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明朝对东北地区统治的建立
常言道,乐极生悲,物极必反。金朝相继灭辽与北宋称雄中国北方,跻身于社会顶层的女真族无论族群规模还是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和长足进步。金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峰值达五千六百万其中女真人突破五百万,亦说达到七百六十万。随着金朝统治重心南移女真族主体也迁徙至内地。可即便如此,居留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仍有约二三十万户一百余万众,这无疑是清代以前女真族最为壮大时期。然而随着金朝统治轰然崩溃,盛极一时的女真族旋即跌入至无尽凄风苦雨的境地中。窝阔台汗灭金后曾统计原金朝境内人口,账面数字仅为一百一十万户。当代学者葛剑雄认为元代统计有纰漏,金末实际户数应为两百万,人口约一千零五十万。无论采信哪一数据,都可见证惨烈的蒙古灭金战争对中原地区破坏何其巨大,实在令人触目惊心。惊天浩劫渐息平定,曾经遍布中原的数百万女真人很大部分损耗于纷飞战火中,但仍有很多女真人存留下来。蒙元政权中就有很多出身女真的文臣武将,像左丞相粘合重山、外交家赵良弼(女真姓术要甲)、吏部尚书夹谷之奇、名将刘国杰(女真姓乌古伦)、骁将李庭(女真姓蒲察)、勇将高闹儿、大将完颜拿住等等。元代民间女真出身的儒生名士就更多了,例如:女真文人乌古论贞、完颜召阳、徒单公履,女真进士李之英,女真剧作家石君宝、奥敦周卿、李直夫(女真姓蒲察),书画家刘若水、夹谷希颜等等不胜枚举。
早在金代内地女真人便已高度汉化,民族意识也逐渐模糊不清与汉人趋同。金亡元兴由于失去往昔统治地位,生活在内地的女真人已没有继续恪守自身民族意识的必要,这就为民族间彻底融合扫清最后障碍。尤其元代内地女真人与汉人相互通婚现象更加普遍,大多数女真人都与汉人世代通婚,例如:女真剧作家石君宝(女真姓石盏,名德玉,字君宝)家族三代与汉人通婚,其母、其妻、其婿都是汉人。汉人世候史天倪三位夫人俱为女真人,世候史天泽四位夫人中亦有两位是女真人。元代社会女真人改易汉姓再度蔚然成风,几乎所有女真姓氏都改为汉姓。而且女真人改易汉姓的社会“流俗”也并非迫于政府法令,完全是出于对汉文化的心理认同更有对汉人民族意识的趋同。事实上在来自漠北草原的蒙古人眼中,内地女真人也确实与汉人浑然无别。所以在元代“四等人制”中,居于内地的女真人、契丹人干脆与汉人同划为第三等级,统称为“汉人”。经元一代内地女真人彻底消融于汉人之中,正是基于此种社会情况,明末大儒顾炎武才会说:“而今山东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
金代东北地区原本居有一百余万女真人,若论族群规模女真绝对是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但金朝末年,包括:蒙元、耶律留哥的东辽、蒲鲜万奴的东夏,以及效忠金朝的余民等等,多方势力逐鹿于东北大地。经过长期而又混乱的血腥厮杀,大多数女真人(尤其是居于东北地区南部的女真人)或殒命于战乱,或逃离东北。待蒙元彻底征服东北地区,女真人完全丧失掉曾经东北地区主体民族的优势地位。经学者考证,元代东北地区总人口约一百三十万,包括:汉人、蒙古人,以及随蒙元迁入的高丽人、色目人、乞里吉斯人等,还有部分残留于东北地区的契丹人,这些契丹人日后演变成现今达斡尔族。东北诸族中汉人数量历来很多,蒙古人数量也不少。再从东北总人口中刨去蒙古人、汉人、契丹人、高丽人、色目人等等。根据学者推测东北地区女真人撑死也就三、四十万。还有一点就是女真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由过去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沦为和汉人、契丹人一样的被统治地位。又因女真、蒙古两族往昔仇怨太深,东北地区女真人还格外受到蒙元政权各种限制打压。元初出于对女真人的防范报复,元朝曾对东北地区女真人发布过诸多禁令。包括: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等等。受限如此繁多元代女真人境况之低下以及生活之窘困,读者可想而知。
与金元两朝更迭相伴,东北地区民族分布也发生显著改变。以最主要的三支民族,蒙古人、汉人、女真人而论。其一、新兴蒙古族不断向东发展大批进入东北地区西部。蒙古汗国建立伊始成吉思汗便将汗廷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南北,嫩江流域以及洮儿河和东流松花江以北的大片地区册封给诸弟,作为拙赤合撒儿、合赤温、帖木哥斡赤斤、别勒古台四位亲王的封地(兀鲁斯)。西拉木沦河流域南北直到今辽西大凌河中游地区,册封给元朝外戚德薛禅家族和开国功臣木华黎家族等勋贵。待至忽必烈建元,元世祖忽必烈又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设立辽阳行省(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四省区,及外兴安岭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还有今朝鲜半岛北部),在防范东道诸王同时亦强化了元朝对东北地区的集权统治。其二、汉人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南部。东北地区南部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汉人在此居住。元代出于戍防和屯守需要很多汉军、新附军又被迁徙至东北,其主要分布地依然为东北地区南部。汉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汉族也有着与生具来的可怕同化力,任何与汉人杂居相处的少数民族都难逃遭汉人同化命运。