第二次来这个集市,仍然有不少新鲜感,一路上左看右看,顺带留意有什么好买的。

前后逛了三刻时,在一家文具店买了三个文石砚台,看样子是南京特产的雨花石所制,另外还有五支紫竹毛笔,两个五彩文石雕花镇纸和十来个闻着有麝香味的墨锭后,才到了瓷器店前。

雨花石不断在后世闻名,在现在也是深受建康士女们喜欢的东西。

进了瓷器店,找到了店主,店主显然对拓跋慎印象很深,赶忙让人从木函中取出已经烧制好的观音像。

这两尊观音像大体上跟绘制的差不多,不过可能限于现实工艺和流行风格,仔细看的话,两尊观音像多少还有点男性特征,并没有完全达到绘图上的要求,不过主要面部特征和装束已经达到标准,问题出在身材上,依然存在丰硕的情况。不过拓跋慎也没说什么。毕竟是生手嘛,能做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再说现在时间上也来不及做新的了。

这个时代,佛教流行男性形象的佛陀,菩萨。因为在佛教的教义中,女身无法修成正果,所以女性要先经过接引,在莲华中转身为男身,才能修成正果。因此有些信佛的女信徒对自己的女身会感到厌弃,在拜佛祈祷时也会祈求来生为男身。

将观音像放进木函,两个随行的随从一人抱着一个,与店主一同出了瓷器店,在集市中找了一个市吏,经过市吏查验后,给了店主三千钱,又与市吏百钱,才出了集市。

把观音像放在车中,等陈夫人上车后,拓跋慎问道:“夫人可知左近有什么寺院吗?”

陈夫人压了下裙褶,将右臂上的素带撩到臂下,说道:“朱雀市左近有建初寺,是吴时大帝在建康所设,亦是建康首寺,于京邑声名甚著。还有竹格航的庄严寺,是晋时谢镇西(谢尚)所建。此外,还有临秦寺,安乐寺,是晋时中书令王公坦之所立。除谢镇西寺在淮(水)南,其余三寺都在淮北。”

“我想请几位高僧为佛像做请福仪式,夫人看,去哪家寺院好?”拓跋慎轻轻拉了下胸前的衣服。天气太热,感觉背后差不多湿透了。

“谢镇西寺和王中书寺都是舍宅所立,规模有限,不若建初寺广大。建初寺建寺已有二百年,其中既有京邑名僧,也不乏天竺游僧。以妾所见,可去建初寺。”

拓跋慎点点头,示意陆光出发,在陈夫人的引导下,往建初寺去。

建初寺是孙吴孙权时期为康僧会所建,康僧会是康居人,世居天竺,随父游商到交趾,双亲去世后出家,孙权赤乌四年到建康,孙皓灭亡当年在建康圆寂,可说其一生佛学都在江左而成,与吴同灭。

建初寺距离朱雀航不远,只用了不到两刻时就到了。这座寺院与通衢大道——南驰道不远,淮水以北,与台城相距不过七里左右,想是当年孙吴初建建康时,人口还不多,所以才能在离台城不是很远的地方修建寺院。

将车停在寺院边的空地上,拓跋慎与陆光,陈夫人走进寺院,另外几个随从除了一个留在外面看车子,其余的都抱着木函和绢跟着,找了个知客僧,说了要见寺主的要求,知客僧大概是看在金钱的份上,将拓跋慎引到斋房,告诉他寺主在会客,请他们在斋房等候。几人在斋房中等了一刻时左右,才见到建初寺寺主法道和尚。

正在拓跋慎无聊的数着芦苇窗帘上的芦苇杆时,听见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拓跋慎朝窗外看去,见是几个穿着黑衣的和尚。除了那个知客僧,还有一老一少两个。

拓跋慎起身往门走去,说道:“可是寺主法道法师?清信士拓跋慎拜访。”

老和尚走进斋房,先是打量了一下拓跋慎,双掌合十喧了句“南无阿弥陀佛”,说道:“僧法道见过檀越。”

与法道叙礼毕,各自安座,拓跋慎道:“不瞒法师,信士此次来访,为有一事相求。”

法道合掌道:“贫道世外中人,不履尘世,有何能助檀越之处。”

法道刚刚接待完外客,就从知客僧处听说来了一个像是大家子弟的少年郎君来寺中拜访,还带了不少钱财,请他去看看。

法道初听知客僧说是少年郎君,还以为至少也是个十五六的年轻人,没想到却是个年岁显得小不少的孩子,不过看气度却是不像普通人家的,再听拓跋慎自道姓名,明白了拓跋慎的身份后,放下心中异样,就把拓跋慎当作成年人对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