在东北地区南部,很多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由于深受汉风侵染,久而久之成为广义汉人的一员。依照元制,广义汉人分八种,即“汉人八种”,包括: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受益于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入,东北地区南部的汉族群得以继续壮大。其三、相比于金代,元代女真人分布较向东偏移。金代女真人原本集中于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但在金朝末年女真将领蒲鲜万奴曾于曷懒路、速频两路及胡里改路部分地区,建立东真国。在蒲鲜万奴招聚下大批女真人向东迁移至东真国,受此影响元代东北地区女真人分布略呈东多西少趋势。又因长期战火肆虐东北地区南部的女真人数量明显减少,除辽沈地区、鸭绿江流域、辽东半岛南端的女真人相对集中外,其余南部地区的女真人已所剩无几。
再谈蒙元时期女真人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元代辽阳行省(即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分为三大部。分别是:熟女真、生女真、水达达女真。熟女真分布于辽阳(今辽宁沈阳)地区以南,直至辽东半岛南端。熟女真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辽初被耶律阿保机强迫迁徙至此的“系辽籍”女真。元代熟女真的社会经济以农耕为主狩猎为辅,同时伴有开采矿业和家禽饲养。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元朝将其纳入封建体系管辖承担钱粮税赋。别看在文明程度上熟女真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但仍保有较强自我民族意识,尚未达到内地女真人与汉人浑然无别的地步。生女真分布于熟女真的东北方向,散布在长白山西麓北至松花江上游和中游以及牡丹、绥芬二水流域,在元代其分布地归属开元路。其实金代初期,生女真诸部的社会经济水平要较南方“系辽籍”女真落后许多。但在汉、渤海等民族与其交往融合影响下,生女真地区逐渐出现农耕生产且还达到较高水平。根据《金史·食货志》记载,明昌四年上京等路猛安谋克户十七万多,岁牧税粟达二十五万多石足见其农耕经济已成规模。再至元代生女真至少在农耕经济上与熟女真差别不是很大。但在文明程度上,生女真“皆以鱼鹿之皮为衣,风俗好歌舞,肋常带利刃,昼夜不解,轻生重死,好战斗,无畏”,很显然生女真文明程度要比熟女真野蛮落后许多。元代将以渔猎为业的女真诸部称为水达达女真,或水达达(水鞑靼)。水达达女真分布于东北的松花江、混同江(松花江与黑龙江的合流江段),以及朝鲜东北部沿海。其社会发展水平极为原始低下比生女真诸部还要落后许多。史载,水达达女真大多过着“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渔猎生活。到明朝中叶,曾经的水达达各部也仅能“略事耕种”,“少有忿争,则弯弓相射”,“以桦皮为屋,行则驮载,止则张架以居,养马弋猎为生”。
女真人曾经雄踞东北地区入主中原大地,接连摧毁了辽、北宋两个王朝,就连蒙古人也同样深受金朝荼毒。虽然金朝已被灭亡,蒙元可不想留给女真人尤其东北故地的女真人任何东山再起可能。为有效统治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诸部,蒙元依照“随俗而治”原则在女真人地区“设官牧民”,通过派官、驻军、屯田、征税等等措施形成一套行而有效的统治策略。
蒙古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蒙古汗国最先于图门江北一带设置开元、南京两个万户府,而后又在东北其它地区陆续设立多个路、府、所,专门负责管理包括女真在内的诸多东北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大力强化中央集权,为此不断调整东北地区行政建制。待至辽阳行省设立,辽阳行省下设有八个路级建制。分别是:辽阳路、广宁府路、大宁路、东宁路、沈阳路、开元路、水达达路、泰宁路,路级建制下,又设州、府、县。此外辽阳行省还另辖若干诸王封地,而朝廷御史台也在东北地区派驻有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宣慰司等机构。
辽阳行省的各个路级建制中,起初由开元路负责管辖沈阳路以北的女真人,而开元路以南的女真人归由沈阳、辽阳等路分别统领。但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为能更好地对水达达女真“随俗而治”,元朝又将开元路的东北部辖区划出来单设为水达达路。水达达路是元代女真重要分布区,元朝在其辖境内先后设立诸多府所。包括:桃温、胡里改、斡朵里、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桃温万户府位于今松花江下游支流汤旺河,治所在汤原县;胡里改万户府位于今牡丹江附近,治所在依兰县;斡朵里万户府治所在今松花江东、牡丹江西岸的马大屯;脱斡怜万户府位于今洮儿河,治所在桦川县;而孛苦江万户府位于今齐齐哈尔,治所在卜魁。此外,还设有两个屯田万户府、征东元帅府、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阿速古儿千户所、鲸海千户所、木答哈千户所、牙兰千户所等机构。笔者要格外提及的是,明清之际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建州女真,就是起源于胡里改、斡朵里这两个万户府。